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德
终南山是秦岭的精华地段,自古被视为天下第一山。它是横亘八百里秦川之南的山脉,又名南山、中南山、周南山、秦山、荆山、楚山、橘山、太一山、太乙山,简称终南。所谓终南,既表示终结了秦川的南界,也表示终结了秦国的南疆。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承袭旧说,即终南山以南的列国同北面的秦国无涉。终南山的范围,古籍或语焉不详,或相互抵牾,致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有误。按柳宗元的记载,终南山西起陇山的南端,东至华山之东的潼关。柳宗元当时身为秘书省校书郞,记载的是朝廷共识,最为可靠。终南山的主峰随朝而异,周代在岐山之南的太白山,两山间的平原号称周原,周人的初都所在地。秦始皇统一中国,营造都城咸阳,架设复道纵穿渭河,直抵圭峰并在山巅修坛祭天。圭峰即南山的标志山,秦朝终南山的主峰。到了西汉和唐朝,终南山主峰变成了汉唐长安城南的太乙峰。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山》一诗,写的就是这座山峰。
王莽乡千亩荷塘南望拔地而起的终南山
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同帝国政治有关。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依赖水与土。山是国土的坐标,也是水的源头。帝王祭祀山水,同祭祀上帝和祖宗一样隆重。统一中国或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功成名就之际,往往会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封是谢天,禅是谢地。武则天造字,地字改写为“埊”,显示出山水是大地的象征。中国山水画不同于欧美风景画,就在于它独特的农业文明背景形成的意蕴。这类意蕴隐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归纳为六项,都同终南山有关。
山水画家画真山水,贯穿中国画史,常常是为了卧游。卧游是指足不出户而观赏写真的山水画,用处是开心。有人携带王维《辋川图》让病中的秦观卧游,声称可以疗疾,结果没过几天病愈。
署名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视为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比照山水画史,这幅画写实逼真,程式味不浓,不可能是虚构,笔者认定画的是真山水。展子虔曾在北齐都城当官,不过《游春图》不可能画于北齐,因为贵族春游在京郊,而北齐京都邺城周边是平原。展子虔的主要经历在隋朝都城长安,曾任帐内都督,京城元帅的下属,管辖范围包括京城周边的皇家园林。按我的考查,《游春图》来自于实地观察,地点在长安城东南,蓝田山和白鹿原以及两者之间的湖泊。这里靠近秦汉和隋朝皇家园林上林苑东端的鼎湖。鼎湖是黄帝升天之处,其地望众说不一。古代地名随朝代变迁而迁徙,鼎湖在西汉坐实为蓝田县焦岱镇。西汉鼎湖现已干涸,出土有汉代鼎湖延寿宫的瓦当。
鼎湖朝东越过一片山丘,就是展子虔画《游春图》的地方,即辋水与灞河交汇之处,名叫辋口。那一带离长安城不远,是皇族和下野的京官隐居之处,便于皇帝随时征召。白鹿原和终南山南北相望,中间是谷地与丘陵,东面有五个湖泊。唐代王维隐居辋川,从长安城东郊乘船,溯灞河而行,经过五个湖泊到达辋口。展子虔《游春图》画的水域,就是第五个湖泊。由于明代关中大地震致使地壳变化,加上终南山植被破坏导致气候干燥与水源短缺,五个湖泊至今全部见底,辋口还可以看到大量贝壳堆积。古代游春通常在城的东南,理由在于东方对应震位和春季,东南方对应五行的震木和巽木。临近长安城东南处的曲江、鼎湖为帝王游春之处,东边的乐游原是官员和文人游春的地方。辋口离京城较远,游春者多穿白衣,表明是不在官场而有身份的人士,或为皇室成员,或为贵族,或为退休官员。这一传统在唐代更加突出,唐代诗人钱起在蓝田当官时,曾写诗记录隐居当地的太子、驸马和下野官员。
左上:玉山 下部土塬是蓝田猿人发现地
左下:圭峰 秦始皇祭天处
右上:太乙峰山顶-远古地震遗迹
右下:太白山
《游春图》的画法,同文献记载相合。它描绘的地方,视野开阔,湖光山色俱佳,特别适合表现“咫尺千里”的画风。《历代名画记》录隋朝五大名家,展子虔篇幅最少。明代毛晋品评五家,孙尚子和郑法士为上品中,杨契丹为中品上,董伯仁为中品中,展子虔为中品下。展子虔在明朝人眼中地位最低,在于他的画风注重形似,与宋、元、明画坛论画以神似相左。展子虔画山水,采用咫尺千里的方法写实,注重形似。他勾线细致,然后以颜色晕染开来。这种画法既不是没骨法,也不是张僧繇的凹凸法,更不是顾骏之“赋彩制形”的方法,与宋元山水画的趣味也不协。后人评价他的画,称其为唐代绘画之祖。唐代山水画也倾向写真,比如王维《辋川图》所绘景点,都能一一找到其对应的山体。
展子虔《游春图》的创作时间,当在隋炀帝大业五年决定迁都洛阳前后。隋炀帝生活奢靡,喜爱游览山水胜地,巡幸之处大兴土木,营造离宫别馆,美女充斥其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游春图》直观地描绘出这种时代风尚。《游春图》画的是春季郊游的情景,画面以山水为主体,以人马和船只为点缀,无作者款印,由宋徽宗题为展子虔作,流传有序。展子虔的这幅作品超越了传统的画法,比如魏晋南北朝画家笔下的山峦,像梳齿一般平面并列,形成单调的程式;比例也很不协调,山峰往往小于人的体量;江河湖沼狭小如同地图上的画法,容不下船只;树的画法同样平面化,树干如同伸直的手臂,枝叶如同伸直的手指,缺乏前后重叠的关系。展子虔的《游春图》,表现出纵深的视觉效果。这种画法,只有亲历现场观察才有可能形成。正因为展子虔的画法不合传统,当代学者或认为是北宋摹本,或以为底本不超过武则天时期。
唐代以后,从事山水画写真的作品代不乏人,如赵孟頫画《鹊华秋色图》、王蒙在泰山对景写生、王履画《华山图》等。涉及山水画描绘真山水的篇章也不少:
太华峰前是故乡,路人遥指读书堂。(唐杨汝士《题画山水》)
潞国文公尝谓,(范)宽于山水为写生手。(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六)
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南宋陆游《观长安城图》)
流观终南山,周览天府国。(元虞集《题商德符华山图》)
尝闻雪满秦山图,天机貌画终南真。(元王恽《秦山图》)
荆关以后世有人,几人能写山水真。(元鲜于枢《范宽雪山图》)
上图:左侧为海拔约700 米的白鹿原南坡,右侧为蓝田山,海拔1000-2000 米左右,中间海拔约500 米的谷地在唐代是湖泊
下图:隋 展子虔《游春图》43×80.5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生烟漠漠中有树,树外田家几家住。重峦复坞随不断,茅舍时时如菌附。两人并向渔梁涉,一鸟遥从翠微度。行云澹映荒水陂,似有斜阳带微昫。傍篠白沙明,青林滃成雾。乍明乍晦景万变,想当夏尽秋初处。石墙短缘隈,隈水浅萦回。宽平一亩敞层屋,板扉犬卧无人开。书堂树深昼寂寂,主人应是王摩诘。(明祝允明《王右丞山水真迹歌》)
林崖直写终南秀,峰峦雄割太华脉。(清高士奇《范宽山水图诗跋》)
假山水同帝王的联系密切。西汉富豪袁广汉在长安之北的北邙营造私家园林,用石头累山,高达十余丈,绵延数里。袁广汉因罪被杀,园林被皇家没收,并入上林苑。上林苑的范围,东起鼎湖,西至周至,北起北邙,南接终南山。西魏建都长安时,大司农张伦曾在景阳山营造假山和亭子,名士姜质《亭山赋》予以描述。
晋代以下,画家常以园林艺术作为题材。如东晋史道硕《金谷园图》、唐代尹继昭《姑苏台图》、李升《滕王阁图》《避暑宫图》、北宋周文矩《阿房宫图》、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山阴避暑宫图》《行宫图》等。园林中的人造假山多利用现成的太湖石,或用别的石料堆砌为峻峭险绝、奇形怪状的模样。欣赏太湖石的记录最早是隋代丞相牛弘。此公为官清廉,可是对别人进贡奇石却不谦让。他的奇石北面都刻着他的名字,并且标明石头的等级。等级分甲乙丙丁四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级。
明 王履《华山图册》纸本 墨笔 设色 34.5×50.5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纸本设色 28.4×9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画中的山水如同园林中的假山水,这在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摹本中已有所表现。出生于长安的李昭道、关仝等山水画家的作品中尤为明显,其画面的山峰造形如同园林中的假山怪石。唐代宫廷和贵族庭院有营造假山水的风尚。唐太宗为高祖李渊建大明宫,凿太液池像大海,堆假山像海上仙山。面对一铺沙盘式的假山水,唐太宗特地撰写了一篇《小山赋》。意犹未尽,指示才女徐贤妃也写了一篇,名叫《奉和御制小册赋》。两篇文章都将人造假山同终南山类比,摘录如下:
西安西郊中堡村唐代三彩建筑院落中的三彩假山池,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想蓬瀛兮靡觌,望昆阆兮难期。抗微山于绮砌,横促岭于丹墀。启一围而建址,崇数尺以成岯。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欹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镜。半叶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俯蚁垤而有余,仰终南而多愧。(唐太宗《小山赋》)
殊华岳之削成,异罗浮之移所。含仁自下,带崄非崇,分上林之卉木,点重峦之翠红。纤尘集兮朝岭峻,宵露晞兮夕涧空。影促圆峰三寸日,声低叠嶂一寻风。蝶留粉于岩端,蜂寻香于岭际。虽蓬瀛之蕴奇,故未留于神睇。(徐贤妃《奉和御制小山赋》)
东晋 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局部)绢本设色 原作尺寸:27.1×572.8cm 故宫博物院藏
已知最早的假山实体,出土于洛阳唐朝上阳宫遗址。上阳宫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间,武则天晚年移居此宫。宫内假山叠垒在人造的水池岸边,呈高低错落之势。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曾指派人造园林,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砌假山。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更加张扬,营造定昆池,假山水从长安城郊一直修到终南山。宰相裴度的园林假山,用山涧大石垒成山形与洞穴并作诗标榜,李白曾和诗予以描述。
其为状也,攒怪石而岑崟。其东则峰崖刻划,洞穴萦回;其西则翠屏崭岩,山路诘曲。现蓬莱图万重于积石。(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
安乐公主造定昆池四十九里,直抵南山,拟昆明池。累石为山,以象华岳,引水为涧,以象天津。(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风水学原本是门朴素的学问:风指空气的动静干湿,水指水域的有无和形态。二者同日照和地貌密切相关,因而别名阴阳、堪舆、地理、形法、相地。阴阳是风水的最早称呼,出自《诗经》,说的是周朝祖先公刘在执政期间,率部从陕北神木一带南迁,最后定居终南山之阴,岐山之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这片根据地,史称周原。风水学被后世五行家和易学家弄得复杂无趣,但基本思路很有操作效果,不仅支配着农业种植、城乡建筑群落和单体建筑的营造以及陵墓的修建,也影响了山水画的章法与画法。北宋画家郭熙指出,山水画也讲究相法。相法即相地术,也就是风水。
从西周到唐朝末年的两千年间,大一统的中国有八百年建都在终南山之北、渭水之滨。渭水流域冲击而成的平原,作为周秦汉隋唐建都的地方,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水横贯中央,终南山拔地而起,形成连绵不断的屏障。周朝都城镐京在今西安西南郊,秦朝都城咸阳紧邻西安西北,汉唐长安城同西安重叠。这一带的大风水比较特别:终南山七十二条山谷,随时改变着风向,致使长安多旋转风。《淮南子》按四方四隅八个方位,硬性分为八风。终南山与北部高地的大小河流,被硬性分为八水。所谓八水绕长安,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暗合了五行四方和周易八卦的布局。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按风水宝地的格局,终南山是祖山和龙脉,左右土塬是青龙与白虎,渭水是朱雀。传至唐朝的风水著作二十余种,诸如《黄帝宅经》《文王宅经》《孔子宅经》《玄女宅经》《淮南子宅经》等托名书籍,还有郭璞的《葬书》,意思大同小异。比如按五行对应五色、五色分阴阳规则,白为阳,黑为阴,和水墨山水画重视黑白两色-墨色与留白同构。
上图:展子虔《游春图》左下角局部
下图:展子虔《游春图》右上角局部
风水之于绘画,有三层意思:一是风水与绘画的原理相通,都离不开易学;二是山水图可比照风水图;三是山水画用于风水,比如墓中的山水有助于死者复生。
风水著作对地貌的基本要求,古今如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龙白虎指左右的山丘。八百里秦川,南面是终南山脉,北面是黄土高原,形成东西走向的谷地,东风与西风最烈,有青龙白虎的地域挡风聚气不干燥,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朱雀指建筑物前面的水域,要求呈环抱状。玄武指住宅或陵墓后面的靠山,标准山形如同龟背一样平缓结实,既能挡风又不会崩塌。玄武又名主山,山外有山,山连山,号称龙脉。中国的大龙脉始于昆仑山,分为南北中三大干,终南山位于中干之中。王原祁指出画山水画要以“龙脉为体”,把画中龙脉讲开合起伏称为古法。除了僧、道、隐士、岩居之人,修造建筑物符合风水的这类要求才有可能是吉宅。山水画中的民宅、村落、城市,大抵如此。古代礼制建筑,按照阴阳五行和八卦方位布局,祭祀天地分天坛和地坛、日坛和月坛,讲究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祭祖的庙宇分为左昭右穆;宫廷分兰台和廷尉:左边的兰台为文官官署,右边的廷尉为武官官署,类似于北京故宫文华殿与武英殿,一文一武,分列正殿的左右两侧。文主生,武主杀。这类对偶式布局,是风水学的基本要求。此外,山水画的组合与悬挂,也讲风水。北宋京城赐书堂悬挂山水画,左边挂秀气的李成作品,右边挂雄壮的范宽作品,人称“一文一武”。
风水讲究“五音姓利”。即按照五行学原理,把姓氏的读音以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配东、南、中、西、北五方,进而确定住宅大门的朝向。比如隋朝皇家姓杨,杨姓商音,大门要朝西而不能朝南,因为南方属火,商音属金,火克金呈凶象。展子虔《游春图》三个建筑群的大门,统统朝西,无论户主是皇室成员还是下野官员,都能体现皇家风水的要求。前者是顺应,后者是尊崇。
终南山别名太一山、太壹山、太乙山、地肺山,带有道家和道教文化的印记。公元前6 世纪,道家鼻祖老子前往终南山楼观台隐居,途中所著《老子》,对中国水墨画、山水画、文人画影响至深。大象无形、计白当黑等观念,启迪了水墨山水画的造形与留白。西汉建国之初,一直到汉文帝,无不崇尚道家。汉武帝时的精神领袖是董仲舒,他的《春秋繁露》,字里行间洋溢着道家的用语。在终南山南坡的汉中盆地,是东汉末年道教兴盛的地方。终南山是道人称颂的洞天福地,道教北五祖中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均在终南山修道布教。《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记载了三十七名仙人和真人,《终南山说经坛历代真仙碑记》记载了三十四名仙人和真人,因而民间有“自古神仙出终南”的说法。
唐代朝野热衷营造假山以及道教升格为国教,同神仙思想有关。道家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即黄帝和老子的学问。相传黄帝能管治百神,接受百神的朝拜并加以使用。北宋《太平广记》罗列神仙传记,一共五十五卷。其中,排名第一的男神是隐居终南山的老子,然后有在终南山称王称帝的周穆王和汉武帝,还有唐朝画家韩滉;排名第一位的女仙是西王母,然后有骊山姥,别名骊山老母、黎山老姥,或以为是女娲、西王母,此外还有华山的明星玉女,有住在长安皇宫擅长刺绣海上仙山的卢眉娘。按《汉武帝内传》的记录,西王母驾祥云飞越终南山,向汉武帝传授“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它们以图符的形态,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名山。
古人认为神仙居住在海上仙山,如博山或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这些仙山遥不可及,皇帝们于是在皇家园林营造人工仙山。毕生追求长生不死的汉武帝营建长安建章宫,开凿太液池,仿效秦始皇在上林苑兰池建仙山的作法,堆建三个岛屿,象征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形成一池三岛的布局。建章宫的整体设计,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最早范本,而一池三岛则是汉代到清代御苑的通用模式。以画山水画为能事的元四家,倪瓒最为后世器重。向往道教的倪瓒之所以备受推崇,更多地在于他的山水画直观地体现出三山模式,其境界介于海上仙山和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岛,表达出汉族文人排斥外族统治的情结。元末道士方从义山水画作品、明朝遗民朱耷的山水册页,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意蕴。道教神仙光顾或接受供养之处,称为洞天福地。终南山东端的华山,古人视为西极的标志,也是神仙出没和常驻的洞天福地,历代山水画家向往和描绘的景观。有诗为证:
唐代墓室壁画,云山图像如同华山并带有引导墓主升仙的意味
踏著神仙宅,敲开洞府扃。望中仙岛动,行处月轮馨。(唐李洞《终南山》)
李唐王孙重豪素,爱写寒江千万树。上有蓬莱五色云,下有仙家几庭户。李侯宿世列仙俦,更有何人同出处。(元邓文原《题李思训寒江晚山图》)
应知深处有神仙,花落花开度岁年。扁舟自是寻仙侣,为觅桃源一洞天。(元邓文原《李思训妙笔》)
终南山隐士,从古到今没有断过。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商朝伯夷、叔齐隐居终南山脉的首阳山,是为了忠于商朝。姜太公隐于磻溪,是为了帮助周文王消灭商朝。老子隐于终南山楼观台,是为了告别周朝宫廷。秦代商山四皓最终隐居终南山,是为了不在汉朝当官。张良功成身退,曾隐居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是忌惮刘邦得了天下会杀功臣。后周孙思邈隐居太白山,是因为天下混乱。唐代吕洞宾隐居终南山鹤岭,是为了修道。王维隐居辋川是因为被迫当过安禄山的高官,心灰意冷而礼佛,成为不用剃度的居士。王维在辋川写山水诗与画山水画,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启迪了后世题诗画的新样式。五代道人谭峭隐居终南山,写下了颇有见地的《化书》。
以隐逸为题材的作品,代不乏人。宋代以前,卫协、李思训、王维、孙位、关仝、董源、李公麟都有作品传世或见于著录。南宋以后,不胜枚举。画坛隐居终南山的名流,首推辞官的王维和在野的范宽。范宽隐居终南山,游走在华山与太乙峰之间,直面群山,对景写生,受到众多论者的激赏。描绘隐逸的绘画被历代文人咏叹,摘录如下:
山漠漠兮谷逶迤,中有二士形容饥。耻食其粟隐于斯,终然饥死兹山下。(元范梈《首阳山图》)
相思把笔题招隐,千尺长松独鹤鸣。(元陈基《题赵千里临李思训金碧山水》)
知是平泉是辋川,水光林影共悠然。此中真趣谁能辨,吏隐云间一散仙。(元丁鹤年《水光林影图》)
何事山中闻弈棋,颜如丹渥鬓如丝。不将白眼看浮世,且向山中歌紫芝。歌紫芝,心荡荡,嬴秦残忍知不知。若无张子房,安肯出彤墀。(明张志宗《四皓弈棋图》)
南宋到元代,画分十三科,山水打头。比照世界绘画史,最有独特价值的中国画,非山水画莫属,尤以水墨山水为典范。这是因为古代文人重墨轻色,陈陈相因,形成传统。唐代文人作画,包括匠人出身的吴道子,侧重用线用墨而忽视颜色,设色常常由弟子完成,从而演化出单纯用墨的水墨画,进而为强调墨画的文人画做出了技术上的铺垫。唐代诗人方干的两首诗写道:
三世精能举世无,笔端狼籍见功夫。添来势逸阴崖黑,泼处痕轻灌木枯。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全入吴。兰堂久坐心弥惑,不道山川是画图。(《水墨山石》)
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溪如水后听,山似烧来看。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陈式水墨山水》。按:陈式,唐文宗时人,擅水墨画。)
汉传佛教禅宗在唐代分为南北宗。受其影响,后代艺坛以禅论艺,几乎成为定式,包括同绘画密切关联的诗歌。古代最有深度的诗评,莫过于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该书的前半部都是以禅喻诗。到了明代,莫是龙、董其昌等人认为山水画也分南北宗。按董其昌的意见,山水画南宗始于隐居终南山辋川的王维。北宗的鼻祖李思训也同终南山有关。李思训是皇室成员,在武则天迫害皇族时,亡命天涯,不知所在。后来李思训被唐肃宗提拔为右武卫大将军,职权包括管辖从长安城郊到终南山的皇家园林,也就是秦汉朝上林苑的地盘。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绢本101.9×54.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宽泛地讲,禅宗无论南宗还是北宗,都是出世的。南宗始祖王维画世外山,画的是出世的心境;北宗始祖李思训画海外山,画的是避世的心境。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中的地貌、植被与建筑更像终南山,它甚至可视为展子虔《游春图》左段的变体。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七大宗派都同禅宗的北宗一样,讲究渐修渐悟。除了禅宗和天台宗,六宗祖庭都在终南山至唐代长安一带,罗列如下:
密宗兴善寺,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5 年,位于长安城南区。
三论宗草堂寺,始建于后秦,鸠摩罗什译经处,位于终南山圭峰之北。
律宗净业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位于终南山内。
华严宗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位于少陵原,南邻终南山。
法相宗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位于长安城东南郊,南望终南山。
净土宗香积寺,创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位于长安城西南神禾原,面对终南山。
左图:王维《辋川图》摹本 局部
右图:五代至宋 郭忠恕(传)《临王维辋川图》(局部)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诗坛有禅诗,画坛有禅画。禅诗讲究言外之意,禅画讲究画外之意。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中五行是儒家和道教通用的思维框架,三界指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两者都是禅宗力图超越的境界。历代文人画中的山水画,正是以此作为最高追求。唐代王维与张璪、五代荆关董巨、宋代范宽与米氏父子、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四僧,都有着类似的意向。
隐居终南山的王维与范宽,更是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右丞今已没,遗画世间稀。(唐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
唐 王维《辋川图卷》明拓本
每看辋川画,起予商可言。(北宋文彦博《题辋川图后》)
丹青王右辖,诗句妙九州。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柘秋。(北宋黄庭坚《摩诘画》)
诗中传画意,画里见诗余。(元刘因《辋川图》)
骚咏禅谈意未央,欹湖烟月堕微茫。(元王恽《王右丞辋川图》)
乾坤多变态,江海生暮愁。白鸥飞不去,千载空悠悠。(元贡师泰《题王维辋川图》)
摩诘诗无画,斯图若比肩。(元吴镇赵松雪《重江叠嶂》)
乾坤增壮观,江海待深期。精微谁与并,顾陆颇相宜。(元吴镇《王右丞雪溪图》)
天下几人画山水,王维之画世无比。(明商辂《山水图》)
董其昌及其追随他的清初四王,自诩南宗正派传人。署名王维的《江山雪霁卷》,史无记载,真伪难辨,却被明代画坛视为“墨王”,即水墨画的帝王。董其昌从友人那里借到被视为真迹的一本,反复观摩,长跽不起,事先还要斋戒三天,即每天吃素,以免身上的酒肉味熏臭作品;还要连续三天沐浴和熏香,形同朝拜帝王和祖宗。后来友人索还,董其昌感觉自己如同误入桃花源又出了洞的渔夫,忘记了路径,惆怅迷惘了很长时间。
本文结论:终南山孕育了中国山水画,它是山水画的精神家园。原文刊于《终南山与山水画——首届终南论坛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