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恢复、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基础上,紧密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培育和形成了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新作风,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党的作风建设恢复与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错误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遭受极大破坏,党内作风不纯、宗派山头林立等问题十分严重,使党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 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在这次全会上,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出:要注意人民的呼声,决不能够压制人民的意见。要充分注意群众的问题,充分信任群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采取充分的群众路线。同时,他还指出:我们要创造这样一种政治局面,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什么问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来,对领导人有意见,也可以批评。这里实际上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民主等优良传统起到了推动作用。
之后不久,党的十一大召开。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他着重提出“五个一定要”,即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为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为党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为党树立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党内和整个人民内部,认真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实行团结—批評—团结的方针;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为党树立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为党树立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党、全军、全国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五个一定要”实际上就是强调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目的在于冲破僵化思想的束缚,打破沉闷的政治气候。
随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纷纷发表署名文章,大声疾呼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1977年9月,《人民日报》连续推出三篇重磅文章。其中一篇就是陈云撰写的《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陈云在文章中强调,实事求是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当前在一些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中,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报喜不报忧,靠说假话办事的恶劣作风应当引起党的严重警惕。这里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时党的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旗帜鲜明地提出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为推动党的建设拨乱反正尤其是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引领作用,在党内乃至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特别强调了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性。为了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严肃党纪,全会决定重新设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和改革开放的启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新的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日趋活跃。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进一步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的任务。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决定,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在整党过程中,针对当时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党风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经过这次整党,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组织严重不纯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新阶段。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党内不正之风有了新的滋长和蔓延。积极应对改革开放给党员干部作风带来的影响和考验,探索加强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成为党的建设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针对党内不正之风问题,1985年9月,中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提出整顿和改进党风的新要求。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各级党组织坚决制止和取缔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把端正党风作为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来抓,并强调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既要有业务知识,还要有好的作风。
根据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部署精神,尤其是根据邓小平、陈云重要指示精神,整顿和改进党的作风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主要措施包括:督促中央机关带头端正党风,发挥中央党政军机关党员、干部在党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构建党内制度法规,推动党的作风建设走向经常化、长期化和法制化;严厉查处党员索贿问题,纠正干部出国问题上的不正之风。这些整顿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措施,对于推动和改善党的作风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各地在探索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党风建设的新途径、新形式上,积累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这为此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市场经济新的环境下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一方面反思以往群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由此给党群关系带来的严重损害和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采取实际措施来改进党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提出近期要在惩治腐败和带头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等方面做七件事情,以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要包括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坚决制止高干子女经商;取消对领导同志少量食品的“特供”;严格按规定配车,禁止进口小轿车;严格禁止请客送礼;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出国;严肃认真地查处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案件,特别要抓紧查处大案要案。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提出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坚决惩治腐败、振奋党心民心。
同时,为彻底转变机关作风,改进领导工作,改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199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组织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的干部,分期分批组成各种形式的工作小组和调研小组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学校去、到街道去,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與群众广泛交朋友,为群众多做实事。如诚心诚意地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实事求是地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说明保持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性,动员群众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商量,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随着党群关系的逐步改善,党中央审时度势、趁热打铁。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从历史和理论上对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性作了深刻阐述,强调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应该说,党同群众的关系、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任何时期,总的说是好的。但是,当时确实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严重脱离群众的腐败现象。对此,党中央强调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坚持不懈地同这些现象进行斗争,坚决克服各种脱离群众的弊病。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率下,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带头示范下,全党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实践和群众中,在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经受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是党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根据党的十五大的部署,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三讲”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是延安整风精神和党的三大作风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发扬。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提高全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全党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查处大案要案三项工作格局着手,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充分体现了党搞好作风建设、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
进入21世纪后,繁重的改革和建设任务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党必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2001年6月,江泽民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倡导的立足国情、紧跟时代,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精神。同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提出作风建设“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这是党在新世纪加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文献,对于党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作风建设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性阶段,继总体小康目标在中国实现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更加宏伟的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围绕这个新目标,党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重新作了战略部署,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风廉政建设进行探索。
发扬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2002年12月初,党的十六大及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刚结束,胡锦涛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当年毛泽东在党即将在全国执政的前夜,在西柏坡提出了全党要保持“两个务必”的要求。胡锦涛在西柏坡的重要讲话中告诫全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这一告诫掷地有声、促人奋进、催人警醒、意味深长。
把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十六届七次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他提出领导干部要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抓住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四个大兴”的要求,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优良作风,下大气力解决脱离群众、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突出问题。
推动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进一步完善反腐败工作布局。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8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了2008—2012年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任务、步骤,有力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历程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环境下,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新理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不断注入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