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文件,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基础教育必须遵循的“指挥棒”。以《总体方案》为指导原则,今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并附上了具体、详实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以下简称《评价指标》)。如果我们把《总体方案》看作教育评价的最高指挥棒,那么《评价指南》和《评价指标》则给这个“指挥棒”画出了清晰的刻度。
《评价指标》给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一系列具体指标。这样的一个教育评价“指挥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标尺,让我们可以明确,在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发挥出怎样的功效。
首先,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用脑思考”。在《评价指标》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被列在了“创新精神”关键指标中,这足以表明,信息技术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考查要点要求,学生要“有信息收集整合、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有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不难看出,其中的综合、分析、运用以及探究与解决问题等,都属于高级思维的范畴,这也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基础。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满足于学生的体验、记忆、了解等低阶思维,而应更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应用乃至创造。例如对数据的处理,不但要能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处理、可视化表达数据,还要能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发现数据反映出的问题,认识到数据对生活的影响。又如程序设计的相关学习,不应简单、封闭地学习编程语言以及顺序、分支和循环等基本结构,而要在一定的情境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学习编程。
除了“用脑思考”,信息技术教育还要求学生“用手创造”。在《评价指标》中,信息技术相关能力不仅出现在“学业发展”中,还在“劳动与社会实践”中有所体现。“有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科学兴趣特长。”“在农业生產、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中,主动体验职业角色。”这些要求,显然给了信息技术教育、创客教育、STEAM教育施展的空间,因为,用3D打印、开源硬件甚至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的数字化创造无疑是更高级的发明与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以上的“正向指标”,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关联的内容还出现在“负面清单”中,作为不得触碰的“红线”。《评价指标》明确要求学校“加强手机管理”,要求学生“不过度使用手机,不沉迷网络游戏”。这无疑是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用心坚守”的底线。
未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脑思考”,还要“用手创造”,同时,更要“用心坚守”,不逾越红线。这不仅是教育“指挥棒”的导向,更是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