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程晨
心率震荡是窦房结对室性期前收缩的反应敏感性变化,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无创检查指标,在预测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危险性中有重要作用[1]。目前心率震荡变化意义多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群体中,关于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较少。心力衰竭作为心内科常见疾病,多见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同时该患者群体还有较高的心脏性猝死风险;因此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HRT现象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变化,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2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均符合:(1)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3];(2)精神正常;(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3个月病情不稳定者;(2)安装永久性起搏器者;(3)不配合检查者。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47~80岁,平均(66.8±4.6)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40.1%,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1.3 mm;导致心力衰竭病因分别为高血压病50例,陈旧心肌梗死45例,冠心病40例,肺心病32例,瓣膜病33例;心功能分级(NYHA):II级72例,III级68例,IV级60例。另选同时期收治的20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45~81岁,平均(66.9±4.5)岁。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人机对话去除心房颤动、伪差及干扰,通过分析系统对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进行主动检出,室性期前收缩(前2个和后20个搏动均为窦性节律)次数需要在5次以上;同时计算两组HRT的初始值(TO)及斜率(TS),其中TO中性值为0,如果小于0,则代表窦性心律减速,反之则视为窦性心律加速。TS值为每个RR间期的变化值,中性值为2.5 ms/RR间期,若小于2.5,则视为患者窦性心律减速,反之则视为患者窦性心律无减速。TS结果以正向的最大斜率为准。注意需排除:(1)RR间期<500 ms或者>1 500 ms;(2)和前1窦性心搏的间期差>200 ms或者和前5个窦性心搏的平均间期差>20%[4]。比较两组TO、TS及心率变异性(HRV)值[窦性心搏间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及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的差异;同时分析研究组患者的临床因素与TO及TS值间的相关性,包括年龄、室性期前收缩前平均心率、室性期前收缩数目、LVEF、LVEDD、联律间期及代偿间期等因素。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为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HRT及HRV值比较研究组TO大于对照组,TS、SDNN、SDANN及rMSSD小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对照组TO与TS呈负相关(r=-0.602,P<0.05),研究组TO与TS不相关。
表1 两组HRT及HRV值比较
2.2 研究组临床因素与TO、TS相关性分析研究组TO与年龄及LVEF均呈负相关(均P<0.05);与LVEDD呈正相关(P<0.05);和室性期前收缩前平均心率、室性期前收缩数目、联律间期及代偿间期无相关性(均P>0.05);研究组TS和年龄、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及LVEF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LVEDD呈负相关(P<0.05);与室性期前收缩前平均心率、联律间期及代偿间期无相关性(均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临床因素与TO、TS相关性分析
HRT常用TO及TS指标予以定量分析,是窦房结对室性前期收缩的双向生理反应之一,一旦机体自主调节功能受到损伤,HRT可因此发生一定减弱,尤其是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HRT现象严重甚至会消失。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证实HRT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预测预后价值,是独立于其他危险预测指标的无创心电预测指标。心力衰竭作为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患者不仅存在着HRV,而且压力反射敏感性也会随之下降。莫凤兴[5]指出心率震荡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辅助评估指标之一。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TO大于对照组,TS、SDNN、SDANN及rMSSD小于对照组(均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HRT现象明显变钝。除此之外,对照组TO与TS表现为负相关,研究组TO与TS不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受病情影响,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会发生一定损伤。有学者表示,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可能会伴有心肌扩张及心肌重塑等,容易导致感受器末端变形,不仅会引起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异常,而且还会受迷走神经抑制影响致使压力反射迟钝,最终导致患者出现HRT现象异常[6]。本研究发现TO与年龄及LVEF均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均P<0.05);而TS与年龄、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及LVEF均呈正相关,与LVEDD呈负相关(均P<0.05)。在心力衰竭患者预估评估中,LVEDD及LVEF均是常见预测指标,是预后预测的强大心功能因素。研究指出HRT现象迟钝程度和心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心功能受损程度会随着HRT现象迟钝程度的上升而上升,认为动态监测患者的HRT现象有利于临床掌握患者病情情况[7]。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患者可通过TO及TS进行危险分层,但具体预后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