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慧,吴国利
(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浙江 嘉兴 314000)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传承至今,蚕桑一直以来都是嘉兴传统特色产业之一。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嘉兴蚕桑产业的“黄金时期”,全市90%左右的乡镇均有蚕桑生产,为全省丝绸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茧丝绸市场的频繁振荡,以及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嘉兴蚕桑生产逐年缩减,产业发展呈持续衰减态势。本文通过分析嘉兴蚕桑产业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00~2020年,嘉兴市桑园面积和养蚕农户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1和图2。
图1 2000~2020年嘉兴市桑园面积变化图
图2 2000~2020年嘉兴市养蚕农户数变化图
由图1、图2可见,21世纪以来,嘉兴市桑园面积和养蚕农户数变化均呈直线下降趋势。全市桑园面积,由2000年的3.0万hm2,缩减至2020年的1.2万hm2,减幅59.6%;养蚕农户数,由2000年的30.9万户,缩减至2019年的6.6万户,减幅78.6%。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土地要素功能逐渐转变,桑园减少,多数蚕农也转而从事其他农业产业或非农生产。
2000~2020年,嘉兴蚕种饲养量和蚕产茧量的变化情况,如图3和图4。
图3 2000年~2020年嘉兴市蚕种饲养量变化图
图4 2000年~2020年嘉兴市蚕茧产量变化图
由图3、图4可见,蚕农饲养蚕种,主要用以产出蚕茧,故而两者的变化曲线几乎完全一致。除2001年和2005~2006年的两次明显回升之外,嘉兴市蚕种饲养量和蚕茧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02~2003年、2008~2009年为骤降的两个时段。2011年以后,减幅相较趋于缓慢。2020年与2000年相比,全市蚕种饲养量和蚕茧生产量减幅分别达85.85%和79.23%。
2000~2020年,蚕种单产变化情况,见图5,相较于蚕茧生产绝对量的缩减,近年来我市蚕种单产明显增加。
图5 2000~2020年嘉兴市蚕种平均单产变化图
由图5可见,我市张种平均单产已由2000年的38.3 kg,逐步增至2020年的56.2 kg,增幅达46.8%(未扣除张种卵量增加因素)。蚕桑生产总量逐渐减少,生产结构随之不断调整优化。目前,嘉兴市蚕桑生产以春蚕、晚秋蚕两季为主,由于蚕期气候适宜,桑叶供给充足,往往能丰产丰收,产出的蚕茧茧质好,产量高。据统计,嘉兴市春茧单产已连续4年保持在55 kg以上,2020年桐乡市春茧平均单产更是达到62.3 kg。
2000~2020年,嘉兴市蚕茧平均收购价格情况,见图6。
图6 2000~2020年嘉兴市蚕茧平均收购价变化图
由图6可见,受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行情变动影响,2000年以来,嘉兴市蚕茧收购价格波动较为频繁。最高价为2017年的2091元/50 kg,而最低价出现在2002年,仅为557元/50 kg,极值差价超3.75倍。市场不稳定,巨大的价格落差,损害的都是广大蚕农的切身利益。故而茧价不稳定性也大大降低了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由图6还可见,2011~2020年这10年,茧价一直围绕在1800元/50 kg的范围上下波动,未有明显上涨趋势。而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2011的1.67万元上升至2020年的3.98万元。可见蚕桑生产比较效益的持续低下,加之农资等生产成本的上涨,种桑养蚕更加难以有“利”可图。
2000~2020年,嘉兴市蚕种生产变化情况,见图7。
图7 2000~2020年嘉兴市蚕种生产量变化图
由图7可见,嘉兴市的蚕种生产也仅在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有明显回升,其余年份也均为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减幅逐渐趋缓,综合减幅达89.6%。
2000~2020年,嘉兴市桑苗生产变化情况,见图8。
图8 2000~2020年嘉兴市桑苗生产变化图
如图8所示,20年来,整体呈现由大幅波动转为缓和稳定的发展趋势。2000~2002年、2005~2007年,全市桑苗产量大幅回升,随后又有大幅下降;直至2012年后保持基本稳定,2018年有小幅增加。种桑养蚕作为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大力开展,为助力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而嘉兴作为全国桑苗的主产区,供应着全国八成以上的良种桑苗。需求量变化,生产量随之变化,综合减幅为43.0%,为所有缩减指标中减幅最小的一项。桑苗之乡地位较为稳固。
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要素资源日益稀缺,桑园面积持续减少。桑园的征用,新农村的建立,使得原本想养蚕的蚕农无地栽桑,无处养蚕,更加速了蚕桑产业的下滑态势。而目前,我市大部分的蚕桑生产仍延续着最传统的饲养方式,劳动力强度大,技术落后,农民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部分蚕农宁愿将桑园转包给种植大户改种水稻、水果、苗木等,也不愿继续从事蚕桑生产。
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受茧丝绸行业发展影响大。近年,茧价丝价波动幅度较大,变化频率快,形势多变,而蚕桑生产往往存在滞后性,蚕农难以把握发展态势,易出现“价高无茧售”、“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严重影响蚕农收益。我市茧价普遍不高,2019年秋茧价格上涨后,平均单位面积桑园产值仍与果园菜园有较大差距,难以提高蚕桑生产积极性。加之环境污染、桑病虫害、蚕病、中毒等因素影响,蚕桑生产风险仍然较大,蚕农收益难保障。同时,劳动力、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进一步加大了饲养风险,部分蚕农减少或放弃了蚕桑生产,而选择从事其他收入相对更稳定的职业。
因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难以吸引年轻技术人才,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饲养人员老龄化,精力有限,对桑园管理和家蚕饲养也渐渐粗放,靠天养蚕,应变能力差,对养蚕中出现的状况有时未能及时发现、解决,养蚕效益进一步下降。蚕农老龄化严重,劳动能力减弱,科学知识水平不高,亦不利于新兴蚕桑生产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不断更新,蚕桑生产环境呈恶化趋势,安全问题突出。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发展和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其病虫害防治往往与蚕桑生产有所冲突,特别是大田作物病虫害飞防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对蚕桑安全生产的矛盾凸显。
传统售茧模式已延续至今,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转变,对茧质影响仍不容忽略,加之上蔟期管理粗放等因素,导致优质茧生产落实难以到位。受加工企业订单来源、蚕种供应、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彩色茧等特色蚕业发展仍不够稳定。
首先,加强蚕桑扶持政策的宣传,引导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蚕模式;其次,抓好政策性养蚕保险宣传,增加投保率,提高赔付率,降低蚕农养蚕风险;第三,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实现规模效益,提振蚕桑生产信心;第四,建议充分发挥桑树作为绿化树种的重要作用,在平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大桑树绿化的应用力度,提高桑苗的本地需求量,提升桑树的绿化价值。
一是继续开展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技术的示范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单产;二是抓好优质茧收购示范与推广,将桐乡、海宁等地的典型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市面上,切实提高我市蚕茧质量;三是开展农药安全使用研究,积极协商沟通桑园周边用药情况,及早做好预警防范,为安全生产打好基础。
素有“丝绸之府”美誉的嘉兴拥有深厚的丝绸和蚕桑文化底蕴,各地应该深挖蚕桑文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和发扬蚕桑文化。积极开发桑叶、桑果、桑黄、蚕沙、蚕蛹、桑枝等新资源多效利用,提高产业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变废为宝,发挥蚕桑绿色产品功效,提高生产效益,推进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推进蚕桑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可围绕服务丝绵产业,推进互联网+、旅游+等营销业态,发展天然彩色茧、手工丝绵等个性化品类,丰富蚕桑产品,拓展嘉兴蚕桑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