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显,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潍坊是文化资源大市,经济基础条件良好,具备建设现代文化强市的禀赋,也是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必然要求。但存在文化资源整合开发难度大、城市文化主题不鲜明、公共文化供给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潍坊城市文化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打造品牌的目标思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文化强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城市是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文化空间,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场域,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文化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潍坊是山东半岛重要节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众多,具备建设现代文化强市的基础条件。要着眼城市文化特点,立足城市文化资源禀赋,大力推进现代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着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潍坊发展城市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分析
(一)潍坊道承齐鲁,城市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备较好的文化资源禀赋。潍坊的前身是潍县,因潍水而得名,潍字源于潍河,因古设潍洲而得名,《尚书·禹贡》记载,夏禹划定天下九州,其中“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这是文献中关于潍水的最早记载。西周建立后,在今天山东这个区域建立了以临淄为中心的齐国和以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并逐渐演化形成了齐文化和鲁文化,潍县因地处两国交界地带,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在此激荡衍化、融会综合,奠定了潍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公元596年隋置潍州,潍县开始作为一个城市的雏形孕育自己的发展轨迹。明清年间,潍县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商贸文化逐步渗入到城市根脉中,影响了城市文化的流变。潍县文化积淀深厚,文风昌盛,世家文化、书画文化、金石文化、民俗文化等传承久远,丰富灿烂;历史上名家辈出、人文荟萃,先后涌现出了公孙弘、孔融、刘应节、郑板桥等官宦名士,西南关一条胡同曾出过曹鸿勋、王寿彭两位状元,陈介祺、郭味蕖、于希宁等一大批书画名家驰名中外。境内古迹众多,十笏园、万印楼、城隍庙是全省著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坊茨小镇独具异域风情,潍县乐道院具有重要国际影响。潍坊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三大年画之一,潍坊核雕、仿古铜工艺品、红木嵌银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些都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潍坊自古以来就是江北重要商埠,产业基础好,工商业发达。潍城自古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在任潍县知县期间所作的《竹枝词》中,对当时潍县商业的繁华情形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近代以来潍坊是区域重要的商贸中心,当时粮食、丝绸、布匹、钱庄等经营业态活跃,既有外货内销,又有土产外运,可以说是物产丰阜、流通便利,1933年出版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对于当时潍县的商业繁荣情况有这样的描述,“本县素号繁庶,工商两业,自昔称盛。”特别是建国后,工商业发展迅速,成为山东半岛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始终坚持实业报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纺织城、动力城、电子城等都是城市的历史印迹,近年来潍柴动力、歌尔股份、中百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正在引领城市经济转型跨越,潍坊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
(三)潍坊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公共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省前列。潍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山东省确定的首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先后建成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6000多个,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省文明城市创建现场会在潍坊召开。大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题教育实践,“亲子共成长”工程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品牌巡礼”活动并被重点推介。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全国青铜器·金文与齐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先后在潍坊市召开。坚持保护优化,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组织实施“潍水记忆工程”,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弘扬。
(四)潍坊文化产业持续壮大,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艺术品经营市场近20家,各类画廊、美术馆、书画室2000多家;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6家、省级23家;以风筝、年画、红木嵌银、雕塑、核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1800多个;A级景区95家,星级饭店42家,旅行社18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6家。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8240.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7.6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61%、12.32%。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了行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融媒体建设,进一步释放了改革活力,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體制改革先进地区。
影响潍坊城市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
(一)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力辐射力弱。虽然潍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十笏园、万印楼、坊茨小镇、乐道院等都有一定知名度,但从整体上看,现有文化资源影响力和辐射力主要局限于市内及周边地区,缺乏像泰山、孔庙那样一座山(庙)带动一个产业、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
(二)缺乏特色鲜明的城市主题文化。在凝炼形成独具潍坊特色、体现潍坊精神的城市主题文化方面,成效不够明显,文化建设总体上缺少核心和灵魂。对城市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核研究不系统、挖掘不深入,丰富的文化元素没有形成城市文化竞争力。城市整体缺乏现代时尚文化元素,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物。
(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文化设施总量偏少,分布不合理,资源过于向几处大型馆群集中,市民家门口的公共文化设施少,使用不方便,亟待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存在供不应求、供非所求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的高品质文化需求。
(四)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够紧密。文旅融合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没有实现功能重组与价值创新,达到“诗”与“远方”水乳交融的目的;有的文旅产品简单、粗糙,难以引起消费者共鸣;文化的赋能作用不突出,缺少“文化+”“+文化”,没有形成文化与城建、旅游、体育、会展等的融合互动。
突出城市文化特点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市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利用当前编制全市经济社会“十四五”规划的契机,树立大规划、大布局观念,以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市为目标,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完善《潍坊市文化发展战略远景规划》。着眼于占有潍坊市927万人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更大范围的文化竞争,切实搞好文化产业研究和规划,确立具有前瞻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骨干龙头文化企业、文化景点为依托,突出十笏园、乐道院、杨家埠、坊茨小镇、潍坊广告文化创意园等重点文化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辐射力強、影响力大的文化街区、产业园区,形成多点支撑、点线面相协调的发展局面,构建起现代化文化强市建设的“四梁八柱”。
(二)凝炼城市主题文化。依托潍坊高等院校建设城市主题文化研究院(所),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或采取政府购买研究成果的形式,提升城市文化研究水平。广泛征求基层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逐步提炼形成城市主题文化和潍坊精神,努力使文化建设中心突出、脉络清晰、有根有魂。围绕城市主题文化和潍坊精神,设计建设一批体现潍坊特色、具备较高艺术水平的城市雕塑和城市标志物。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结构,改造建设一批城市公园绿地,以白浪河为中轴线高水平规划、大手笔打造“城市会客厅”。持续开展“文润潍坊”行动,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专项文化提升活动,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潍坊的城市文化主题更突出、内涵更丰富、形象更生动。探索实施城市“文评”准入制度,对于重点房地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等事关城市形象建设工程,要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作为前置条件。
(三)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和体现,能推动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潍坊是文化名城,但很多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应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下气力梳理、整合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凝练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名城。首先要包装提升既有文化品牌,对“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金石之都”“中国摄影之乡”等重量级城市文化品牌,分类梳理、深挖内涵,打造精品、扩大宣传,不断提高办会、办展档次水平,提升品牌含金量、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凝练争创新的文化品牌。深入整合全市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工艺资源,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称号,进一步擦亮潍坊城市文化品牌。
(四)文旅融合引领产业发展。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旅产业作为潍坊市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之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文化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应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文旅形势发展变化,统筹考虑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游客需求和景区承载力,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企业是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打造一批城市文化领军企业,组建市文化旅游集团,打造市级文化旅游业投融资发展平台,让文化旅游发展有“主体”、有后劲。突出创新创造、精细精致,加大对中心城区重点文化旅游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穿点成线,打造市区靓丽的文化旅游“风景线”。组织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景区化发展战略,结合发展夜间经济、休闲经济,筛选、培育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园区、基地,支持其争创A级景区,催生一批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
(五)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质量。以市区大型文化场馆为龙头,以基层街居全覆盖的群众性文化阵地为平台,突出“建管用”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在文化活动中“唱主角”,让多彩的文化为市民幸福生活“加分”。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品质,做优做强市级博物馆,打造成为潍坊文化地标性场馆。在场馆设施管理、人员配备和服务运营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充分保障,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确保文化服务设施发挥最大效益。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市区建设一批“城市书吧”,为市民打造文化休闲新去处。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探索“点单式”服务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供给方式,破解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不对称”“不接茬”的症结。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潍坊史志办.潍坊市志(1840-1990):潍坊市情网.
[2]潍坊史志办.潍坊年鉴2018,方志出版社,2018.
[3]杨丽萍.城市文化手稿[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4]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M].新星出版社,2016.
[6]杨金涛.近代六安城市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7][清]张耀璧,王诵芬修.《乾隆·潍县志·卷一·疆域》.
[8][清]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四十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年.
作者简介
赵泽传 中共潍坊市潍城区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