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辟蠹染黄纸小记

2021-05-30 04:55桑丽娜
藏书报 2021年33期
关键词:纸张

我国造纸技术发明于西汉,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最早的纸为西安灞桥汉初麻纸。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详细、系统地介绍纸张材料的保护技术和方法。东汉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使造纸业得到了进步发展。从简帛起,文献就深受蠹虫侵害,到了纸张书籍出现后,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古人在文献载体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载体的耐久性外,还采用多种方法来避免文献遭受蠹虫的侵害,如使用染色纸、放置防虫药物等。

在国家图书馆参观“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期间,我看到了染黄纸写成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与《佛说弥勒上生经》,不禁想起历史上黄蘖不仅是用来治病的药材,也是用来防蠹的重要材料。近代以来由于引进西方的科技方法,如化学杀虫剂、低氧杀虫、冷冻杀虫技术等,天然材料的防蠹功能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带着这样的想法,结合此前对《四库全书》中黄蘖的防蠹功用文献记载的整理,对染黄纸进行简要的梳理与分析。

黄蘖与染黄纸

《康熙字典》中关于蘖的解释为:《集韵》博厄切,音擘。《唐韵》俗檗字。《说文》黄木也。或从薜。《本草》李时珍日:蘖,木名。义未详。俗作黄柏者,省写之濤也。所以要对黄蘖进行全面的研究还应对黄檗、黄柏、黃薜等异体字统一进行研究。

《四库全书》中有《六书故》第二十一卷载:檗,博僻切。黄檗束木,性凉可为药,亦可染黄。又有《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一百记载:黄蘖原一黄蘖,一名蘖木,根名檀桓,出邵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出东山者厚而色浅,树高数丈,叶似具茱萸,亦如紫椿,经冬不凋,皮外白色,里黄色,厚二三分。二月、五月采皮阴干,性苦寒,无毒,泄伏火,补肾水,坚肾,壮骨,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消五脏肠胃中结热……古人写书皆用黄纸,以蘖染之,所以辟蠹,故日黄卷。此法即为“染潢治书法”,是将纸张浸渍在黄蘖溶液中,然后晾干而成,以之抄写的书称“黄卷”。染过的纸颜色发黄,故称为“黄纸”,是我国古代第一种染色加工纸,在我国造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黄纸质地粗厚,外观上比普通纸张美观,尤为重要的是其具有防虫避蠹的作用,故在古代应用广泛。黄檗染纸技术起源于西汉时期的染纸术。刘熙《释名》日:“潢,染纸也。”魏时,诏书有用黄纸者。《三国志·魏书卷十四·刘放》载:“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唐代,黄纸多用以书经,且出现了硬黄纸。《四库全书》中《清河书画舫》第二卷与《说郛》第九十五卷对“硬黄纸”有相同的记载: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辟蠹。

宋代,黄纸因其特殊性,还作为宋代官员的任命状。《宋史·职官志》载:“元丰法,凡人品者给告身,无品者给黄牒。”可见魏晋以来,黄纸因其特殊的功效,被历代传承使用。染黄纸把天然植物用于纸张染色并应用在档案中,对于当今纸质文献的保护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黄纸染制技术

黄纸染制技术的相关文献记载最为详细的即为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杂说第三十》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杂说第三十》载:“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人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浸檗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

是说染潢而用的纸为未经加工生纸(经加工后砑光上蜡的纸为熟纸,未经加工的为生纸),染色不宜太深,只要去掉亮白色即可,如果染得深了,时间久会变得发暗。充分浸泡黄蘖,去掉渣滓,直接用纯汁来染纸是浪费且染出来的纸张并不是效果最好的。好的方法是黄蘖充分浸泡之后,去掉渣滓,边捣边煮,用布囊过滤之后,再边捣边煮,一共边捣边煮三次,再添加未煮的纯汁会更省材料且染出来的纸张更加明净。写书用纸,最好是写好后放置一夏季再入潢,这样可以使字迹不褪,而且可使接纸处不开缝。在染黄纸盛行的同时也是卷轴装为主要装帧形式的时代,大部头的长卷是由多张纸连接而成,相连处有“缝”。对于新写的书,须用熨斗将每一条缝都熨平,然后才能入潢,否则就会开缝了。

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有载:“黄柏一斤捶碎,用水四斤浸一伏时,煎熬至二升止。听用橡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帘坚厚纸,先用黄柏汁拖过一次,后用橡斗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托一次。更看深浅加减,逐张晾干可用。”由此可见,明朝人在继承了染潢方法的基础上,又加进了橡腕子和胭脂。

在此基础上,古人染潢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先潢后写,二是先写后潢。先潢后写即先将纸张进行染潢处理,再在染黄纸的基础上进行书写。先写后潢即先在素纸上进行书写,然后再对已经书写完毕的纸张进行染潢,《齐民要术》载:“写迄入潢,辟蛀也。”说的就是先写后潢的染黄法。人们通过对古代纸张的研究发现,大多采用先潢后写的染纸方法。

染黄纸的特殊存在形式——硬黄纸

《清河书画舫》第二卷与《说郛》第九十五卷对“硬黄纸”有相同记载:

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辟蠹。以其纸如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有硬黄纸,皆唐人做书非真迹也。《格致镜原》第三十七卷也记载:唐时有硬黄纸,以黄蘖染之,取其辟蠹其质浆,光泽莹滑,用以书经。今秘阁所藏二王书,皆唐人临做纸,皆硬黄。

硬黄纸是在染潢的基础上施蜡、砑光制作而成的,纸外观呈黄或淡黄色,表面甚光滑,以手触之有清脆之声,手触声响,质地硬密,颜色美观,在唐代黄纸中最为名贵。唐代的硬黄纸有厚薄两种,厚者用于抄写佛经、文书;薄者用于勾摹古迹。实际上,在敦煌石窟中出土的佛经,大量是唐人写的,且完整无损,其中原因之一就多数是用黄纸书写。官府文书、重要典籍、道释藏经使用这类制法的纸张在隋唐时尤盛。硬黄的技术发展到了宋代,更加精湛,进而演变成金粟山笺和金栗山藏经纸。

国图大展染黄纸展品及其染纸方法分析

南朝梁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又写集众经,皆令具足,装潢染成,悉自然有”。可见至晚在南北朝时期黄纸用纸量巨大且多用于宗教经典的抄写,历代潢纸的宗教用纸量也是巨大的。此次在国图“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所看到的染黄纸展品也皆为宗教经典,如《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南朝刘宋)沮渠京声译,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卷軸装,每行十七字,构皮硬黄纸,表面极平滑细腻,几乎没有明显的纤维束,也没有一点皮纸的纤维感,细匀程度不逊竹纸。这种纸的底纸在当时当属制作非常精细的皮纸,整体比较厚实,经过染黄、施蜡、捶砑等工序加工而成。内有明确年号“天成二年”“雕经人王仁珂”等信息。这卷佛经是国图近年新人藏的一件重量级文物,为雕版印刷术推广早期的印刷品,是除了现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以外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刻本,在中国印刷史上有重大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可以看出纸张质感跟前面比较接近,仍属书写用纸,反映了写本向刻本过渡时期的纸张特点。虽然雕版印刷已经开始推广,但纸张还没有朝着印刷用纸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早期刻本的一个重要特征。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北宋两浙路海盐县金粟山广惠禅院金栗山大藏经写本,每折六行十七字,经折装,栗色书衣,封面有墨题“宣统元年三月廿三日宜都杨守敬题”。此本为北宋两浙路海盐县金粟山广惠禅院金粟山大藏经写本之零种。写本字大如钱,敦厚质朴;用墨考究,墨色漆黑发亮;纸张厚实坚韧,纸上表面砑光并经染潢。该藏在全世界现仅存20件左右,弥足珍贵。此经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纯天然的植物、矿物材料是现代新兴技术、设备发明之前的防蠹主力,古人利用天然防蠹植物材料黄蘖,即取其防虫功能,又兼具美观,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抑或染纸方法,到唐代硬黄纸的出现,都将古人的智慧、探索钻研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四库全书》为视角对黄蘖的防蠹功能进行研究,借以国图大展实例对黄蘖的防蠹功能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当代纸质文献的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作为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生,在学好古籍修复技艺的同时,也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古籍修复的相关记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敢于在可控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尽其所能做好古籍保护修复。

(作者桑丽娜系山东艺术学院2017级美术专业古籍保护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纸张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创意纸张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19年1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19年2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18年12月)
纸张黑白变
撕纸张
不用一张纸,NENDO就描述出了纸张形态的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