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堵 物料缺 漲價快 用工難 後疫情時代 外貿外資如何突圍?

2021-05-30 01:18:08李濤
台商 2021年5期
关键词:風險貿易國際

李濤

2 0 2 1年,全球經濟開啟疫後復蘇,在全球生產恢復、海外需求退坡以及美元指數走弱等種種大環境下,中國大陸的中小外貿企業除了面臨國內企業的諸多共性問題(如人員流動受阻、交通物流不暢、防疫物資緊缺、原材料供應不及時等)之外,疊加接單難、履約難、國際物流不暢、貿易壁壘增多等諸多外部因素,外貿形勢更趨複雜嚴峻。

外貿企業如何獲取新訂單、渡過難關、化危為機?加強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面的協作,拓寬國際合作領域,或許將為外貿企業帶來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機遇。

展望未來,出口將從疫情期間的高增長逐步回落到疫情前的常態。在全球生產逐步恢復以及產業鏈去中國化的影響下,中國大陸出口從當前高位邊際下行的趨勢是確定的,下行的斜率將取決於穩外貿措施落實的效果。因此,政策層面要做好跨週期調節,未雨綢繆,防範房地產和出口共振下行帶來的風險。

近年來,在全球經貿整體放緩背景下,大陸對外貿易逆勢增長,規模屢創新高,實現穩中提質。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2015~2019年,中國外貿500強進出口額持續增長。

2019年大陸外貿500強進出口額為15769.14億美元,同比增長4.8%,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為34.6%,集中度適中,側面體現中小微外貿企業仍有較大發揮空間,大陸外貿發展更加均衡。

新冠疫情的暴發對全球產業鏈產生了嚴重影響。為了遏制病毒的傳播,世界各國政府採取了社交距離、封鎖隔離等措施,經濟活動受到嚴重限制,全球貿易需求急劇萎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1年4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0年世界貿易額同比下降5.6%,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4.3%,2021全球經濟預計增長4.7%。

挑戰——企業負擔加重外貿壓力加大

◆ 給企業基本生存帶來挑戰

疫情發生後,大陸各地限制跨區交通、人員流動和聚集,城鄉居民隔離在家,企業經營和社會活動受到影響。一方面,為加強防疫,企業門店臨時停業。企業客戶、業務和收入來源降低,但房租、員工工資等剛性支出卻未減少。另一方面,大陸大多數企業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大陸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達40.6萬家,為第一大外貿主體。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雖然提供了最多的就業崗位,但其本身資金薄弱、籌資能力和抵禦經營風險的能力較差。在大陸經濟下行、企業經營效益下滑、就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疫情加劇了中小外貿企業的負擔,給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挑戰。2021年3月底,WTO發佈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5.3%,世界範圍內的商品出口值較上年下降8%,全球商業服務收入降幅高達20%。

◆ 外貿壓力加大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註冊會計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學博士羅志恒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陸外貿外資企業面臨著「航運堵」「物料缺」「漲價快」「用工難」等四大憂慮。

航運堵

2020年以來,國際海運領域供需緊張的局面一直持續,近期集裝箱運力、運價問題依然嚴峻。海運供需失衡問題直接影響全球貿易,最終影響各國消費者切身利益,而船公司高額利潤已經引發多方關注。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自律不足,部分企業利用了運能緊張的機會哄抬運費,導致「一櫃難求」持續演繹。企業調研普遍反映物流成本高、訂艙難、運費高,外貿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幅增加。

對於外貿企業而言,海運作為國際貿易最主要的運輸方式,海運價格持續攀升,壓縮外貿企業的利潤。今年海運市場一箱難求,特別是中小企業,缺乏長期協議保護,由此導致企業難以按時履約、延期交付導致庫存積壓,企業現金流緊張,容易出現「有單不敢接、出口不盈利」的困境。

物料缺

外貿企業生產用的關鍵物料供應保障不足,面臨產業轉移與疫情干擾的雙重威脅。對於外貿外資企業而言,由於深度參與國際生產網絡,保障供應鏈的韌性與穩定愈發緊迫。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本身行業政策受到全球經貿環境的制約,許多企業正在擴大關鍵零部件的庫存,多元化供應來源,同時將生產遷移至母國附近,在不同地域進行生產轉移。高新技術產業地域格局的調整,將影響長期的供應鏈安全。

長期而言,需要從國家的產業鏈安全考慮,國內與國外同步佈局,共同突破卡脖子原材料問題,尤其是加快佈局構建相關產業上游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國產化自主研發和製造能力。

漲價快

對於外貿企業而言,大宗商品上漲推動工業品原材料漲價,擠壓出口商生產端的利潤。

2021年以來,大宗商品的價格普遍上漲,是由於全球供需矛盾以及流動性共同推動的。全球經濟復蘇深化推升通脹預期,大宗商品開啟新一輪上漲週期。

用工難

疫情後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缺工問題更加突出,外貿企業特別是成本驅動的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的用工荒更加嚴峻。

疫情以來,中國大陸用工缺口持續擴大,尤其是製造業用工仍然偏緊。從農村外出務工人數來看,2021年二季度1.82億人,總量上接近2019年疫情前的水準。從人社部公佈的「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來看,截至2021年二季度,用工缺口(招聘需求減求職人數)由2 0 2 0年一季度的85萬人快速提升至102.1萬人(上升20.1%)。

但結構上,製造業用工缺口大,現階段主要為普工缺口,高技能人才缺口呈擴大趨勢。《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製造業用工缺口約占總用工缺口的38%,其中技術要求較低的普工(如電工、車工、包裝工等)約占製造業缺口的55.3%。同時高技能人才缺口也在逐步擴大,在新進「最缺工」排行的30個職業中,30%為專業化程度要求較高的製造業或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才,如「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自動控制工程技術人員」「儀器儀錶製造工」等。

突圍——攜手共同努力平穩渡過難關

為促進外貿企業復工復產,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特約研究員王鐵山表示,政府、企業、金融機構迅速反應、共同努力,才能幫助外貿企業更快地復工復產、平穩地渡過難關。

◆ 企業積極應對減少損失

排查在手訂單,關注履約風險。外貿企業應全面梳理和評估在手訂單,對於可能延遲交付的訂單,及時與買家溝通。

履行告知義務,開具相關證明。對於受疫情影響確定無法履約的訂單,應協商達成共識,以減輕可能帶來的損失。

提前安排運輸,關注物流風險。應注意避免因物流原因導致的延遲出運。

梳理上游客戶,關注供應鏈風險。出口企業積極與國內供應商保持密切聯繫,評估供應商受疫情影響程度,確認復工時間、發貨安排等最新情況。

◆ 政府部門出台政策幫扶企業

減免緩繳稅費,減輕企業壓力。加大稅收支持力度,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進口稅收優惠政策。

加強運行監測,查找風險隱患。加強疫情期間對外貿運行情況的監測分析,儘早發現問題,及時有效應對,保障外貿平穩發展。

加強國際溝通,做好貿易救濟。加強與WHO等國際機構、地區組織的溝通,儘快恢復中國貿易、人員交流正常化,為中國外貿企業的國際合作提供支持。

支持企業參展,給予境外補貼。支持企業參加各類國際展會,對重點展會提供補貼政策。

網上辦理通關,提升便利水準。海關推廣單一窗口,網上辦理行政許可、企業註冊備案、原產地證書簽發等業務,實行擔保核批作業無紙化,降低感染風險。

建立幫扶機制,支持企業復工。有序推動外貿企業積極復工復產,積極對接防疫產品資源,為復工企業提供必要的衛生防護保障;協調有關部門幫助企業解決職工返崗、招工、原材料供應、物資運輸、減免廠房租金等實際困難。

◆ 金融機構增資減息防止資金斷裂

緩解貸款壓力。金融機構出台政策緩解外貿企業面臨的多重風險,保證疫情期間不斷貸、不抽貸;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可予以展期或續貸。對因疫情影響無力還款的企業,可先由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及時代償,根據適當延長追償時限,依法依規核銷代償損失。

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經營困難和有出口訂單的外貿企業,金融機構給予貸款融資支持。對貸款到期企業,金融機構靈活調整相關信貸政策和服務方式,努力做到應續盡續、能續快續,幫助企業度過難關,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落實出口信用保險支持政策,及時撥付出口信用保險補助資金。放寬理賠受理要求,開設專項定損核賠綠色通道,優先處理因疫情而發生的理賠需求。加強對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出口信用保險支持,積極應對境外貿易限制措施,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鼓勵企業用好自貿協定優惠政策。

加強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金融機構增強線上服務的便捷性,保障對企業金融服務的順暢。梳理重點外貿企業名單,完善中小微外貿企業出口優惠融資政策,擴大風險補償金的規模,降低風險補償金啟動門檻,擴大政策受益面。發揮供應鏈平臺作用,降低中小微企業資金佔用成本。創新開發「工資貸」「租金貸」「應收賬款質押貸」「退稅貸」等專項金融產品,滿足外貿企業融資需求。

策略——統籌各方協作促進外貿發展

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特約研究員王鐵山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強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面的協作,才能促進外貿企業高質量發展。

◆ 構建保障外貿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外部環境

完善相關政策與法治環境。疫情期間各級政府和相關機構出台的臨時性幫扶措施,對支持外貿企業恢復生機、加快經濟回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為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必要優化支持對外貿易發展的法治環境,完善支持中小外貿企業發展的政策。

健全公共安全與應急體制。加強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構建突發公共事件評估、預防、預警、處置、救援等一系列工作的應急管理規章制度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構建公共衛生安全體制與重大疫情應急回應機制。健全重大疫情應急回應機制,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指揮體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精准解決疫情第一線問題。明確外貿企業監管工作重點,完善檢驗檢疫監管手段,加強對出口產品生產的原料供給、生產過程、包裝及運輸各環節嚴格把控,保障外貿企業產品品質和公共衛生安全聲譽。

健全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健全促進全面開放和對外投資的政策和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境外投資保障體系、對外投資促進評價體系,提升對外投資促進服務的精准化、便利化和普及化,強化對外投資綜合服務能力。完善涉外經貿法律和規則體系,順應擴大對外開放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全面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高地建設,並以其為引擎推動制度創新和複製推廣,不斷簡化審批程式,支持民營經濟「走出去」,提升外貿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應對危機的抗風險能力。

◆ 提高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能力

企業苦修內功,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外貿企業管理者要關注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形勢,樹立危機意識、數字化意識、信用意識,強化企業管理能力。健全企業危機管理機制。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業人員,應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構建企業危機管理平台,與政府有關部門及預警平台聯通,關注全球突發公共事件,通過大數據技術及時預報危機,以供快速回應;根據行業、業務及利益相關方情況,分析可能出現危機的具體內容,準備危機應對預案;日常要有危機模擬演練,保持應對危機能力,檢驗危機應對預案的效果。企業管理向數字化轉變。建立遠程辦公系統及線上考核制度和標準,助力辦公遠程化、線上化和生產智能化,實現居家能辦公、停工不停產、工作柔性化。建立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大數據技術與信用管理緊密結合,使信用管理利用公共信用平台開展事中事後監管便利化,增強了風險監管能力;還可與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合作,依託「政務服務平臺+互聯網」模式,推動跨部門的企業信用資訊共用,逐步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有利於企業在招投標、市場准入、資質審核等領域廣泛應用信用工具;企業資金結構和流動性得到優化,具有更高效率和透明度,在緩解信用風險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

利用數字經濟,加速企業轉型升級。新冠肺炎疫情下,越來越多的供應商、消費者由線下轉向線上,間接推動了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外貿企業管理者應深刻認識到數字經濟是一種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革命,要想向數字經濟轉型,需要提升自身能力與之配套。要增強企業自身能力。這要求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單獨成立或與外界聯合成立網絡平台;在此平台上快速開發相應服務,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能力。要促進數字經濟的理念、技術在企業的應用、推廣與普及,做好數字經濟與外貿企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推廣企業經營的平台化和供應鏈數字化。利用京東、阿里等網絡經營平台,推行線上服務模式,開拓線上客戶資源,建立線上供應體系、消費體系。基於供應鏈服務平台,科學分析和預測企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判斷自身的經營狀況,以便在疫情結束後能快速融入市場。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支持作用,促進企業向雲服務轉型。政府制定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有利於外貿企業通過雲服務便捷地獲取計算、存儲、軟件、數據等服務,降低信息化建設成本,轉變經營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把握疫情帶來的機遇,拓寬國際合作領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受到公眾關注的衛生產業、5G技術、健康與社會服務等將為外貿企業帶來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機遇。

猜你喜欢
風險貿易國際
一座胤達城 久駐自貿港
澳门月刊(2023年3期)2023-03-17 00:03:10
附録2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8會議日程
简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3:16
附録1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8與會學者名録
简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3:16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樓繼偉 全社會缺乏風險意識是個大問題
台商(2018年4期)2018-07-06 17:37:46
「一帶一路」系列報導「一帶一路」國家進口增速首超出口
台商(2018年7期)2018-06-11 11:27:47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一帶一路」沿線投資 匯率風險如何防範?
台商(2017年11期)2018-01-29 06:00:02
李稻葵 如何規避「一帶一路」的建設風險
台商(2017年6期)2017-08-22 21:53:37
項俊波 把防範風險放在更突出位置
台商(2016年2期)2016-05-30 17: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