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探索

2021-06-01 11:00谢洁清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创新

【摘要】文旅融合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两部门合并的产物,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探究文旅融合和博物馆展陈各自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以及博物馆发展的时代机遇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从四个方面对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即从展陈和文创产品入手创新“核心”理念;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丰富展览内容,吸引观众视线;运用科技手段,让展陈文物“活”起来。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196-03

【本文著录格式】谢洁清.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196-198.

博物馆是以物为对象,以藏品为中心的自我服务、自我满足的内向型组织。它所展览陈列的藏品,在传统模式下一般是基于藏品保护和收藏的角度去进行展示,社会公众所受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从组织上将文旅融合之后,使博物馆在展览陈列上有了新的定位,使博物馆在发展上获得了新的生机。在此背景下,本文为了谋求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创新性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旅融合与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内涵阐释

(一)文旅融合的内涵

文旅融合是指2018年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批准同意国务院关于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的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1]。以此为契机,同年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全部完成了文化和旅游机构合并的机构改革,从此,我国的文化、旅游业进入了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机构改革后的文旅融合,一方面要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参观博物馆的知识学习、艺术鉴赏和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博物馆还要坚守自己的固有属性,即公益属性、教育属性、服务属性。关于公益属性。要与旅游的经营性、营利性相区别,坚持其文化机构的公益性。关于教育属性。旅游是休闲娱乐,而博物馆是教育机构,二者定位有着本质的不同。关于服务属性。博物馆的服务对象除了观众,还担负着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

(二)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内涵

博物馆陈列是指以文物、标本以及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自然、历史、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2]。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着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级别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展览则是指表现事物呈现及有目的地陈列。在博物馆中,陈列的时间是长期的且比较稳定的;展览的时间是短期的且经常更换的。博物馆的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往往都取决于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办得好不好。所以,展览陈列是做好博物馆工作的关键。其特点有四:

第一,实物性。实物性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第一性即本质特性。因为博物馆的工作是从认识物(藏品)开始的,实物(藏品)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博物馆中的物保持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物性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起点[3]。

第二,真实性。展览陈列的真实性源自实物性。由于博物馆的藏品体现了原始的真实,是见证历史的最有价值的实物,它记录的是客观的历史片段,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信息,所以在此基礎上展览陈列的藏品,其真实性毋庸置疑[4]。

第三,直观性。博物馆最大特色就是实物的展览与陈列,它通常是运用原始实物、标本、图片、模型、景观以及资料等作为宣传教育观众的手段,再加上客观形象的解说和视听影像的应用,让观众听得入耳,看得直接[5]。

第四,时空的共享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藏品可不再受制于展览馆场的制约,既可以在展览馆展览陈列藏品,也可依托网络设备同时向场外观众进行传播。从而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藏品信息在空间上的共享。

二、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现状简述

(一)发展成就简述

我国城市博物馆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基本都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充分发挥了其“三性”(公益属性、教育属性、服务属性)作用[6]。一是发挥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据调研,很多地方博物馆经常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开展诸如“红色记忆”“文化进校园”“文化进军营”“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二是服务方式和配套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些博物馆本着服务公众的原则,不仅开通了网上预约和电话咨询,而且还为观众准备了手机智慧导览APP和语音导览笔,为特殊群体准备了轮椅、婴儿车等。三是拓宽了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很多地方博物馆在注重文化教育性能的基础上,还增强了产品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开发。四是几乎所有地方博物馆都运用现代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开通了官网、微信、微博等现代网络渠道,加大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公众的宣传力度,吸引广大民众前来观展。

(二)存在的问题简述

虽然我国博物馆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第一,展陈形式单一,内容创新较少。一些博物馆展陈的内容常年一以贯之,缺乏特色内容,没有吸引力。第二,市场的知名度较低,观众和游客较少;第三,没有系列的活动主题,往往只有一些阶段性的活动主题,例如纪念性的节日。第四,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比如,有的博物馆内灯光暗淡,有的博物馆对外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等。第五,文创产品不多。第六,文旅机构虽从组织上已经合并,但文化产业的全面融合还有待深化。

三、文旅融合是博物馆发展的时代机遇

(一)文博旅游已成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满足已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8年国庆期间,参加文化活动的游客占整个游客总数的90%以上,超过40%的游客参加了1—2项的文化游览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单位的游客达到40%以上,在文化游览方面有37.8%的游客用了2—5天时间。可见文博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博物馆的快速建设是博物馆发展的前提条件

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间,全国博物馆的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2008年全国共有博物馆2970座,2017年增长到5136座,平均每年新增240座。截至2016年,共收藏藏品近3600万件(套),举办展览2.2万个,年均接待观众5亿—6亿人次。

(三)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为博物馆的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首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曾多次参观考察国内不同类型和主题的博物馆,明确向博物馆人提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化、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7]。其次是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同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职能配置、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出台。再次是,国家在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文件出台,如《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物事業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等,这些都为丰富博物馆旅游的内涵、创新博物馆旅游的产品、促进博物馆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方向指导和实践路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共建共享的环境氛围[8]。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的路径

博物馆是文化展示和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旅游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主要形式。在政策驱动、理论支撑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博物馆旅游体系日益完善,在提供文化服务,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休闲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国家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如果在展览陈列的方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展陈模式,是很难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精神需求的。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博物馆的展陈方式,拓宽展陈路径。对此,本文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从展陈和文创产品入手创新“核心”理念

展陈即展览、陈列,它是博物馆工作的主责主业。文创产品是丰富博物馆精神内容沉淀的文化商品[9]。对博物馆的藏品来讲,无论是藏还是研,归根到底还是要服务于展览,都要为展览做支撑。只有打造策展品牌,提高策展才能,一个多元化的展览主题,丰富的展览形态,才能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只有这样,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显现出来。而文创产品则是要对博物馆的馆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弘扬华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让文物藏品“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动起来”。达到吸引高品质文化游客资源和完美发挥博物馆文物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目的。

(二)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博物馆的展陈方式

传统的博物馆展陈模式,运用专业术语进行阐释,其弊端是语言不能大众化,带来的后果是观众稀少,受众面狭窄。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是有助于博物馆陈列语言的转变。它可以将专业的知识性语言转变为具有交流性质的语言,便于观众接受和认可。二是可以利用现代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改变博物馆陈列展览理念,改变博物馆过去在公众不为人了解的境遇,使博物馆能够真正成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三是可以通过对博物馆传播学分析,明确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的目的就是为观众服务。

(三)丰富展览内容,吸引观众视线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面对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改变展览的内容、展陈的方式。展览内容要设法贴近观众需要,解说要强调与观众互动。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展览内容。如乡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展览等。

(四)运用科技手段,让展陈文物“活”起来

具体方法有二:一是运用互联网、VR+AR、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通过声、光、电进行情景化设计,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二是运用互联网微信小程序,开发以顾客感知为中心的博物馆解说系统,进行语音识别、语音交互和知识图谱,为游客提供景区介绍、地图导览、路线推荐和闲聊家常等个性服务,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通过语音或者文字与解说系统进行直接沟通和交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顺畅、看得有兴趣,使观众能在情境中更好地体验展品的内涵和文脉,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获取认知上的收获。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探讨,是一个既有原则性又有开放性的、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说其具有原则性是由于博物馆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始终一贯地坚持博物馆的公益性、教育性和服务性;说其具有开放性是由于文旅融合之后,博物馆又兼有休闲旅游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有可能越过“红线”。

参考文献:

[1]熊晓昙.文旅融合背景下创新博物馆公众服务理念与方式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181-182.

[2]袁强亮.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标识标牌系统设计浅析[J].文化产业,2020,No.171(26):144-145.

[3]朱晔慧.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以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为例[J].卷宗,2020,10(4):190-191.

[4]徐倩.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当代科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6(12).

[5]周霖.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No.180(8):228-229.

[6]梁继超.浅谈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广西博物馆旅游的转型升级之路[J].市场论坛,2019(9).

[7]杜留阳.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以绍兴市上虞区为例[C].新时代文化馆:改革 融合 创新——2019中国文化馆年会. 0.

[8]张帆.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打造文旅融合品牌的探索——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J].文化月刊,2019(8).

[9]赵德菊.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实践及思考——以重庆地区公共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No.450(8):139-140,143.

作者简介:谢洁清(1981-),女,汉族,广东佛山高明,文博馆员,本科,从事办公室、展览陈列、文物库房管理等工作。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创新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