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与劳动教育归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实践活动,劳动的首要目的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劳动教育则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劳动教育时要重点突出劳动教育的教育性,要有劳动教育的规划和设计意识,要有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意识,要不断优化劳动教育元素,统整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2-0059-03
【作者简介】金丹丹,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江苏南通,226300)学生处副主任、团委书记,二级教师,曾获第九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高中组)综合一等奖、2020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处于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一方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劳动教育已不等于简单的劳动技能的习得;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片面否定体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的意义,这些对班主任如何与时俱进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当下,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劳动教育单一化。一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将劳动教育简化为基本劳动技能的习得,片面强调“出力流汗”,不顾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锻炼,劳动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教育与新时代社会实际脱节,从而导致部分高中生不想劳动、不爱劳动甚至厌恶劳动。二是劳动教育边缘化。巨大的升学压力无限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学校和教师“口头上重视,实践上淡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认知误区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虽然各地各校都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但大家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把握仍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偏差,劳动教育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知道,劳动与劳动教育归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实践活动,劳动的首要目的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教育则指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本质上,劳动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首要属性是教育性。但是,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说:“在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教育性被忽略,出现了形式和资源的误区。”
1.形式误区——直接参与劳动取代劳动教育设计。
目前,一些班主任一般都是直接组织参与劳动,而缺少事先的劳动教育设计,导致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有余但教育缺失的局面。劳动与劳动教育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教育活动。劳动离不开教育,劳动通过教育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也离不开劳动,没有具体的劳动任务,离开真实的劳动情境,劳动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劳动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同时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2.资源误区——劳动资源等同于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资源不等与劳动资源。劳动资源的开发主要围绕生产要素展开,而劳动教育资源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所以一切有利于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和情感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资源,都值得开发和利用。当下,一些教师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上最大的误区就是,一味地围绕工农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开发劳动资源。其实,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视角可以更开阔,如劳动模范故事、反映劳动精神的影视文学作品等,都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资源,都可以纳入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体系。
二、新时代普通高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班本实践
1.更新观念,提升劳动教育创造力。
班主任要遵循教育规律,突出高中生的职业体验,带领高中生参加新型服务性劳动,通过劳动教育班本实践,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劳动情怀。以下为笔者班上开展“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的任务清单(见表1)。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高中生乐于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喜欢参与能够提升能力的活动,因此,只有当学生把劳动作为内在需要时,他们才会有参与的热情。鉴于此,班主任要在班级中营造濃厚的劳动气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教师要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满足高中生对自主、能力与归属三方面的需求,把学生注意力转向关注自我成长、能力锻炼等内部目标,唤醒学生自我劳动的意识,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2.统筹资源,优化劳动教育元素。
一是整合教育元素,体现班级特色。班主任应有意识地打造劳动教育成长共同体,整合时间、空间、环境等教育要素,让学生参与“劳动现场”、沉浸“劳动现场”。班主任可以统筹规划劳动实践的形式,规范化开展劳动教育,有效发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育人作用;统整不同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各学科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班级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中,常态化开展班级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风采展示,将学生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培育深度契合班级文化建设,体现班级特色。
二是统筹教育资源,创新协同模式。《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要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从平面延伸向立体生长,全方位助推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在开展班级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丰富切身实践体验,笔者主动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劳动实践渠道。笔者曾开展“弘扬张謇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劳动教育实践,组织学生研读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张謇故居、采访学者和专家并为弘扬张謇精神提出系列举措、创作张謇故居旅游宣传册、创作歌颂张謇歌曲、举行劳动成果报告会等一系列劳动实践。学生们在这样的劳动实践中不仅深入了解家乡文化,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形成优秀的劳动品质。班主任要协同各方力量,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创造更多条件,在劳动实践中全面培养人、发展人、成长人。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人民教育,2018(20):30-31.
[2]成尚荣.让劳动价值观照亮学生心灵[J].新课程评论,2020(10):7-11.
[3]罗树庚.三方联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J].小学教学研究,2020(26):1.
[4]陈云龙.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J].青春期健康,2020(22):18-19.
[5]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