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冰,刘跃华
(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创伤骨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属于临床常见病,其常见症状为转子区域肿胀、疼痛、压痛、淤血斑和下肢活动受限等。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属于易发人群[1],其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主要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髓内固定、髓外固定等,但髓外固定延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时间,不建议使用,而其他两种治疗术式术后动态随访观察的相关报告较少,故针对其术后关节恢复状况、安全性等给予研究[2]。本研究选取88例老年IF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IFF患者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老年IF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FHR组与PFNA组,各44例。AFHR组女20例,男24例,年龄61~78岁,平均(69.52±4.23)岁,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9例,Ⅳ型13例;PFNA组女21例,男23例,年龄62~79岁,平均(70.47±4.22)岁,Evans分型Ⅰ型11例,Ⅱ型10例,Ⅲ型11例,Ⅳ型12例。两组性别、年龄、Evans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CT、X线等检查确诊为IFF;②年龄≥60岁;③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④符合手术指征并同意手术治疗;⑤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部位骨折;②近期具有重大外科手术治疗史;③伴有手术禁忌证或凝血系统障碍。
1.3 手术方法
1.3.1AFHR组 行AFHR。行腰硬联合麻醉,采用健侧卧位,通过Hardinge入路,“T”形将关节囊切开,显露骨折位置,截断股骨颈,将股骨头以及骨碎片取出,将髋臼内软组织清除,最大限度保留大骨块以及骨折块筋膜纤维起始点,最大限度解剖复位大转子,在复位后大小转子骨折块上钻孔,利用钢丝环固定,针对粉碎性骨折可首先实施股骨头脱位,再在碎骨块上穿孔钢丝捆绑固定;参照小转子方向对前倾角给予确定,从小到大顺序依次实施扩髓,在扩髓过程中尽量保护骨皮质,在扩髓后明确骨折块位置解剖复位状况,在髓腔内内置骨水泥,参照骨骼状况选取合适假体,在假体上进行人工股骨头安装以及固定,后修整人工股骨头周围组织,常规对切口实施冲洗,对周围肌肉以及关节囊给予修复,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术后采用抗生素抗感染。
1.3.2PFNA组 行PFNA内固定。行腰硬联合麻醉,于牵引床上对患者实施内旋牵引,于C型臂透视下确认复位满意后,于大转子顶端上方约5 cm位置行长约3 cm左右纵切口,将组织分离,以大转子顶端为进针点,在大转子内侧进行开槽,并将导针插入至髓腔内,于C型臂辅助透析下确认导针点、进针点方位满意后,进行充分扩髓,后旋入PFNA主钉到合适位置,对前倾角进行调整,于正位透视下将导针钻入股骨颈中下1/3位置,到关节面下方约5 mm处,后扩入螺旋刀片,并与远端拧入1枚交锁钉对螺旋刀片给予固定;结合实际骨骼状况静态或者动态置入远端锁钉和近端锁钉,将锁钉尾端拧紧,最后将主钉近端尾帽拧入,对创口给予冲洗,逐层将切口关闭。术后采用抗生素抗感染。
1.4 观察指标(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完全负重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间。(2)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评估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HS分包括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等4个维度,共计15个项目,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髋关节功能越高。(3)两组并发症状况,包括感染、髋部疼痛、髋关节脱位、深静脉栓塞等。
2.1 手术相关指标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长短于AFHR组,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长于AFHR组,术中失血量少于AF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HHS评分两组HHS评分方面,处理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术后1个月、3个月PFNA组HHS评分高于AF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HHS评分 比较分)
2.3 并发症状况PFNA组出现1例深静脉栓塞,1例髋部疼痛,并发症发生率4.55%(2/44);AFHR组出现2例深静脉栓塞,1例髋关节脱位,1例髋部疼痛,1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11.36%(5/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FF属于老年人常见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其发生率逐年升高,为全身骨折的3.5%[3]。老年患者伴有基础病较多,骨再生能力比较差,治疗难度较大,传统保守疗法卧床时间较长,且极易诱发髋内翻、肢体外旋以及短缩畸形等,对患肢功能恢复产生严重影响[4]。在骨折早期实施有效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但临床手术方案较多,且效果各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FNA组手术时长短于AFHR组,术中失血量少于AFHR组,完全负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晚于AFHR组,说明PFNA内固定、AFHR治疗并发症均较少,但AFHR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较早,而PFNA内固定术手术时长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本研究结果与郭华洋[5]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为:PFNA内固定属于微创手术,其切口较小,无需剥离全组织、骨膜,操作相对更为简单,从而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失血量,创伤较小,但卧床时间较长,且术后恢复较慢,是由于老年患者多伴严重的骨质疏松,减缓生物学结构的恢复时长,从而延长卧床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PFNA组术后1、3个月HHS评分高于AFHR组,说明早期下地进行负重练习并未促进早期康复。此结果与张茗慧等[6]研究结果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为,AFHR在理论上可促进早起下床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但受术前机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老年IFF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与AFHR治疗,各有优缺点,PFNA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髋功能恢复效果更佳,适合耐受度较差者,而AFHR可缩短早期锻炼时间,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