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元素在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021-06-01 12:25章煦宸叶洁楠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乡村振兴

章煦宸 叶洁楠

摘要:随着乡村的振兴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民宿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民宿经济也成了乡村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目前乡村民宿建设的现状特别是乡村民宿发展中的“去民族化”问题,探究民族文化元素对民宿整体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民族文化元素从材料、色彩、空间布局等方面在乡村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对未来的乡村民宿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文化;民宿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自2018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来,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民宿还是以农家乐和酒店式的客栈为主,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样式同质化等问题。设计师应从民族文化根源上寻找设计灵感,针对乡村民宿混乱的现状,重新構造具有民族性、文化性的民宿空间。

1 乡村民宿空间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民宿这一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被人们视为阅览乡村文化的窗口。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大量的资本涌入农村,这为民宿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宿的开发在带动乡村旅游经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2018年海南省乡村接待游客1024.64万人次,2001—2018年海南省的旅游业增加值占其生产总值的12%以上[1]。

乡村作为近几年重要的发展对象,在建设时对其地域性文化和传统民俗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当地政府和投资商在开发乡村资源时,大多没有重视对乡村原生态景观的保留,这样的开发建设使中国乡村面临“去民族化”的问题,所以,乡村民宿的文化性保护建设刻不容缓[2]。

2 民族文化元素与乡村民宿空间的关系

2.1 乡村民宿空间融合民族文化元素的必然性

乡村民宿设计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乡土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有乡野文化依托的民宿群落才是真正的乡村民宿[3],在对相关民宿进行设计时,要注重对地域性景观特征的保护,注重对乡村生态风貌的展示,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善于运用传统景观建设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民宿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

2.2 乡村民宿空间融合民族文化元素的必要性

乡村居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创造了乡村的多元价值,乡村文化也随着这种质朴的生活沉淀下来,因此,在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必须以传承乡村文化的理念为核心,构建振兴乡村与保护传统民居的共享机制,让乡村民宿变成传统乡村文化的载体[5]。相关部门应结合传统村落价值的活态传承与经济上保护振兴的政策,以乡村民宿开发为出发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共享乡村发展成果[6]。

2.3 民宿空间融合民族文化元素的方式

设计师在对现代乡村民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乡村文化,提取乡村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民宿空间融合[7],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要保留乡村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房屋结构,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元素,形成生态性与文化性并存的民宿景观[8]。以乌镇横港村竹星院观星盒子的设计为例,设计团队以当地的竹子为支撑柱,半透明无纺窗帘布为灯罩,形成了一个半漂浮的灯笼形状的景观装置,这样的设计既展示了当地的竹文化,又具备照明、观星等实际功能,是文化性与实用性的统一[9]。

3 民族文化元素在乡村民宿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3.1 文化传承的形式

民族文化的精髓来自传承。对于民宿而言,装置的设计对整体空间情感的表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装置设计一般具有鲜明的思想主题,表达了当代人们对社会、对生活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徐冰的《天书》既表达了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坚持,又包含了对文化延续性发展的思考。

将民族文化中的图腾样式和宗教符号运用于民宿装置的设计中是较为常见的装置设置设计形式[11],例如湘西凤凰清溪禅院客房中的景墙、屏风等装置运用了土家族的窗棂元素,这些体现传统文化装置成了符号性的设计语言,也让民宿充满了故事感[12]。

3.2 文化融合的形式

不同文化的融合往往是新设计的来源,坚持区域特色和结合其他文化中的精髓对乡村民宿整体的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13],乡村民宿的内外部环境设计应与生态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相协调[14]。

以山东凤凰措为例,它在设计上保留了老房子的屋顶结构和墙面肌理,大胆地加入了西方混凝土、钢筋等材料和几何元素形态的设计,这种形式让乡村民宿成了一个文化载体,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还有效提高了游客的居住体验。

4 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乡村民宿空间的设计方法

4.1 民族文化元素在材质上的应用

4.1.1 自然材料的应用

用多种自然材料建造民宿是在民宿中应用传统元素最直接的体现。我国的传统建筑多由当地的自然材料建造而成[15],因此,在对乡村民宿进行设计时,现代设计师也可以多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用它们的质感展现民宿空间的自然之美[16]。以四川的光和云朵树屋民宿为例,民宿的室内除了必要的结构支撑,其他的饰面采用的都是当地的红雪松,这种设计使整体空间更加温馨,民宿的外立面用的是木瓦,木瓦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慢慢从木色变成像金属的灰色,这也使整体建筑的多了几分生态美。

4.1.2 现代材料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与意识形态也不断更新,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多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出的新材料去表达传统文化[17],因为现代材料的适用面更广,在城市建筑中更为常见,也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18]。以浙江的Hei店莫干山民宿为例,民宿的室内将钢材和混凝土结构与原先老房屋的梁柱结构和夯土墙相结合,既展现了山村淳朴粗犷的风貌和力量感,又营造了粗糙且富有艺术感的空间氛围。

4.2 民族文化元素在色彩上的搭配

4.2.1 直接将传统色彩元素应用于空间

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民族中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因此,民宿中不同的色彩搭配能传达出不同的寓意。以藏族人民为例,他们将黑色视为山神,赋予了黑色“孝道”和“敬畏”的含义。此外,少数民族还会将生死观也会与色彩结合,例如,回族人在去世后会用白布裹身,意为“洁身”,其丧葬仪式也以白色为主要基调[19]。

4.2.2 用现代色彩语言表达民族精神

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酒店行业,民宿有更深刻的文化意蕴,它展现的是地域性文化的精髓。融入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由于现阶段城市建筑大多使用的是玻璃幕墙和钢筋水泥,人们的审美也逐渐由高饱和度色调向低饱和色调转变,搭配使用低饱和度色调与其他颜色能赋予民宿感染力,比如将木色、米色等颜色与白、灰、黑等无属性色调搭配,能表达出中国民族文化宁静悠远的意境,让游客对民宿产生文化认同感。

4.3 民族文化元素和现代社会结合

4.3.1 与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相结合

设计师常常通过重新划分传统室内空间功能区域的手段,赋予乡村民宿全新的功能价值,让其符合当代消费者的需要[20]。在乡村民宿的改造中,设计师常根据现代建造规则对古老建筑的木梁和砖墙结构进行再设计,突出地域性民宿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品质,让游客得到丰富的居住体验[21]。以浙江的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为例,设计师除了对住宿的客房进行了改造外,还增添了水吧、雾天平台等公共空间,这为向相对封闭的民宿空间引入了自然元素,极大地提高了游客的居住体验。

4.3.2 与现代社会的设计方式相结合

在现代民宿的景观设计方面,设计师应因地制宜地运用西方设计理念,展现地域性的民族文化[22],提取西方几何式建筑的精髓并将其融入乡村民宿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某些传统中式景观的烦冗问题[23]。以都江堰的青暇山居民宿为例,从地理位置上分析,青暇山居民宿位于青城山,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有良好的文化背景,民宿的静水空间是连接民宿中轴空间序列与入口空间序列的关键所在,它与云雾、远山的融合展示出了道教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思想。

4.3.3 与现代社会的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

在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的影响下,将绿色發展的理念融入民宿设计是一种必然趋势[24]。改造空间布局增加民宿的透光性和通风性,可以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例如浙江省莫干山的伴屋民宿将西侧二层夯土墙改成玻璃结构,让大量的光线进入住宅,在节省电力的同时,也在室内营造了自然、明亮的氛围。

5 结语

在乡村经济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民宿应该成为一个生态自然、富有民族特色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场所。为了让游客能更好地体验中国乡村特色田园风光,设计师必须把民宿当作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载体,结合当代环境理念和思想潮流对民宿进行建造,这样既能让更多的人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振兴乡村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乔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模式——以海南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9(11):102-107.

[2]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3]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以惠山古镇为例[J].艺海,2020(5):138-139.

[4] 江文力,熊瑶.江山蘸绿岸堪染 山色迎人秀可餐——瘦西湖徐园造园手法评析[J].园林,2018(03):20-23.

[5] 吴馨宇,田晓冬.传统聚落中诗意美学的表达——以皖南徽州古村落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6] 李伟红,鲁可荣.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8):187-195.

[7] 施恒,张乘风.闽南古厝在室内装饰中的创新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8):120-121.

[8] 吴彤,汤箬梅.葫芦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0-82.

[9] 尤晶晶.扬州“乾隆下江南”主题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与衍生设计初探[J].大众文艺,2019(21):97-98.

[10]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11] 陈芊慧,孙云鸿.浅析江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纹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77-78.

[12] 李伟红,鲁可荣.融合、共享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松阳经验”及启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6):54-60.

[13]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14] 廖海橦,徐昊,王夕倩.废弃火车站复兴计划——南京下关火车主题公园创新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8-79,82.

[15]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16] 李欣,王夕倩,钱丽红.现代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美学[J].艺海,2020(5):88-89.

[17]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18]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19] 袁恩培,彭燕雪.民族设计的色彩构筑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2):100-103.

[20] 周卫臣,孙献华.浅谈敦煌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8):63-64.

[21] 赵哲,黄维彦.基于地域文化的书屋空间环境设计——南京老城南旧屋改造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22] 张润楠,汤箬梅. AR/VR数字化技术下对环境空间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9-70.

[23]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0(8):51-52.

[24]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作者简介:章煦宸(1998—),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