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31日文章,原题:马凯硕:西方应学会接受中国崛起后的世界西方应学会接受中国崛起后的世界,谦逊地分享权力并探索与中国相处的方式。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学者、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说,西方过去200年在全球的支配地位使其对眼下局势的认知出现偏差,以为西方统领世界是历史的正常规律。但在19世纪前的2000多年里,最大经济体是中国和印度,中印21世纪“回归”主导地位才更符合历史规律,“西方应对此做出战略调整,而非延续错误认知,最终受其所害”。
西方要接受权力流失是痛苦的,但应认清欧美不再主导世界经济的事实并做出调整,“如让印度人领导世界银行,让中国人领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西方不愿放权,“这种不情愿是不明智的”。
关于中国有扩张主义的指责,马凯硕直言,中国从没有扩张主义的文化基因。他举历史说,郑和下西洋时的舰队比葡萄牙强大,却从未殖民任何领土,而葡萄牙后来到处攻城略地;中国比英国更靠近澳大利亚,澳后来却被英国殖民;中国40年未参与战争,而美国布朗大学研究显示,美国至今已在非必要战争中导致80万平民死亡,“西方认为中国比美国更具侵略性,但数据得出的结论相反”。
马凯硕批评西方双重标准严重并“假装自己更道德”。他引述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的看法说,2021年崛起的中国就好比1890年崛起的美国,但前者未像后者一样到处征战,美国应感欣慰,而非逼迫中国成为“愤怒的龙”。
针对中国为己谋利的批评,马凯硕认为“仁慈大国”是个矛盾词,任何国家都将自身利益优先。他批评西方双重标准严重,也不愿了解他国,“西方有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态”,还“假装自己更道德”,将人权问题当成便利的“地缘政治武器”,即便自己也有严重人权问题。
他认为中国近年强势的外交态度,是一种健康的释放。当被其他国家侮辱时,强势回应能防止愤怒情绪积累。但他告诫,这只应在适当场合派上用场,不该成为中国的主要外交策略。
马凯硕说,中国确实有些不公平贸易行为,在面对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指责时应正面回应。但他补充说,美国在19世纪大量盗窃英国的知识产权,当其生产足够的知识产权后才“从小偷变成监护人”。▲
(作者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