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七夕情味浓

2021-05-28 13:47林长华
闽南风 2021年5期
关键词:乞巧漳州石榴

林长华

夏夜苍穹,晴朗如洗,繁星闪烁,构成一幅灿烂的巨大天幕。亮丽的银河,像一条洁白的飘带,隔河遥望的牛郎、织女星如同明眸含情脉脉。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被喻为“中国情人节”,《天仙配》中牛郎织女争取婚姻自主,盼望早日团聚,以及对夫妻恩爱,耕织自足生活的强烈向往和勇敢追求是七夕节的主题。还有就是“乞巧”了,它反映古时妇女们希望自己变得心灵手巧,身怀绝技,能够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特别在旧社会处于无权和受压抑地位的妇女们,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实属来之不易。七夕之夜,天公热情不减,漳州地区妇女吃罢晚饭,习惯把茶几搬到庭院、阳台,摆上葡萄、龙眼、黄旦等几盘时令佳果,燃香点烛。仰望着缓缓渡桥的双星,脉脉含情地窃窃私语,倾诉衷肠。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妇女们将深藏心底的美好愿望默默对着天幕明亮的牛女星表露,舒泄心中积郁的种种情思。

在亲历亲闻亲见许多地方的节俗后,觉得漳州的七夕节最富人情味和节日样。七夕节是漳州“时年八节”中最富浪漫色彩的节日,在漳州各地有一些七娘妈庙,每年七夕前后总是人声鼎沸,一对对情侣带着她们的愿望朝觐七娘妈,立下她们的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姑娘們在虔诚供奉七娘妈时,习惯将自己的住址、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对象的基本情况一并奉告。若还没有对象,也可以把“理想情人”的条件一一列出,以期有个美满姻缘。许多男女情人喜欢来到情人庙,举行交换婚戒的神圣仪式,让月下老人为他们的浓情蜜意做见证。

漳州人称织女为“七娘妈”,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闽南籍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书中记叙,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像北方人赶庙会似的,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和牲礼。当子女长到16岁虚龄时,父母就会在七夕节这天领着他(她)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护佑孩子安度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漳州人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前,都是由“七娘妈”照护大的。“七娘妈”俨然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供品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长命锁串上红包绒线,挂在颈上,一直到16岁那年的七夕节那天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并将长命锁永久性收存纪念。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让身处现代文明下的孩子和妇女们,度过一个比古人更浪漫、唯美、有意境的七夕节。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气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文人林杰写的《乞巧》风情诗。七夕乞巧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但在漳州地区,乞巧活动并不很盛行,这是为何?原来,漳州地区不产棉,妇女少问女红事。另外,七夕节前后正是夏收夏种,漳州人农事最忙的时候,没有工夫去乞巧。漳州民间七夕虽不很重视乞巧,却很看重保健食俗,这在其他地区是极其少见的。每年临近七夕节,多数人家习惯购买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节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一家老少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七夕节的晚餐许多家庭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

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两岸同胞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夲。宋代景祐元年(1034)夏令,吴夲看到家乡漳州贫困百姓面黄肌瘦,知是患了虫疾之故,便劝说民众在七夕节食用“使君子”和石榴果。“使君子”入脾胃经,杀虫、消积,而石榴果也是驱虫消积良果,七夕期间正是旺产季节,民众遵照吴夲的吩咐去做,竟然起到意想不到的驱虫效果,治好了虫疾。清代《龙溪县志》记载,唐代以前,漳州人多嚼食槟榔,因为槟榔是一种预防虫疾的中药材,性温辛苦,入胃、大肠经,杀虫、行气、消水,主治绦虫、蛔虫、姜滴虫及食滞腹满等症,在古代缺医少药的“瘴疠之地”,自然广泛应用。但口嚼槟榔染得满嘴紫黑色,且其味苦涩,这种习惯慢慢消失。自从吴夲介绍吃“使君子”和石榴果后,人们便在七夕节这天煮“使君子”熬肉汤吃,晚饭后食用石榴果,这种有益的节俗后来流传下来。吴夲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宋代乾道年间,皇上封他为“忠显侯”“大道真人”。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又追封吴夲为“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而漳州老百姓至今仍尊称“先生公”。在东山岛铜陵镇南门边有一座规模壮观的“真君宫”就是供奉吴夲这位“先生公”,可见为民救死扶伤、排忧解难的好人,人们世世代代是不会忘记他的。

七夕是个最能撩拨人情缘思绪的节日,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东山岛,1950年5月12日解放前夕,这个当时不到7万人口的海岛被蒋军抓走近5000名青壮汉,落下“八百活寡”,演绎了半个多世纪的生离死别悲剧。年年七夕,两岸离人尤喜写诗寄情思,写下不少充满悲与欢、情与恨的七夕诗。去台人员蔡波先生的《离乡人》写道:“离乡人愁难归根,愁难归根自伤神。自伤神黯然无奈,黯然无奈离乡人。”这首流露离愁别恨的七夕诗,道出了无数去台人员有家不能归,有妻不能见,比“牛郎织女”还不如的境遇。直到台海涌动祥和的暖流时,两岸离人方有阔别半世纪后的拥抱。

传统的七夕节俗文化是一种最具亲和力、人情味的大众文化。在热衷过新节、洋节的当今,有些传统节日被漠视,少了几分气氛,也少了几分情味。然而,漳州地区自古至今七夕节不但古风未泯,而且过得有情有味,多彩多姿,这便是七夕节的神奇魅力。

猜你喜欢
乞巧漳州石榴
潭山乞巧
情调漳州
藕断丝连
石榴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石榴
石榴
石榴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