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梅
只有河南,麦熟城开。
历经4年,1334个日夜,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在郑州市中牟县与河南相遇了。百亩金色麦浪随风飘荡,《只有河南》的戏剧开始上演。
“没有苦难,就不知道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用一座城,向母亲河黄河、向脚下的土地致敬。”开城首演当晚,出品人胡葆森难掩激动,虽然这座城从动工到建成用了4年时间,但真正筹备它或许用了40年之久。
从投资的角度讲,《只有河南》的诞生或许很难被理解。这一点,胡葆森也清楚地知道,但这座如此独特的、从未有见的“戏剧幻城”,它袒露的是河南企业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是生长在黄河边的河南企业“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文化自觉。
河南籍作家刘震云看懂了胡葆森的心思,他站在这座中国最大戏剧聚落群的入口前方,用“雄心壮志”四个字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对于出品人胡葆森的这次大手笔,在刘震云看来,他的胸怀已经超过了企业家的胸怀。
讲好黄河故事,传承中华文明,总导演王潮歌的创作初衷与胡葆森的理念不谋而合,《只有河南》是一个与河南有关的故事,但所演绎的内容,绝不仅仅与河南相关。
天地之间的一座幻城
6月6日,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城门口,金色麦浪随风摆动,惹人陶醉。麦子熟了,这一天,这座备受瞩目的戏剧幻城正式开城纳客。
这是一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这是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近60亿元的投资额,历时4年,1334个日日夜夜。
穿过百亩金黄的麦田,一眼越过千年。其特别之处在于,这座天地之间的迷城,是56个格子组成的戏剧幻城。21个剧场可以同时容纳近1万人,清晨、午后、黄昏、深夜,近千名演职人员不断上演30多个剧目。
满眼的黄土,是这座戏剧幻城一个重要的意象。黄土的颜色也是黄河的颜色、成熟麦子的颜色、中国人皮肤的颜色,同时也是整个戏剧幻城的建筑底色。幻城的东墙是当今世上单面最长的人工夯土墙,长328米,高15米,厚2米,堪称世界之最。
芒种时节,麦熟城开。《只有河南》这个号称“规模全中国最大、时长全中国最长、品类全中国唯一”的新剧种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总导演王潮歌背后有上千名艺术家组成的创新团队,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在现场,空间构架、布局设计、灯光变换、舞台场景营造出的是一部充满高科技、魔幻、体验感的作品。不同朝代的先哲与名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民老乡,生动自然,穿越自如。
在这里,金灿灿的麦子是演员、高大厚重的城墙是演员,巍峨庄重的建筑是演员,观众本身也是演员。人置身在这座幻城之间,需要选择,会迷失。“如果在这座城里会迷路,那就对了。”这是导演王潮歌有意为之,这是她在当下旅游市场撕开的一片新领域,是此时此刻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当各类戏剧节被中国文艺中青年所追捧,当戏剧类节目成为荧屏热播节目,当沉浸式表演被越来越多受众熟悉和接受时,《只有河南》的出现,抓住并拥抱了这个风口。在这里,演出也不只是简单地谋求观众一乐,戏剧特有的张力、观众与演员面对面时所产生的直面震撼、戏剧带给观众精神上的深层享受,让观众在体验时找到荣耀感和家国情怀,激发观众继续探寻河南、感知河南的兴趣。
这是一个被戏剧覆盖一切的时空。正如王潮歌所说:“我希望打破过去对于剧场的界限,当观众走进戏剧幻城的一瞬间,戏剧已经开始,当观众走出幻城后,戏剧尚未结束,它将在每个人心里继续上演。”
一个与河南有关的故事
穿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游客中心大门,面前豁然开朗,百亩麦田的金黄扑面而来。
高大的夯土墙中间,隐藏着幻城唯一的入口,带着震撼和惊奇走进,一方215立方米的黄土墙矗立眼前。河南的18个地级市,1700多个县、乡、镇的名字都清晰地刻在厚实挺拔的黄土墙面上。
这里不仅复原了一片金黄,还复原了一个村庄、一场大雪、一个年代。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河南,故事有关“土地、粮食、传承”,在残酷的大饥荒年代,河南人为了粮食,留下麦种,宁愿饿死也不愿多吃一粒麦子。“舍小我,取大义”,是刻入河南人骨血之中的记忆。
“严肃的、苦难的”,这是观众在《只有河南》剧场里的感受。王潮歌刻意没有追求喧闹浮华的浅层感官体验,而是采用厚重文化题材,呈现五千年的辉煌与苦难,展示包容、朴实、坚韧、智慧、忠义的河南精神。
这样的主题和表达,在创作之初,王潮歌就刻在了自己的内心深处。四年前,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奠基仪式上,王潮歌就曾动情地说:“站在这片土地上,我只有一个姿势,就是双膝跪下,深深地俯下身去,亲吻这片土地。因为这是一片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最璀璨文明的土地……”
河南本土企业家胡葆森与王潮歌的想法不谋而合:正謀求中部崛起伟业的今日之河南,更需要一个文化殿堂级的作品,来承载亿万中原儿郎生生不息的追求与梦想,演绎华夏文明发祥地亘古至今的苦难与辉煌,让国人世人对“老家河南”平添一分敬意与向往。
《只有河南》是一部有关苦难的严肃戏剧,也是一个与河南有关的故事,它希望观众在看到歌舞升平的时候,也看到人的内心,也看到人的命运和对命运的反思,有提问,也需要解答。
《只有河南》超越了河南精神
只有河南,在不间断地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河南,作为天地之中、中国之中,才称得上是中国的缩影。《只有河南》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花,绽放在中原大地的芒种时节。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城首演当晚,河南籍作家刘震云出现在现场。他毫不吝啬地公开赞赏胡葆森的“雄心壮志”: “这座城的建成,他的胸怀已经超过了企业家的精神,《只有河南》也超过了河南精神。”
对于发生在河南1942年的那场苦难,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记载更加翔实,因此他也对《只有河南》感触颇深:“现在看来,《只有河南》可能是河南的文化名片,三五百年之后它将成为一个历史名片,河南记忆、河南思想,河南对于文化的贡献,都能够借此流传到将来的历史上。”
同为地产企业家的王石在看到入口处夯土墙的一瞬间就被震撼了,他从《只有河南》里看到了感动、包容,又油然而生一份自豪。
的确,从投资的角度讲,《只有河南》的诞生或许很难被理解。这一点,胡葆森也清楚地知道,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脚下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的文化遍地都是,但是这些文化资源散落在16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等待着挖掘。胡葆森感受到老祖先的智慧和期待,内心的拷问和撞击无数次刺激到他。《只有河南》袒露的是河南企业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是生长在黄河边的河南企业“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文化自觉。
胡葆森对家乡的挚爱与王潮歌的创作初衷相得益彰,《只有河南》是一个与河南有关的故事,但所演绎的内容,绝不仅仅与河南相关。只用地域文明来解读这个项目是狭隘的,中国约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容了56个民族与文化,发源于黄河的文化滋养了河南,对于中华文明来说也是重要一支。《只有河南》并不是只为了让河南人感到自豪,更应该让中国人感到自豪。
当每一位游客置身幻城里,聆听先人的智慧、感受祖先的苦难、抚摸历史遗存的时候,震撼于先辈们为了省下粮食保全儿孙性命而甘愿赴死的壮举之时,《只有河南》的意义就已经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