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观察活动探究

2021-05-31 16:31潘丽莉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

潘丽莉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观察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活动,我们会将它想得过于简单。只会关注观察活动本身,看上去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实则少了些有思维含量的深入研究,让观察活动流于形式,过于肤浅。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观察活动出现了许多问题和误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阐述了几点有效的教學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上的观察活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常常要借助于多种感官,并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时还会延伸至课外。观察绝不仅仅是看热闹,它常常伴有目的性。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观察中解决问题。

可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加上爱玩的天性,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会在科学观察活动中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观察活动出现的问题

(一)观察目的随意

老师让学生观察蜗牛,他们大都只会看它的外形和运动轨迹,而不会去关注蜗牛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他们只会关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而不会去比较系统地了解一种生物。

四年级下学期,老师布置学生养蚕,他们也只是觉得好玩,对蚕宝宝吐丝情有独钟。观察活动中往往只会片面关心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某个方面问题,通常只看到了吃喝拉撒的某一方面,不会从整体关注蚕的一生,不会尽可能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活动时间等各个方面。他们所获得的观察信息,离我们的观察目标相距甚远。

再比如,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声时,学生只会关注活动本身,制造声音令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也会适当关注,可是并不会引起他们的深入探究,往往会跑偏。

(二)观察方法无序

观察植物的花时,他们会先看到花瓣,而不会按顺序,由外向内,由花萼先开始观察。观察一株植物,他们也只对叶子和花感兴趣,至于地下部分几乎视而不见,不会先整体再局部去仔细观察。

(三)把想象当成观察

观察鱼时,关于鱼的身体比例,很多中低年级的学生是凭借孩提时看到的图片想象出来的,而并非真正观察到了。还有鱼背上的侧线位置和鱼鳞的形状也是他们想象的样子。这种已有的经验想象已然和科学观察产生了认知冲突。所以,当老师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鱼的样子,会和实际大相径庭。

(四)缺乏良好的观察品质

首先,观察的持久性不够。观察月相和养蚕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很少有学生能全程坚持下来。其次,对待观察对象缺乏爱心。观察一些小动物,像蜗牛、蚂蚁、蜜蜂这样的小生物,许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极度缺乏爱心,伤害事件的发生屡见不鲜。

针对这些常见问题,如何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我想以下做法值得借鉴。

二、科学课观察活动教学策略

(一)观察前科学观察方法引路

1.观察要目标明确

观察前,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弄清楚观察的要求,明确观察目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观察时抓住重点。

例如,在《观察鱼》一课中,老师布置观察活动时,要求有三点:①观察先整体后细节(从头到尾,每个部位),从上、下、左、右、前、后等多角度进行,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来描述;②可以使用观察工具;③不可以加想象。由于观察目标明确,学生很清楚自己要观察什么,怎么去观察,再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记录,观察效果比较显著。

2.观察要科学严谨

我们布置的观察活动要尽可能考虑周全,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在观察活动中,必须让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范围,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有层次的、清晰的观察。

如,教学《纸》一课时,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必须做到:纸片的大小要一致;用滴管滴红墨水要保持用力大小相同,只滴一滴,力求公正公平;注意观察纸张的吸水性要从纸张的背面进行,因为正面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

客观公正的观察思想应当在科学观察活动中贯穿始终,这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研究品质的形成。

3.观察要力求深刻

中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对于事物的细微差别不易察觉,甚至会忽略,更不会透过表象看本质。因此,我们的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还需要有层次、有深度、有结果。

再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老师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制造声音,学生会觉得声音是通过推、拉、弹、撕等力的作用产生的。他们会觉得这些游戏活动很有意思,但并没有关注到振动现象的发生。因此,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发声物体的状态有没有变化。有些不大容易看出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里便能看见振动;发声的音箱可以借助泡沫球看见振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楚声音产生的秘密。

(二)观察中准确记录

观察中的看只是起始阶段,看过之后常常会忘,所以观察后要留下信息资料,便于后面的整理分析,形成系统的知识系统。记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视频、图片、文字、绘画等都可以。

例如,在《观察鱼》一课中,上新课前,老师就已经布置学生在家观察,并让学生用视频记录下来,初步了解鱼儿的形态和习性。课堂上带着已有认知再观察,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进一步认识鱼儿的特点。如果说图片只能记录一些外形上的特点,那么,鱼儿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就需要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学生对鱼儿的认知循序渐进,在记录中比较、修正,不断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

可见,记录不仅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理顺学习的思路,还会给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乃至其他科目的学习带来无尽的好处。

(三)观察后学会分析数据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下来的信息和数据都是原始的实证。这些真实的信息和数据都有利于学生找寻规律,得出结论。“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这也可以很好地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例如,《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一课,一组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有了以下的数据。

其他小组数据上虽有差异,但规律都是相同的。若条件允许,可将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更能一目了然地得出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在教学《杠杆》一课探究平衡尺挂钩码的规律时,也是通过观察判断数据,充分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得出科学结论的。

所有科学观察中的数据和信息,都是颗颗明珠,串成一条,便编织成了知识的项链。

(四)学生科学观察品质的培养

1.持久观察有耐心

有毅力、有恒心、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不正是科学家身上最闪耀的品质吗?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观察活动一定要给予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

对于能够完成的学生给予积极评价,并给他们展示汇报的机会,以增强其观察的积极性。教学《养蚕》一课对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学生起先热情万丈,但没过几天热情就减退了。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记录,用活动图片展示等方法予以鼓励。先将观察由课内伸向课外,从坚持观察一天开始,渐进到连续观察几天,然后坚持一月甚至数月。对于完成全部饲养任务和整体观察活动的学生可以予以奖励。

2.对观察对象有爱心

老师布置的观察要求一定要渗透人文主义,将课堂的观察带到课外去做,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观察的对象可能十分渺小,像蚂蚁、蜗牛、蜜蜂之类。正如法布尔所说:每一种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教育不仅要育人,更要育心。要教育学生善待生命,善待他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科学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要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科学的观察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有层次的、有思维参与的探究活动,我们要力求做到:严而有序,观察有法。这将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乃至其他科目的学习带来无尽的益处。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