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
[摘 要] 主要阐述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围绕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从专业发展前景、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机电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中职;机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5-0230-02
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不断改革升级,对一线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机电类相关专业正是以培养掌握电气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基本技术为基础,多学科相互交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為实现这一目标,在实训室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机制等方面应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适应新时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机电类相关专业一直是我国培养制造业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为我国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学校原有的硬件条件、技能水平评价机制已经逐渐与社会企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已经不能胜任现代化企业的技术需求,形成了企业需求与中职学校培养的机电类学生技能方面的脱节。我国中职学校机电类学生培养应紧密结合社会企业需求,向精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方向发展,形成以传统学科为基础,向多种智能化技术交融应用方向发展。
二、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学生技能学习能力分析
中职学生学习技能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未知到模仿,从专业基本知识的掌握到核心技术学习,从单一技能到复合型技术的掌握是一个连续的持续过程,只有不断地实践练习才能形成核心专业技术能力。中职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学科基本知识及实践操作有很强的驱动力,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普遍较弱,对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定义、原理等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极其困难,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另外,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靠课堂上的学习,大部分中职学生很少会主动去图书馆查资料、整理笔记,但在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动手能力较强,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断模仿练习,形成学生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三、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学校智能化实训室建设
机电类专业实训室数量多,专业性强,投入较大。实训室建设是培养合格的中职机电类学生的第一要素,也是必备条件,纯理论的教学或缺乏核心的配套实训室,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另外,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工艺已经在企业大量应用起来,比如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技术的复合型应用、焊接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综合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也必须在原有的实训条件下,建设起一批集实训教学、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能够满足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水平专业实训车间。
(二)学校专业师资建设
除了硬件设施的建设,专业教学软件的同步建设也必不可少,这一方面主要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机电制造类专业技术更新快,学科相互交融,知识面广,要求专业教师具备综合的技术底蕴,同时专业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复杂设备的操作,在教学中要做到“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拥有一潭水”,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中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升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增强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1.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例如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申报与研究,鼓励达到条件的教师参加国外研修访学,在中职学校营造重学术、重科研的学术环境;在教学科研中解决专业问题、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还可增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
2.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锻炼
教师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织者,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只有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了解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新知识体系,将理论讲授与技能实训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打通企业高技术人才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学校培养技术人才最终是为企业服务,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健全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工作,将企业的技术、管理、职业素养等知识带进学校课堂,同时学校的专家、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要能到相关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4.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教学质量
技能竞赛是展现学校教学水平及应用能力的一个平台,不同院校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和竞技,促进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风及较高职业素养的中职生形象,树立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教师积极参加省赛、国赛,能和同行一起同台竞技,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技能应用,这对拓宽教师视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应不同于初中、高中年级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核心技能的掌握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基于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特别是机电类专业的教学,其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深奥、专业性强,传统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机电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效果,采取适宜于专业学科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焊接技术这一学科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小组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法,每个小组有相同的目标任务,4~5名学生一個小组,含有焊接技术员、工艺编制员、质量检测员,任务完成后各组进行横向点评时还需要一个解说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一个小组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数控加工技术这一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制图、数控工艺、材料学、数控机床、公差配合、编程、数控加工等学科独立出来,每门课程进行单独教学,就教学模式而言,这一教学模式将各学科知识孤立起来,知识的连贯性及综合应用效果较差。另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特别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将整个数控专业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开发为校本教材,形成由浅入深的多个数控加工项目,运用项目教学方法,以实际的加工任务为载体,将整个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训操作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减弱了纯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无味性,同时又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更加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法外,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并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实习条件等,还可以充分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新型师徒制等教学模式。
(四)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的建立
中职学校培养的机电类技术人才,只有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才能适应行业技术的发展,熟悉行业标准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献身制造业岗位,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是合格的中职毕业生,因此,学校应建立起完整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机制,从学生道德素质、专业技能、适应企业岗位情况等方面全面考核,同时学校还要具备可行的奖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提升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机电类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机电类专业目前迎来改革发展的时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清晰的发展理念,夯实办学硬件基础;对外结合市场环境,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打通中职学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通道,对内加强内涵建设,才能促使机电类专业在迎来转型发展的时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