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剑
柬埔寨瑞尔与美元
从金边(柬埔寨首都)国际机场出来后,首要任务便是寻找最近的ATM机以便换取当地货币,没想到ATM机的电子屏上显示只有美元选项,根本找不到当地货币瑞尔的影子。
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是本国货币过于抢手,都被大家取完了吗?
答案恰恰相反。柬埔寨的本国货币瑞尔使用率太低,低到几乎在自己的祖国都找不到存在感。在首都金边,无论是大型商场还是路边小超市,所有物品标价都是美元。在这里吃、穿、住、行,只需美元在手,都可以轻松解决。虽然人不在美国,却天天在使用美元,难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像是到了另外一个“美国”。
不可否认,美元在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是硬通货,在不少国家的商场里,外国游客可以用美元作为直接交易的货币。但通常情况下,当地人的生活还是以本国货币为主,美元的使用更多只是为了方便外国游客。像柬埔寨这样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美元的国家,还是头一个。
为何柬埔寨人民不用自己的货币,而非要用美元?难道本国政府对此坐视不管,任由美元泛滥?事实上,政府是管了的,只是没管住而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还要从瑞尔的历史说起。
瑞尔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953年,柬埔寨废止法属印度支那元,并开始发行本国货币“瑞尔”。“瑞尔”一词,据说得名于高棉语中一种小鱼的名字,当地人会捕捉瑞尔鱼作为交换物品的条件,故而以该名作为柬币的统称。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红色高棉政权废除货币、关闭银行,社会回到了以物易物的状态,人们手中的瑞尔瞬间成为了一堆废纸。随着政权再次交替,到了80年代初,瑞尔重新发行,但此时,老百姓并不完全信任新政府,不敢把全部资产都兑换成瑞尔使用,而更愿意以保值的黄金和美元作为支付手段。
90年代,柬埔寨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税收不足,加上财政政策效率低及缺乏国际援助,政府赤字攀高,只能迫使国家银行发行更多的瑞尔,这直接导致瑞尔迅速贬值,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国人也对瑞尔更加不信任。
与此同时,1980年代后期的柬埔寨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经济上也表现出亲西方倾向。美元开始大量流入,逐渐开启经济“美元化”进程。随着美元增多,上世纪90年代,美元在柬埔寨就已经开始与本国货币同时使用。
据统计,自1995年柬埔寨“美元化”程度超过50%大关后,就再也没有低于这个水平。客观来讲,柬埔寨在“美元化”过程中,国内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尤其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化”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危机对柬埔寨的冲击。同时,“美元化”也为柬埔寨当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方便进出口贸易。
但另一方面,“美元化”也使柬埔寨失去了獨立的货币政策,很容易出现输入性通胀冲击。换句话讲,也就是政府失去了对金融市场控制的工具,无法通过操控本国货币贬值或者升值的方法来刺激或者抑制本国经济。
如今,柬埔寨人在日常交易中几乎只使用美元,但瑞尔也并非全无用武之地。在超市如果店家遇到小于1美元的找零时,店家通常会按照瑞尔的汇率找给本国货币(1美元可以兑换4000瑞尔左右)。瑞尔在日常交易中起到的作用相当于辅币。如果游客在柬埔寨旅行时跟团,或是很少光顾小摊小贩,恐怕连见到瑞尔的机会都没有。
相对于大城市里只认美元的现实,乡下的柬埔寨人则要厚道得多。在乡下的小饭馆里,通常在价目表上会用美元与瑞尔同时标示出价格,如果你在乎汇率的话,会发现用瑞尔支付相对实惠些。
为了鼓励国人使用瑞尔,柬埔寨国家银行常会举行“爱瑞尔”活动,呼吁相关政府部门与人民更多地使用代表国家货币主权的瑞尔,为社会与国家经济创造更多收益。
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柬埔寨国人对瑞尔的使用率增至22%,高于2017年的18%。1998年平均每位国民手中只有4万瑞尔(约10美元),2008年增至17万瑞尔(约42.50美元),到了2017年再增至57万瑞尔(约142.5美元)。
近期,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柬埔寨政府税收下降以及市场买卖活动减少,瑞尔需求再次下滑,进而影响币值。为提振瑞尔币值,今年9月,柬埔寨国家银行举行了四次公开拍卖美元活动,拍卖总规模为9000万美元,虽然收效有限,但却能感受到政府对瑞尔的信心和希望。
虽然瑞尔在现实中并不被民众所青睐,但在国家银行和街头换钱摊,随处都可以兑换到。不少游客兑换瑞尔都不是为了日常消费,而是作为纪念和收藏。由于流通性差,发行量也相对有限,一些早期发行的瑞尔,成了收藏界的宠儿,甚至有些年份的瑞尔被炒到了很高价格,这大概算是对瑞尔在现实中不幸遭遇的一种补偿。
(崔飞翔荐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