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幼教人员营养相关知信行水平的关系

2021-06-01 13:41郭萌卢婷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情绪性幼教问卷

郭萌,卢婷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学龄前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饮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不仅有利于保证儿童良好的营养状态,还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等产生积极作用[1-2]。我国近年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逐渐增多,数据指出其发生率已超过56.8%[3]。目前,临床研究集中于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幼儿园为学前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且幼教人员营养相关知信行(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KAP)水平可对儿童饮食行为、部分健康结局造成影响。虽然国内目前已有研究关注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情况[4],但少有研究分析其与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间的关系。本研究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抽取郑州市两餐两点制1所公立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共200例学龄前儿童和38例幼教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学龄前儿童男117例,女83例,年龄3~6岁,平均(4.55±0.71)岁。幼教人员男12例,女26例,年龄21~46岁,平均(33.68±5.99)岁。本研究经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幼教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学龄前儿童年龄3~6岁;②抚养人、幼教人员达到一定的受教育程度;③无影响体格发育的疾病;④无畸形、遗传代谢疾病;⑤幼教人员在岗年限≥1 a且与幼儿直接接触。(2)排除标准:①双胎、多胎儿童;②合并口腔、手部等影响进食的疾病;③未现场负责学龄前儿童的园内饮食。

1.3 调查方法

1.3.1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 由抚养人根据儿童入园后饮食行为的真实情况填写《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量表包括挑食、不良进食习惯、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主动进食能力、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共7项38个条目,分别对“从来没有、极少、有时、多数、总是”赋0~4分,其中6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发放问卷前对抚养人进行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培训。发放1~2 d后,学龄前儿童问卷由抚养人带至幼儿园统一收回。

1.3.2幼教人员营养KAP问卷调查 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自行制定幼教人员KAP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婚育情况等)、营养知识(营养与食物、营养与疾病)、营养态度(营养知识学习意愿、营养知识教授意愿等)、营养行为(营养知识学习行为、营养知识传授行为、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纠正等)4项。计分方法:营养知识共12题12分,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为0分;营养态度共6题12分,0分为营养态度差,1分为营养态度一般,2分为营养态度良好;营养行为共6题12分,0分为营养行为较差,1分为营养行为一般,2分为营养行为良好。发放问卷前对幼教人员进行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培训。

1.4 观察指标(1)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2)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3)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年龄、幼教人员营养行为、幼教人员相关KAP水平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200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中,挑食、不良进食习惯、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主动进食能力、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的得分分别为(18.72±1.58)、(13.66±1.24)、(14.68±1.26)、(13.16±1.60)、(17.48±1.17)、(8.09±1.47)、(13.18±1.61)分。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7项饮食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挑食、不良进食习惯、食物响应、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男性和女性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得分比较分)

表2 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得分比较分)

2.2 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幼教人员相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5.62±2.04)、(8.33±2.59)、(7.71±1.85)分。不同工作年限的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不同职务的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不同工作年限的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 比较分)

表4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 水平比较分)

表5 不同职务的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比较分)

2.3 相关性不良进食习惯得分与儿童年龄呈负相关(β=-0.815,β’=-0.602,P<0.05)(β为回归系数,β’为标准回归系数);主动进食能力得分与儿童年龄呈正相关(β=1.305,β’=0.619,P<0.05);情绪性进食得分与儿童年龄呈正相关(β=0.401,β’=0.538,P<0.05)。情绪性进食得分与幼教人员营养行为呈正相关(β=0.581,β’=0.827,P<0.05);外因性进食得分与幼教人员营养行为呈正相关(β=0.604,β’=0.692,P<0.05)。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总分与幼教人员相关KAP水平呈正相关(β=0.655,β’=0.709,P<0.05)。

3 讨论

长期挑食、不良进餐习惯等饮食行为可引起儿童能量、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营养不足或过剩等[5-6]。因此,关注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得分较高的为挑食、主动进食能力,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主动进食能力不同,这表明学龄前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饮食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主动进食能力逐渐提升。学龄期为儿童习惯养成的启蒙时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可延续至成年。因此,幼儿园、家长应加强家园共育,定期进行交流,以纠正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进一步对学龄期儿童饮食行为与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不良进食习惯得分与儿童年龄呈负相关,主动进食能力得分、情绪性进食得分与儿童年龄呈正相关,情绪性进食得分、外因性进食得分与幼教人员营养行为呈正相关,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总分与幼教人员相关KAP水平呈正相关。幼儿教师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7]。因此,幼教人员的营养相关态度、行为可对儿童饮食行为产生影响。幼教人员态度、行为越差,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越多。幼儿园为学龄期儿童提供中餐甚至晚餐,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也可对儿童的膳食质量、结构以及饮食习惯等产生影响。

幼教人员营养相关KAP水平可对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影响。为改善学龄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幼儿园应加强对幼教人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培训,便于幼教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纠正、指导儿童合理饮食。幼教人员应加强对学龄前儿童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提高其膳食合理性,为儿童的健康发育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情绪性幼教问卷
同安区实验幼儿园结对帮扶的康乐县幼教事业
酒店情绪性工作探讨
王士禛《题秦淮水榭》的语言性评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