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旻 孙丽萍 梁丽婵 边玉芳
(1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赣州 341000)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3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4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快速城镇化进程以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短短10 年间,我国37 万所农村学校被撤并,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随之大增,特别是出现了大批低龄的小学寄宿生群体。目前,我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已超过3200 万人,其中小学寄宿生达1080.8 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0.9%(教育部, 2012)。尽管近年来,农村寄宿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由于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人格未完全独立,家庭依恋较强(李勉, 张平平, 张兴慧, 王耘, 2015),过早的寄宿对其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邬志辉, 史宁中, 2011; Schaverien, 2015)。因此,有研究者提出我国农村小学寄宿生处于发展的高风险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累积较弱(朱志胜, 李雅楠, 宋映泉, 2019)。
心理资本被认为是超越了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新型资本形式(Luthans &Youssef, 2004)。Luthans,Avolio,Avey 和Norman(2007)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研究者发现,由于社会文化背景、职业、年龄的不同,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主要发展任务存在差异,不同群体的心理资本结构不同(范兴华, 卢璇, 陈锋菊, 2016; 谭诤, 刘洋, 2020;张阔, 张赛, 董颖红, 2010)。以往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质性研究发现,其心理资本除具有与西方心理资本结构相似的希望、乐观、坚韧外,还包括感恩、自主和乐群(吴旻, 边玉芳, 2020)。这说明,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寄宿生为了适应较为特殊的寄宿环境,所需的心理资本结构亦有其特点。大量研究已证实,心理资本对个体的适应状况(如情绪态度、行为、业绩、学业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周文霞, 谢宝国, 辛迅, 白光林, 苗仁涛, 2015; Luthans et al., 2007; Newman,Ucbasaran, Zhu, & Hirst, 2014)。因此,心理资本理论为处境特殊的农村小学寄宿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目前农村寄宿生的适应问题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现实教育课题(杨兆山, 王守纪, 张海波, 2011)。有研究表明,农村小学寄宿生社会适应上“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学业方面的“适应不良”(陈彦芳, 2008; Gao et al., 2019; Mo et al.,2012)。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并非所有农村小学寄宿生都存在“消极适应”问题,其中一部分个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其发展良好并获得“积极适应”(杨兆山, 高鹏, 2012)。已有研究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农村小学寄宿生并不是一个同质群体有关。以往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研究较少,现有关于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研究(范兴华等, 2018)均以变量为中心研究取向(variable-centered approach),即假定这一特殊群体同质,其结论主要是基于样本平均数的考量,这忽略了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分化。有研究者提出,相比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处境特殊儿童青少年个体内部心理状况的差异更值得关注(谢家树, 魏宇民, Zhu, 2019; Rutter & Sroufe, 2000),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农村小学寄宿生群体内部心理资本的异质性,考察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不同亚类型在社会适应状况上的差异。
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是以个体为中心研究取向的统计分析方法(邱皓政,2008),LPA 的优势在于可确保各潜在类别之间差异最大,而亚类型内部差异最小,同时了解不同亚类型在整个群体中的人数比例,以捕捉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无法观察到的群体不均等性(谢家树等, 2019)。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的方法,探讨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不同亚类型及其特征,考察不同亚类型寄宿生的适应状况。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西省7 所乡镇寄宿制小学,选取4~6 年级寄宿生660 人,剔除一半以上未答、规律作答和存在明显乱答迹象的问卷24 份,回收有效问卷636 份,有效回收率96.36%。其中四年级182 人(28.62%),五年级245 人(38.52%),六年级209 人(32.86%);男生326 人(51.26%),女生310 人(48.74%);独生子女34 人(5.35%),非独生子女602 人(94.65%);间隔一周回家537 人(84.43%),间隔一周以上回家99 人(15.57%);来自完整家庭565 人(88.84%),来自不完整家庭71 人(11.16%)。被试年龄介于10~13 岁之间,平均年龄11.89±1.53 岁。
2.2.1 农村小学寄宿生人口统计学变量
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回家频率(间隔一周回家、间隔一周以上回家)、家庭结构(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 SES)。
本研究选用陈艳红、程刚、关雨生和张大均(2014)编制的青少年客观经济地位量表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拥有物作为测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参照任春荣(2010)的方法,采用因素分析法合成家庭SES 指标,将父亲受教育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拥有物3 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据公式得出:家庭SES=(β1×Z父亲受教育水平+β2×Z母亲受教育水平+β3×Z家庭拥有物)/εƒ。得分越高,说明家庭SES 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按照家庭SES 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
2.2.2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测量
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结构及内涵特点(吴旻, 边玉芳, 2020),采用自编的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问卷。该问卷分为感恩、自主、乐群、坚韧、希望和乐观6 个维度,共29 题。问卷采用Likert 5 点计分,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采用总体及维度的均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各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在0.71~0.89 之间。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属于二阶单因素模型,其拟合指标较好(χ2=721.21, df=335, CFI=0.95, TLI=0.94,SRMR=0.03, RMSEA=0.03)。
2.2.3 农村小学寄宿生社会适应的测量
农村小学寄宿生社会适应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学业方面的适应(陈彦芳, 2008),具体指标及量表如下。
积极/消极情绪。采用黄丽、杨延忠和季忠民(2003)修订的积极消极情绪量表。该量表题项由20 个反映情绪的词组成,其中10 个形容词用来描述积极情绪,10 个用来描述消极情绪,量表采用Likert 5 点计分。本研究中,积极消极情绪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4,0.83。
亲社会行为。采用“中国6~15 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组”编制的亲社会行为问卷(董奇, 林崇德, 2011)。问卷共有12 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 4 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亲社会行为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
攻击行为。采用刘俊升、周颖和顾文瑜(2009)修订的攻击行为问卷。问卷共有29 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 4 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该个体攻击行为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2。
学业成绩。选取语文与数学成绩作为学业成绩指标,原始分数范围均为0~100 分。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将两科的原始成绩转化为班级内标准分数,再加以合并,代表学业总成绩。分数越高,表明学业成绩越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成性的教学虽然是一种意外之美,但依然需要恰当的预设为其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预设搭建促进学生生成的平台,让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相互搭配、和谐共存的温床.化学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只是对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它所带有的不足与缺陷需要教师的有效重组来得到优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转化自己的教材观,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要出发,灵活使用教材,预设各种教学安排.在预设时,教师一定要让课堂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灵活度,这样才能让整个教学显得生动且富有弹性,课堂才不会紧张而压抑,学生的思维才能毫无约束地自由飞翔,这样的教学才有助于生成的有效推进.
本研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3 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和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担任主试。施测前,征得寄宿学校和寄宿生家长(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再统一施测。
使用Mplus7.0 软件对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使用SPSS22.0 软件进行多项Logistic 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在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程序控制(如匿名作答、部分条目反向计分)的基础上,采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Podsakoff, MacKenzie,Lee, & Podsakoff, 2003),对所有变量进行未经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共有26 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4.17%,小于40%的临界值,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见表1。如表1 所示,除积极情绪和攻击行为相关不显著,其余各主要变量均两两显著相关。
以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感恩、自主、乐群、坚韧、希望和乐观6 个维度为指标,抽取1~4 个类别的拟合指数,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的模型拟合分析,见表2。
模型适配检验指标主要包括AIC、BIC 和aBIC(样本校正的BIC)三个信息评价指标,指标越小表示模型拟合越好;Entropy 指数越接近1 表示分类越精确;LMR-LRT 和BLRT 指标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模型的拟合好(邱皓政, 2008)。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不同类别数目的潜在剖面拟合指数如表2 所示,比较4 类模型拟合指数,第4 类模型中AIC、BIC 和aBIC 的指标最小,但LMRLRT 和BLRT 指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第3 类指标AIC、BIC 和aBIC 的指标较小,Entropy 的值最大,LMR-LRT 和BLRT 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选择第3 类模型为最佳模型。
如图1 所示,农村小学寄宿生在心理资本3 种亚类型各维度间均无交点,不同亚类型的形态趋势基本一致。结合表3 所示,类型1 寄宿生的心理资本各维度均值在2.79~3.80 之间,心理资本各维度整体均低于其他类别,共有66 人,占比10.38%,命名为“低心理资本型”;类型2 寄宿生在心理资本各维度均值在3.53~4.47 之间,心理资本各维度均处于3 种类型的中间水平,共有293 人,占比46.07%,命名为“中心理资本型”;类型3 寄宿生各维度均值在4.23~4.81 之间,心理资本各维度均高于其他类别,共有277 人,占比43.55%,命名为“高心理资本型”。根据不同类型寄宿生在心理资本各维度上的方差分析,总体方差分析结果Wiles’ λ=0.004,F(2, 633)=25350.56,p<0.001,0.99,3 种类型寄宿生在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分析显示,不同亚类型在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上均呈现两两差异。
表 3 农村小学寄宿生亚类型在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上的差异
本研究在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上,进一步探讨不同亚类型寄宿生的人口学特征。以潜在剖面分析结果作为因变量,性别(女生为参照)、年级(六年级为参照)、回家频率(间隔一周以上为参照)、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为参照)、家庭SES(高SES 为参照)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项Logistic 回归分析。其中“低心理资本型”(C1)作为比较参考类别,分析得出比值比(odd ratio,OR)系数,OR 系数反映了不同性别、年级、回家频率、家庭结构、家庭SES 在心理资本亚类型上的比值比,多项Logistic 回归结果见表4。
表 4 人口学变量对不同心理资本亚类型的多项Logistic 回归
为进一步考察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亚类型在各适应状况上的差异,以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为分类依据,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探讨不同组别寄宿生在适应状况上的差异,总体结果Wiles’λ=0.028,F(2, 633)=4275.37,p<0.001,具体在积极情绪[F(2, 6 3 3)=4 4.6 7,p<0.0 0 1,消极情绪[F(2, 633)=7.76,p<0.001,亲社会行为[F(2, 633)=100.33,p<0.001,攻击行为[F(2, 633)=27.92,p<0.001,学业成绩[F(2, 633)=25.63,p<0.001,得分上均呈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5。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在消极情绪得分上,“高心理资本型”寄宿生显著低于“中心理资本型”和“低心理资本型”,在积极情绪、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学业成绩上,3 种类型差异两两显著。
表 5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亚类型在各适应变量上的差异
本研究以农村小学寄宿生个体为中心,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发现农村小学寄宿生群体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包括“低心理资本型”、“中心理资本型”和“高心理资本型”3 种潜在类别;对3 种亚类型寄宿生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的6 个维度得分在3 个亚类型中呈现由低到高的特点且差异显著,表明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确实存在群体内的异质性分化;此外,农村小学寄宿生有近九成分布于“中心理资本型”及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水平发展较好。
本研究发现,同一亚类型各维度水平形态一致,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出现“同高”或“同低”的特点,即“高心理资本型”寄宿生心理资本各维度水平都显著高于“中心理资本型”,“中心理资本型”寄宿生心理资本各维度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心理资本型”。这一结果很好地支持了Hobfoll(2001)提出的多元资源理论,即心理资本是一个高阶多维的核心构念,各核心维度彼此关联,以协同整合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这说明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各维度对其积极发展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潜在类别在相关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亚类型的分布在性别、年级、家庭SES 上差异均不显著,在回家频率、家庭结构上差异显著。间隔一周以上回家的寄宿生、来自不完整家庭的寄宿生,越有可能分布于“低心理资本型”群体中。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每周回家的寄宿生,能定期与家人相处生活,形成较为稳定、亲密、安全的依恋关系,因而其心理资本较为充足;而间隔较长时间回家的寄宿生,不能及时与家人沟通、交流,容易积压各种消极的情绪,其心理资本较为匮乏。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寄宿生父母离异或丧亲等家庭变故而发生家庭结构的变化,尽管其离开家庭在学校寄宿,但依然产生了不利影响,其心理资本较为匮乏。这说明父母与子女稳定的亲子依恋和完整的家庭结构是影响寄宿生心理资本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小学寄宿生群体潜在类别分化的重要因素。
对于不同亚类型寄宿生在适应状况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各亚类型寄宿生在情绪、行为和学业成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心理资本型”显著优于“中心理资本型”,“中心理资本型”显著优于“低心理资本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心理资本型”寄宿生的适应状况良好,而“中心理资本型”和“低心理资本型”寄宿生的适应状况较差,这验证了以往研究结果(周文霞等, 2015; Luthans et al., 2007; Newman et al.,2014)。依据素质–压力模型理论(Gazelle & Ladd,2003),个体应对环境压力的核心要素是其自身资源,农村小学寄宿生所处的环境相似,面对相同的压力却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其关键在于个体是否具备充足的资源,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结果(Benson, 2006)。“高心理资本型”寄宿生在感恩、自主、乐群、坚韧、希望和乐观维度上的水平都较高,具备充足的心理资源,足以应对不利处境中的各种风险,并获得积极发展,拥有积极的情绪、行为及优异的学业表现。
每一个儿童都具备积极发展的可能,都应当作“资源”来培养,而不是“问题”来管理(边玉芳, 吴洪健, 张玲玲, 2018; Damon, 2004)。本研究的启示在于,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群体内部存在异质性分化,不同亚类型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不同。以个体为中心研究农村小学寄宿生不同亚类型的特点,有助于研究者及相关教育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这一群体,为干预及教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未来的实践应充分发挥心理资本“可管理、可改变”的优势,结合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异质性分化特点,加强寄宿学校与寄宿生家庭的联系,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干预及管理。
(1)依据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剖面情况,可将农村小学寄宿生分为“低心理资本型”、“中心理资本型”和“高心理资本型”3 种潜在类别。(2)回家频率、家庭结构影响寄宿生心理资本的类型,间隔一周以上回家和不完整家庭的寄宿生更可能分布于“低心理资本型”中。(3)3 种类型寄宿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高心理资本型”寄宿生在情绪、行为、学业表现上显著优于“中心理资本型”和“低心理资本型”寄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