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课

2021-05-29 15:52熊玉芳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堂情绪生命

熊玉芳

近年来在我院心身科,青少年患者越来越多,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发生过自伤、自杀行为,令人十分痛惜。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健康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其正视生命、热爱生命。

当然,让一个孩子理解生命是比较困难和抽象的事情,所以家长、老师应该从生活的细节中,通过以下方法,为孩子灌输“珍视生命”的思想。

1.视频教育

视频教育是让孩子理解生命的一个重要手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给孩子提供一些关于生命的纪录片,让其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真正知道生命的可贵,从而不会轻易采取结束生命的举动。

2.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

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适当地利用身边的例子,切实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死亡。比如家中有宠物死去,就可以让孩子为死去的宠物送别,使其直接面对死亡,知道死亡是什么感受,自然形成生死观念,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另外,对自杀意念特别强烈的孩子,家长可以邀请孩子与自己一起预演,如果孩子自杀死了(提前举办葬礼),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此的情绪反应;也可以大家进行角色互换,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3.加强家校合作

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时,应该重视教育范围。因为生命教育包括自我生命教育和他人生命教育,这么重大的教育任务不仅仅需要家长承担,也需要学校和社会承担。进行家、校合作的途径有许多,比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开放日和专家讲座等,向家长和学生宣传生命的意义。

那在和孩子谈起生命教育的问题时该怎么做?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家长在给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自己的态度要端正,诚实坦率地阐述关于生命流逝的话题,不要对死亡进行美化。

其次,对于死亡的意义,父母最好可以简单加以解释。比如:对于其他孩子的离世,可以说“今天发生了一件让人伤心的事,与你同龄的一个孩子死了,他自杀了”,在语言表达中利用“死了”和“自杀”两个词语,会很大程度上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虽然直接,但是效果比较明显。有些家长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去世”和“去天堂了”进行表达。但是这种表达比较模糊,孩子就会非常的疑惑,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去天堂”“天堂是什么样子的”等,这些问题甚至可能会激化孩子的思想,让其做出一些异常的行为。

再者,家长要流露出真实的情绪,但不可故意营造悲伤氛围。有些家长在自身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时,为了不让孩子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就选择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情绪。但是,这种行为将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在接触类似事件时不可以悲伤,这就会影响孩子对事件反应情绪的正确建立,甚至在以后会出现一种“冷血”的性格。所以,家长如果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自然表露自己的情绪,并且用言语进行形容,比如,“对于生命的流逝,我感觉很难过”,以让孩子形成对生命流逝的正确态度。当然,家长也不可以刻意制造悲伤气氛,以免让孩子进入另一个误区——让孩子习惯于展示虚假情绪,甚至可能会导致孩子习惯性悲伤,习惯性掩饰情绪,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状态展露在其他人面前,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最后,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时,要鼓励其去释放自己的情绪,并且接受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在接受生命教育时产生了激动情绪,且暂时无法控制,家长不应该让孩子“坚强”,而是应该鼓励其释放自身的情緒,并进行语言安慰,或是给予温暖的怀抱等。

猜你喜欢
天堂情绪生命
天堂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情绪认同
天堂何在
天堂的眼睛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