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发动机!”“发动机良好,可以起飞!”“起飞!”
前不久,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轰炸机团团长、海军特级飞行员袁东风驾驶战机在跑道上急速滑行,一阵阵轰鸣划空而过,只见战鹰昂首跃起,直扑目标空域。
袁东风驾驶的正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信息化程度高,具备远程奔袭、大区域巡逻、防区外打击等能力。
袁东风所在团是一支战功卓著的团队,历史上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保卫西沙等战斗。
面对前辈们铸就的辉煌业绩,袁东风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那年,团里接装新型战机,改装率高,航电、火控等系统已换代。
“新知识点越多,说明飞机越先进,战斗力越强。”面对厚厚的教材,袁东风与战友们一起刻苦钻研。他坦言,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对装备摸得更透了。
把飞机飞起来,只是第一步。对于轰炸机部队而言,既要“飞得远”又要“炸得准”。袁东风说:“新型戰机信息化程度高,具备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如果仍沿用传统的训练方式,将延迟战斗力生成时间!”
远海训练时,有时雷达气象画面上显示着红色“高危云区”,但袁东风毅然带领团队操纵飞机极限坡度转弯、大角度上升俯冲,从一个个云隙中穿过。
“这不是蛮干,打赢永远是第一位的。”挑战训练极限,飞出战机的潜能,是袁东风一直以来的孜孜追求。
袁东风认为:“拥有敢于刺刀见红的血性,任何时候都是威震敌胆的法宝。”一次,他带队执行远海训练任务。巡航途中,当飞到某一特定区域时,他发现座舱里的态势画面出现红色告警信息:“有两架不明飞机正在靠近。”
袁东风立刻下令“保持好战斗队形”。对方来势汹汹,很快逼近。当时,对方就在袁东风等人的机翼下方,还不时亮出机腹,秀一下挂载的导弹。对方飞行员的处置动作极不专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空中擦碰,非常危险。
袁东风带领机组人员顶住压力,按计划飞抵某预定空域。他回忆说:“当时我们就想着高度1米不变、航向1度不偏,继续执行任务。”
(摘自《科技日报》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