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崔逸钰
【原文】
◎ J2308班 葛周译
每每望向墙上的照片,温暖总会填满心窝。奶奶,感谢一路上都有你的身影。而照片上的那两张笑脸,正是这陪伴的开端。
照片上,你抱着我,站在香樟树下,你的眼睛中,透着慈爱、关怀的光。我笑得很天真,眼睛早已眯了起来。尽管我已经没了这段回忆,但你每次提到它,总笑着说:“那时你还很小,我总是告诉你这些是什么树。”从你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我似乎听到那些慈祥、怜爱的话语。
长大后,我们在一起的场地变成了书桌前那寸小小的天地。你戴上老花镜,目不转睛地批阅着我的数学试卷,午后的阳光又一次与这镜片相遇,像偶然的邂逅。镜片反射出光芒,你的眼睛中,映着我的身影。
记得一次放学回家,我掏出书包一角中那张揉皱的考卷,呆呆地杵在日光灯下,像一个囚犯等待着审判。最后一缕阳光消逝,你讲起了卷子,声音中带着严厉、失望。你往日舒展的眉头皱了起来。“这道题,我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了,一模一样的题目,不过是换了顺逆思维,你就不会了!唉,感觉讲了也是白讲……”我在那一刻感到了无比的自责、愧疚,不住地避开即将撞上的眼神。那一刻,耳畔回荡着你严厉的话语。
现在,我到了初中。一根电话线连起了我和远在那头的你。电话那头的你,是不是对我的生活与学习充满了担忧?模糊不清的声音中,总带着不舍与牵挂。挂了电话。却又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系在眉头,我想再打一通,却迟疑地放下了手。或许早上我欣赏学校的“柳绿更带朝烟”之时,你已经早早地在房间踱步。现在脑海中,只有你关怀的话语。
回首,蓦然。灯光下崎岖的路上,总有两串密不可分的脚印,一路曲曲折折,绵绵延延。奶奶,谢谢一路上有你!
【修改后】
◎ J2308班 葛周译
每每望着墙上的照片,温暖总会填满心窝。奶奶,感谢一路上都有你的陪伴!
照片上,你穿着朴素又整洁的衬衣,挺拔地站在香樟树下,布满皱纹的双手托着小小的我,眼角上扬,挤出几道幸福的纹理。阳光在你的发丝上闪着、跳着,将你花白的头发映射出温馨的光芒。襁褓里的我猫在你怀里,笑得天真。尽管我已对此没有了记忆,但你每次提到它,总会笑着摸着我的头说:“那时你才一个月大,好玩得紧,我每天都会带你去楼下看看花,看看树,和它们一起说说话。”
长大后,我们相处的场所变成了书桌前那方小小的天地。你总是戴着那副金丝边的老花镜,摩挲着试卷的一角,逐字逐句地替我检查。午后的阳光一次次与镜片相遇,反射出黄昏的光芒,也倒映着我的身影。
还记得有一次,我掏出塞在书包一角那张揉皱的考卷,呆呆地杵在日光灯下,像一个囚犯等待着审判。你仍是坐在那张书桌旁,只是往日舒展的眉头皱了起来,你扶了扶眼镜框,时不时用手指捋一捋干卷的头发,替我分析道:“这道题,我讲过很多遍,为什么换了个思路,你就不认识它了呢?”那一刻,我无地自容,只知道低下头避开即将撞上的视线。但迎接我的,却是你温热的手掌和宽慰的话语:“轩轩,你一定得深入思考难题、错题,如果听不懂,奶奶可以再讲一遍,直到你真正理解为止,好吗?”
现在,我上了初中,一根电话线连起了我和远在那头的你,那模糊不清的声音中,总带着不舍与牵挂。挂了电话,我又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想再打一通,却又迟疑地放下了手。或许,当我在清晨欣赏学校的“柳绿更带朝烟”之时,你已经早早地在房间备课,在那一头默默地支持我。
回首,蓦然。灯光下崎岖的路上,总有两串密不可分的脚印,一路曲曲折折,绵绵延延。奶奶,谢谢一路上有你!
【崔老师评】
细节能让一个人物从抽象的轮廓中鲜活起来。小作者选择了奶奶抱“我”看花树和奶奶辅导“我”学习两个事例来写人,表达自己对奶奶一路陪伴的感激之情,选材贴近生活,便于抒发真情实感。原文在修改前,缺少一定的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较为空洞、抽象;但在修改后,小作者增添了许多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饱满起来。初中生细节描写的通病是通过堆砌形容词的方式代替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比如原文中,小作者通过叠加“慈爱 ”“ 关 怀 ”“ 慈 祥 ”“ 怜 爱 ”等 形 容词,来描写人物的眼神和话语等,而没有抓住真实的细节进行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模糊且抽象。在修改后,小作者用细节描写将这些形容词具象化了,比如奶奶的眼角“挤出几道幸福的纹理”,还比如阳光在奶奶发丝上“闪着,跳着”,将“头发映射出温馨的光芒”。文章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这些细节将原本笼统平淡的形容词具象化了,因此也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了起来。
◎ J2307班 余 悦
五彩缤纷的人生由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组成,而我登顶的那一刻,为我平凡的生活添上了不平凡的一笔。
那是一个双休日,父亲一大早驱车带我去了一家攀岩馆。一下车,就见迎面几堵巨墙耸立在空地上,我的目光被中间那堵最高的攀岩墙所吸引,抬头仰望,只见那墙面上布满了色彩各异的石头,犹如暗夜里璀璨的星辰。
一开始,他们不同意我攀爬这堵最高的墙。但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工作人员只好为我戴上安全帽,但仍有些眼神闪烁地问道:“你确定要爬最高的这堵吗?其他小朋友可都是爬那些低的……”一旁的父亲挥手打断了她的话,伸出布满厚茧的温厚手掌,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让她试试吧,我相信她可以!”父亲那深邃的眼眸似是春日里的一汪清泉,温柔又清澈。
我走到巨墙面前,有一瞬间感觉自己在这堵危岩巨墙之下,是那么渺小。我轻轻吐出憋在胸中的一口气,将湿漉漉的手在裤子上抹了两把,左手攀上岩石,双脚也踩了上去,正式开始了一个人向顶峰冲锋的征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渐渐适应,从容了许多。太阳挂在晴空上,射出刺眼的光芒,令我有些睁不开眼。我朝下望去,感到一阵眩晕,差点一个没抓稳摔了下去。我趴在墙上一动不敢动,心跳加速,“怦!怦!怦!”发出沉闷有力的声响。豆大的汗珠从我额头滑落,长时间的精神高度集中和肌肉拉扯让我的双腿一阵阵发麻,双手开始变得酸软无力。肉体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紧张同时折磨着我——我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这时底下传来父亲的加油声,隐隐约约地,听不那么真切。这如梦似幻的鼓舞声,让我本已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放弃吗?肯定不能!都已经爬到这儿了,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呢?我又怎么能辜负父亲的期望呢?我在心底不断地呐喊着,憋着一股劲儿,咬着牙,忍着麻木和酸痛,一点点地向上挪移。这段时间是那么漫长,汗水涔涔,艰难无比……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当我够到最后一块攀岩石时,一个抑制不住激动万分的想法突然蹦了出来:我要登顶了!顿时之前的疲惫和痛苦一扫而空,精神大振,突然就生出了一股力量,我缩起双腿,手肘一弯一撑,整个身体奋力地一跃而起,翻上了墙顶。这一刻,我的身体好似躺在云团里,轻飘飘、软绵绵的,若不是登顶的那一股巨大的喜悦充满心头,我都怀疑自己会像一团柳絮,飘荡在这天地间。
此刻阳光灿烂,道道金光渲染了整片天地,为云层平添了一分俏丽,为我登顶的这一刻添上辉煌的光芒!
【崔老师评】
小作者选择了亲身经历的攀岩挑战这一事件,通过细节描写,叙述了自己挑战前、挑战时和最终成功登顶的过程。挑战前,小作者以攀岩墙为描写对象进行细节描写,将布满攀岩石的攀岩墙比喻为等待着被征服的“璀璨星辰”,这一喻体巧妙地写出了这次挑战的困难重重和“我”对这次挑战的期待,为后文作铺垫。叙述挑战中的情节时,小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攀岩墙上的内心挣扎,因此,当“我”最终登顶时,“我”内心无与伦比的喜悦和自豪才显得顺理成章。小作者运用景物描写,用顶峰的灿烂阳光渲染了壮丽自豪之情;登顶时的动作描写将这一刻定格放大,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心理描写则直接表达了小作者那一刻的兴奋与自豪之情。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铺垫自然,大量的细节描写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使看似平常的事情焕发光彩。
◎ J2307班 余 悦
凝视着奶奶床头柜上的一张合照,我的思绪渐渐随着落叶飘向两年前的那个深秋。
那个深秋,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了似乎只活在长辈口中的阿太——奶奶的母亲。我一路跟随着奶奶,紧紧握住她温热的手,双脚在门口的地毯上使劲踏搓着,留下一叠深浅不一的脏脚印,这才与奶奶一起踏进了阿太家的大门。环顾屋内的四周:客厅里摆放着红色原木桌椅,玻璃柜里陈列着一只古朴的青花瓷瓶,书架上罗列着一叠“四大名著”的漫画小册子……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紫檀香味,不知为什么,每一件物品的陈列似乎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在这样一间充满古典气息的小屋里,总是让人忍不住怀旧。只可惜,当时的我只是心里嘀咕着这个所谓“阿太”的家看起来与现在高楼林立、科技发达的时代是那么格格不入,就连阿太这个人也是。
我不禁心里忐忑起来,阿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忽地,旁边一直牵着我手的奶奶松开了我的手,快步走向最里面的一个房间,不一会儿她小心翼翼地扶着一个老人走了出来。老人那一头银丝最先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奶奶的轻声提醒下,我低头轻轻地唤了一声:“阿太好!”突然一只如枯柴般的手伸到我眼前:一块块黑紫色的斑点和厚厚的老茧布满了这只青筋凸起的枯槁的手。这只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揉了一下,一个沙哑沧桑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好孩子。”
我这才敢抬起头,细细打量这个操着一口正宗宁波话却因牙齿脱落而口齿不清的老太太来。她十分瘦小,穿着一件紫红色的老式中山装,右手拄着一根黑色的木质拐杖,将佝偻的背尽可能挺得笔直。一双深邃狭长的眼睛,眼眸如山巅的雪松一样清明冷冽,毫无这个年纪的沧桑和颓然,一张瘦削的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印记——皱纹。
阿太冰凉的枯手把我湿漉漉的手紧紧裹住,拉着我坐下。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她一扫苍老病态,像个年轻气盛的小姑娘,滔滔不绝地和奶奶拉着家常。我坐在她们中间,一边听着陌生难懂的方言,一边默默盯着墙上的摆钟,插不上一句话。
临走之际,阿太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道:“孩子要争气啊,一定要好好读书,孝顺奶奶。”深秋的阳光透过窗户,为这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平添了一分生机。老人咧开干瘪的嘴唇,露出所剩无几的牙,她的眼角微微吊起,额头上的皱纹是岁月的沧桑留在她脸上的印记。“咔嚓!”这一刻被定格,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里。
蓦地,我的视线再次凝聚到照片中老人的脸上,这个两年前见过一次面的阿太现在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她认为不属于她的时代。现在回想起来,那小屋也算是她对自己年轻岁月的一个念想吧,她需要的只是一份来自晚辈的关爱与陪伴罢了。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一凛,生活中要多陪伴家人长辈,要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分钟,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发生。
【崔老师评】
本文以与阿太的一张合照为切入点,回忆了与阿太初次见面的一段故事。小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先描写阿太这个人,而是领着读者一起,先走入阿太的房间。小作者抓住阿太房内的摆设和氛围进行细节描写,古朴的青瓷花瓶,红色的原木桌椅,房内淡淡的茶香和紫檀香,使我们“未见其人先观其物”,通过房内的环境描写侧面展现了阿太的精神生活和优雅气质。在见到阿太后,小作者抓住了阿太的穿着、语言、动作等特征进行细节描写,成功写活了一位操着乡音、穿着讲究、温和健谈的迟暮老人。文末,小作者又从记忆中抽离,回顾这张珍贵的照片,思考亲情陪伴的问题。整篇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立意深刻,而其中的细节描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让阿太的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