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一种常见的群体。新时代背景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经过“变异”升级,衍生出许多新的“圈子”,形成了所谓的“圈子文化”。班主任要通过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重新建构,借助社会与家庭、学校三方的力量,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圈子”。
【关键词】圈子文化;文化圈子;身份认同;非正式群体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2-0062-03
【作者简介】贾海浪,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江苏淮安,223005)德育副主任,二级教师。
班级中形成的“圈子”主要是以有形或无形的圈地为界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多数是因相同目的而聚集起来的。新时代背景下,班级的“圈子文化”发生“变异”,班主任要想让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产生“化学反应”,首先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班级身份认同,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对班集体有归属感,从而让“圈子文化”走向表征班集体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圈子”。
一、审视:“圈子文化”的“变异”
“圈子文化”产生于个体的需求和价值在班集体得不到满足和实现,转而形成的一些“小群体”“小部落”,他们因相同的心理需求而相聚。“圈子文化”对班级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时代背景下,班级“圈子”出现多种“变异”。
一是由“反班级文化”走向“佛系文化”。过去,“反班级”的圈子屡见不鲜,主要是由经常被教师批评或是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自发组成的,他们或是破坏班级规则,或是时常采用不同方式来对抗老师的教育。而如今,这类学生更多的是消极对待班级的规则,对老师的教育不予理睬。二是由“学习崇拜”走向“网红崇拜”。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交际的标准,“网红”正成为这一代未成年人的“理想”。“网红崇拜”让班级学生从零散走向整体,迅速聚集成群体,他们经常会在课余讨论网红博主、抖音红人等。三是由“追星文化”走向“饭圈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交往,发展出一套独属于他们的“亚文化”,“饭圈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饭圈”与以往的“追星”最大的区别就是,粉丝群体内部有自己的交际和行为规训,他们会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进行网络“刷赞”,购买相关的音乐产品,关注明星生活动态等。
笔者以为,班级“圈子文化”发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非正式群体由共同的兴趣爱好转向了共同的信仰。二是网络社会的影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是教育环境的改变。新时代,我们开始由关注分数转向关注能力,学生开始基于共同的发展需求聚集成群体。
二、探寻:形成班级身份认同,建立“文化圈子”
“圈子文化”背离了班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本源诉求,走向主流的“文化圈子”才是班级健康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形成班级“文化圈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肯定的身份认同,以自信、进取的良好心态融入“班级圈”。
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基于学校或班级等集体情境中的自我建构,所以,从班主任工作出发,要引导学生在班集体中彰显身份。
1.学生班级身份认同的特征体现。
一是学生班级身份认同出现多元性。在班集体中,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往往存在多样性。例如:一个学生在班级担任班干部,那么他不仅是班级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管理者,同时,他或许还是某个“圈子”的“领头人”,学生的班级身份认同趋向多元化,不稳定性因素居多。
二是班级学生身份认同出现流变性。学生的身份认同也会趨向变动,在某一阶段,“从众效应”和“势力效应”会对学生起到重要影响。不少学生有从众心理,认为和班级“最厉害的人”玩或做朋友是一种“荣耀”。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班级情况变化,学生的身份认知也在发生变化。
2.学生班级身份认同的价值意义。
班级身份认同是班主任关注学生在班级里的位置和角色,让学生以“班级人”的身份,参与班级活动,管理班级事务,让学生不再游离于集体,让个体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与体现,人人精彩,人人参与。
“圈子文化”一般是以学生自发形成,自下而上的一种随意性的文化现象。而班级身份认同是班主任自上而下的有意关注,能让班级非正式群体产生归属感和效能感。班级身份认同,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组织和精神上的认可,能有效链接个体与集体,逐步消除班级“小圈子”,形成积极的“班级文化圈”。
三、践行:从“圈子文化”走向“文化圈子”
1.打破学生阶层壁垒,奠定班级“文化圈子”基础。
吴康宁教授指出,班级的正式结构通常表明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结构,特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而在班级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结构中,大量存在地位分层的情况。教师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打破学生固有的“圈子”,消除彼此的隔阂,才能为班级“文化圈子”的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变“管理”为“服务”。正如吴康宁教授所说,以正式结构权力为代表的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矛盾实质为班级资源争夺与被争夺的问题。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班干部选用制度,其直接后果就是人为固化了班级的学生阶层,造成班级学生内部的不公平。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采取班长轮值的服务机制,将班级管理变为班级服务,人人都可以竞选参与班级岗位,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因为身份分离而形成特殊的“小圈子”。
二是变“统一”为“个性”。蔡元培先生的新教育原则指出:“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学生的个性绝对不能受到忽视,班级活动开展要基于不同学生的个性诉求。班主任要转变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包容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是變“被动”为“主动”。教师以成绩或初印象对学生进行的身份认定往往会让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无所适从。学生会发现:自己无论做怎样的改变,都无法消除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定,所以只能选择对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改变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对所有学生都充满期待,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2.重构学生身份认同,建立班级“文化圈子”秩序。
一是自我身份认同建构。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即学生对自我身份的预言,对于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中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一直以“做最好的自己”作为班级的文化理念,以积极、乐观、肯定的身份认同帮助学生积蓄能量,引导学生以自信、进取的良好心态应对未来的挑战。
二是学校身份认同建构。学生作为“尚在形成中的人”,是“一个主体,一个带有既定的、并可以不断发展其认知结构和能力以及价值观的主体。其学业成败和素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校的认知与表象,也就是他所维持的与学校的关系对之赋予的意义”。作为学生身份建构的活动场域,学校的育人理念、教师的评价方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的班级就采用“动态化”积分评价学生,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让学生形成更积极的班级身份认同。
3.纠正学生文化误区,促进班级“文化圈子”发展。
一是从“碎片”到“整体”,形成班级主流“文化圈子”。学生对外界的认知是碎片化的,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他们的自我认同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班主任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对外部的整体认知。如针对“饭圈文化”,笔者就经常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形成全面的认知。
二是从“中心”到“四周”,建立班级文化“辐射圈”。班级学生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和主观体验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对自身趋同的阶层身份定位的过程。学生在对学校特定阶层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个人的身份认同趋向于班级和教师共同的定位。所以,班主任应该确立班级的核心文化圈,以文化影响学生,以行动帮助学生。
三是从“无序”到“有序”,联结社会家庭“一体化”。学生的身份认同或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合作。其中,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应该建立有序的育人活动机制,积极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建立全面动态的评价方式,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总之,班级身份认同关注的是学生自我认同与自身完善的互动过程,也是让现代班级学生非正式群体从“圈子文化”走向“文化圈子”的重要路径,体现了时代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军凤.学生的身份认同[J].中国教育学刊,2012(8):43-46.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耿潇逸.班级非正式结构群体中的学生地位分层研究[J].教育探索,2016(3):29-33.
[4]汪凌.“学生身份”的社会学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0):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