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英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考历史试题命题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备考复习时复习方法、策略都应做相应的改变。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们有必要根据各种测试中学生失分的原因,确定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一、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个方面的知识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各地市纷纷实行开卷考试的政策,加上历史中考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重视能力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一些学生因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知识记忆得模模糊糊,造成答题时出现错误。
2.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差。
学生具备的知识,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学科知识,也包括从其他媒介得到的知识,还包括中学生应具备的生活常识。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有些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单独运用知识,但将几种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的情境后,由于缺乏迁移能力,就不会解决问题了。
3.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差,不能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許多学生在学完历史后,不能构建包括历史史实、概念、阶段特 征、发展过程、结果等显性基础知识和反映知识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我们要形成的历史“知识结构”包括多层面、多角度、多线索、多因素,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有些学生经常出现记混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就是因为机械地记忆知识、单一地把握知识,没弄清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
4.阅读理解能力欠缺,审题不仔细。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从教材、试题或其他文字、图象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会细读,即不重视材料的标题、引文和备注等。第二,不会读题,即抓不住题旨和关键词,以致漏答、错答。第三,不会读史料,不能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5.历史语言表述能力差。
历史语言表述能力是指用准确的文字完整地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语句通顺、精炼,运用历史概念确切,逻辑层次清楚。学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的问题有:答案要点不全面、不明确,堆积过多过细的文学描写;不能准确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等等。
二、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通过以上失分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制订完备的复习计划,夯实基础知识,实施四轮复习,对提高复习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1.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中考历史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织密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基础知识无遗漏,全面理解记忆中考复习范围内的知识;重视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透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明确历史发展演进规律。由于历史学科知识覆盖时间长、记忆量大,因此我们要学会化繁为简,可采用标题复习法,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串联,以时间为“经”、归类为“纬”;或先建立知识框架,然后再“添枝加叶”,以 事件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优化知识脉络。
2.梳理知识线索,构建学科体系。
现今的历史中考已经进入核心素养立意阶段,命题的着眼点围绕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对核心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等进行综合梳理,清楚地把握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注意掌握某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复习某一知识点时,我们要联系它的前因后果,思考与它相关的内容,将这一知识点纳入立体的知识结构中。
3.细化能力生成,提高学科思维水平。
中考历史备考不仅要夯实知识基础,还应该注重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水平。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水平,可以从培育探究意识、现实意识、思辨意识等思维意识入手。
培育探究意识,可以提升驾驭历史材料、感悟历史情境的能力。历史试题给出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等,都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探究材料的意识和感悟能力,能够从材料里挖掘出有用的历史信息和答题线索。
培育现实意识,需要学生关注社会变迁。时政热点的复习重点在于正确认识时政信息,建立基于时政的能力生长点。我们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关注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自觉地把时政热点纳入到中考整体复习框架中,用整体的历史观来看待时政热点。
培育思辨意识,需要学生具备对材料或知识的深入理解能力。思辨意识的本质是透过表象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知识本身的内在机理,还要明白它的来源等。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要对历史材料中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等形成自己的认知。
4.制订复习计划,建构能力链条。
中考历史复习要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进行四轮复习。第一轮主要聚焦基础知识,第二轮为专题复习,第三轮为模拟训练,第四轮回归课本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