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去世时,庆龄32岁。
在感情上,她是被摧垮了。在近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从来没有分开过——共担革命的风浪和无休止的工作,也共享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现在,她失去了她的丈夫、她的领袖、她的导师以及——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她父亲般慈爱的人。
从当时拍摄的照片上看,她显得那样稚嫩脆弱,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由于过度的哀伤而憔悴,使人见了心碎。
从此以后,每逢孙中山的忌辰(3月12日),她总是尽可能地避免参加任何公众的纪念活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默念沉思。
但是,在失去亲人后几星期之内,在一次新的民族危机中,人们心目中的她的形象就将改变。
这位哀痛欲绝的年轻寡妇,在面对新的考验时,将站起来充当捍卫孙中山革命遗教的生气勃勃又富于号召力的战士。
在北京,孙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入殓,移灵城内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
尽管多年来他的活动限于南方的广东省并有时在上海法租界的寓所闭门家居,但他在全国的声誉从群集吊唁的成千上万人中充分反映出来。当移灵香山碧云寺时,送灵的队伍超过30万人,从天安门旁的中央公园出发,其中不少人全程步行约30公里,一直送到寺内。
宋庆龄乘坐马车,紧跟在灵车之后,她的哀伤沉默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和尊敬。
国民党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人轮流守灵(庆龄同弟弟宋子文是一班),其中有汪精卫(当时被普遍认为可能是孙中山的政治继承人)、何香凝(她的丈夫廖仲恺因公留在广州)、于右任(老革命家、来自西北、孙与冯玉祥将军之间的联络员),还有孙的儿子孙科、庆龄的姐夫孔祥熙等。
在主要的送殡者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共产主义先驱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孙中山到京患病后,国民党曾在爿匕京召开中央政治会议紧急会议,李是新增的五个成员之一。
在送殡行列中脱帽步行的还有苏联大使加拉罕和使馆工作人员。苏联大使馆是驻京外国使团中第一个为孙中山逝世下半旗致哀的。
军阀政府的官员和列强的代表对这位“共和国之父”表示敬意完全是表面文章,特别使他们感到惊恐不安的是,在军阀及其外國后台老板掌权的首都,居然有如此众多的人民敢于出来参与悼念。这样的事情所以会公开发生,是由于具有爱国精神和有远见的冯玉祥将军进了北京,暂时改变了这里的权力平衡。
这一年的其他时间,宋庆龄主要是在上海度过的,除了春天去过两次南京和后来去了一次北京。南京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地方,所以他的陵墓将修建在这里。宋庆龄南京之行就是为此。来源:《宋床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