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璇
摘要:“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繁荣活动,具有积极的文化育人价值。“中国-东盟音乐周”包含的创新发展观念和创新发展方式,指导手风琴教学在教学主体方面、教学客体方面、教学环体方面、教学介体方面要综合创新发展。自2004年创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不管是从音乐文化活动方面,还是从学术交流方面,都呈现出了创新、包容、开放、育人等特性。在“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探寻手风琴教学创新发展路径,不仅能积极发挥手风琴教学的育人功能,还对“中国-东盟音乐周”继续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东盟音乐周” 手风琴 文化育人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146-03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与东盟国家开展的一场音乐领域的文化交流。“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让广西乃至全中国更加了解东盟国家的音乐风格与文化特色,同时也向东盟国家介绍了广西及全国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新成果,使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音乐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两地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友谊。“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艺术高校发起主办的音乐文化活动,其主办主体的性质决定了音乐周的影响力更多地集中于学术层面上。中国-东盟音乐周学术层面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能够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从长远讲,还能加强中国高校与东盟的音乐学术交流与创新,更能推动中国音乐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中国-东盟音乐周”指导手风琴教学创新发展,手风琴教学创新研究也有利于“中国-东盟音乐周”延续与丰富。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不论是在文化繁荣方面,还是在音乐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手风琴作为中国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从手风琴教学的教学主体、教学环体、教学介体、教学客体等四个维度为研究视角,探讨手风琴教学对“中国-东盟音乐周”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必要性。
一、手风琴教学主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价值的传播者
“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繁荣活动,也在凸显着积极的文化育人功能。怎样使得“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文化育人功能更好地在高校音乐课堂中展现,是手风琴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要掌握的一个教学理念。手风琴教学主体作为“中国-东盟音乐周”文化价值在校园的主要传播者,不仅要深刻理解“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文化育人价值,更要贯穿于整個手风琴教学过程中。“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包容、开放、共享等方面,包容性指的是中国-东盟音乐周是以“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通”为宗旨,以“民族性、探索性、学术性”为主要目标,使得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中国民族音乐与东盟国家音乐结合,与世界其他音乐结合,这体现了“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包容性。开放性是“中国-东盟音乐周”创办和发展的前提,以开放的态度演绎本民族的特色音乐、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不同风格的音乐、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特性的音乐创作。共享性的东盟音乐周的重要特点,因为注重贡献,所以保证了东盟音乐周的繁荣发展。手风琴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包容、开放、共享的音乐理念贯穿给学生,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包容的品质对待同学与学习生活,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上进,有所作为,以共享的理念引导自己走得更远。“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繁荣活动需要加大宣传,现阶段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宣传主要以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主,其传播范围并不是很大、传播效率也并不高。手风琴教学主体作为“中国-东盟音乐周”文化价值在校园的主要传播者,也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的执行人,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准备东盟音乐周的优秀曲目,如以手风琴备演徐飞洋创作的《三巡黄河源》、郭继方的《清风半夜鸣蝉》和赵一儒的《阿勒泰的颜色》等等,这些都有利于“中国-东盟音乐周”的育人价值在课堂上得以良好的传播。
二、手风琴教学环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延伸的重要平台
对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将此项文化活动延伸到其他平台。“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应该延伸到高校教育环境中。张耀灿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归为四类,即教育主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教育客体,其中教育环体指的是教育环境。手风琴教学也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对手风琴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音乐认知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深入研究手风琴教学的环境,有助于“中国-东盟音乐周”文化价值在校园延伸,有助于增加手风琴教学的实效性,让“中国-东盟音乐周”延伸至手风琴教学课堂,实质是对手风琴教学环境的优化。简言之,就是要“中国-东盟音乐周”与手风琴教学环境有机融合,这首先要求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教学环境不再单单以教学为目的,更要注重环境愉人、环境育人。一方面,要加大投入,美化校园的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要按照开放性、包容性、共享性相统一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如购买充足的、先进的音乐器材,张贴“中国-东盟音乐周”相关的宣传海报,举办“中国-东盟音乐周”类似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室环境的优化。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手风琴教学环境,如在安排学生就坐时要秉持交流学习的目的,可以对学生分小组就坐,打破传统上课的就坐模式,这样便于学生沉浸于愉悦的听课环境中。二是要营造“中国-东盟音乐周”的育人氛围,要求手风琴教师秉持手风琴育人理念,结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从教学主体方面创建良好的手风琴教学环境。三是要加强班风的建设,让学生意识到“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仅是一场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育人活动,班风建设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于“中国-东盟音乐周”树立正确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于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参与感,便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手风琴教学活动中。总之,不管是校园环境、教室环境,还是课堂环境,都要积极利用“中国-东盟音乐周”带来的机遇,深刻把握环境育人的重要意义,不断营造手风琴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手风琴教学介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育人价值融入的重点
手风琴教学的方式、内容与“中国-东盟音乐周”有机融合,是手风琴教学创新的内在要求。中国-东盟音乐周上演的音乐作品大都持有开放的心态,即作曲家一直在艺术审美和表现形式上寻求音乐元素融合,在立足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将当代音乐与传统音乐有机结合,将本民族音乐元素与东盟国家音乐元素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将个性化的少数民族乐器与大乐队进行融合,彰显民族性音乐语言;对民间音乐元素去粗取精,有机结合,良好利用;探索音乐创作与新兴科技的交融。“中国-东盟音乐周”凸显出的音乐交融特性,实质是一种创新发展观念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文化的科学继承,是对外来文化的科学接收,是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准确把握,这启示手风琴教学要具备创新观念,并且在教学环节正确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将手风琴与其他乐器有机结合,在乐曲演奏中,展现手风琴的独特魅力,展现手风琴在合奏曲目演奏中的重要价值。其次,要将传统手风琴演奏呈现手法与新时代主题有机结合,用手风琴演奏新时代题材,在演奏新时代题材中寻找新的手风琴演奏技巧和呈现方式。再次,要注重手风琴教学演奏与新兴科技的融合,新兴科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能将手风琴演奏与新兴科技结合,也是手风琴紧跟社会发展动向的重要途径,如手风琴演奏与新媒体结合,在演奏呈现效果上更饱满。最后。授课方式也要打破传统理论多、时间少和老师演奏、学生观看的模式,可以采用“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形式,开展手风琴课堂教学,让手风琴课堂音乐周化,如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制定授课章程、安排教学主持、制作相关的幻灯片、对学生的演奏形式进行适当的分类、对学生的演奏曲目进行评价与引导,也可以定期举行手风琴理论相关的交流活动,切实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有参与感,并能体验中国-东盟音乐周的良好氛围。手风琴教学与“中国-东盟音乐周”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更体现在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上。历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都会产生一些脍炙人口的曲目,如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优秀表演曲目有李劭晟创作的《将进酒》、郑飞创作的民乐合奏《静夜思》、李彬彬创作的琵琶,也有独奏《虞美人》,广西艺术学院陈科宏的《窦娥冤》、中央音乐学院汪司玢的《湖湘古韵》、广西艺术学院陆胜松的《乡愁》等等,这些曲目都可以作为手风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便于学生手风琴独奏,也便于手风琴与其他乐器合奏。手风琴教学的介体研究,主要是指手风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研究。中国-东盟音乐周为手风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都提供了很多参考,手风琴教学介体与“中国-东盟音乐周”有机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手风琴教学质量。
四、手风琴教学客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繁荣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
手风琴教学的客体是手风琴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顾名思义,手风琴教学的客体就是指学生群体,对手风琴教学客体方面的创新研究,本质是使得手风琴育人功能在教学环节得以实现,对学生的创新观念以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教学环节中培养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也会是未来中国-东盟音乐周或者类似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手风琴教学客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手风琴教学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手风琴教学对象也各有其不同特点,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具体分析。这要求手风琴教学者首先得尊重手风琴客体的个性差异,如不同的学生对手风琴有不同的演奏技巧,有不同的手风琴曲目喜好,对于特定的手风琴曲目具有不同的理解。手风琴教学者还要积极引导教学客体的参与性。高质量的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全员参与,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别、学生的性格做基本的分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选择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手风琴曲目,同时估计学生个体的喜好,在教学方式策划上,要策划有利于全员参与的方式方法,如策划的手风琴演奏,有必要策划相对应的曲目评价环节,对于不善于演奏的同学,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对其他同学演奏的评价,对于善于独奏的同学,要鼓励跟其他同学合作合奏,这样才能保证手风琴教学过程全员参与、全员学习、全员进步。手风琴教学比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更具有独特性,具体而言,因为课时长短、学生群体队伍庞大、教学内容艰巨、教学环境局限性等问题,一堂手风琴课程教学很难在特定的课时内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因此,手风琴教学也可以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实体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比如,定期举办课外手风琴演奏交流活动,或者定期开展线上手风琴演奏活动,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课程延伸不仅能使得学生劳逸结合,更能提升手风琴教学质量。学生作为手风琴教学的主要对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培育学生熟练的手风琴演奏技巧,塑造学生高尚的音乐品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更是对“中国-东盟音乐周”等类似活动繁荣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
手风琴教学研究对“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義,手风琴教学的创新发展,需从手风琴教学的教学主体、教学环体、教学介体、教学客体等四个维度综合把握。手风琴教学主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文化价值在校园的传播者、手风琴教学环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文化内涵延伸的重要平台、手风琴教学介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与高校音乐教育内容相互融合的交点、手风琴教学客体是“中国-东盟音乐周”继续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从手风琴教学创新角度探讨“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繁荣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手风琴教学本身寻找创新发展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及类似音乐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音乐资源等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戴伟.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发展历程与当下的定位思考[J].音乐创作,2017(01).
[2]谢春雨.2012-2018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研究综述[J].艺术品鉴,2019(36).
[3]王竞雄.对多元发展态势下的音乐节项目管理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8(03).
[4]唐俊茹.“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社会意义[J].音乐传播,2017(01).
[5]楚卓.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2013 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综述[J].艺术探索,2013(03).
[6]宋立权.手风琴教学论.教与学的新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