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习惯将汉语表达迁移到英语书面表达中,写出大量的“中式英语”。本文以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学生写作错误类型,归纳出“中式英语”在英文书面表达中的四种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邓炎昌、刘润清(1989)认为“中式英语”是汉语思维影响在说和写方面的体现。有些句子可能只是对汉语进行逐词翻译。尽管它在语法上可能是正确的,可是单词或短语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与标准英语用法不符。Joan Pinkham(2001)认为,“中式英语”是畸形的混合语言,既不是英语又不是汉语。中式英语现象在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可谓屡见不鲜。
为对“中式英语”进行有效的教学矫正,笔者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针对语言技能内容、学业质量水平、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以及学生平时英语书面表达中的典型例证,对“表达性技能”中的衔接手段、词汇运用、语法结构及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根据选择性必修课程对“表达性技能”的内容要求,学生应学会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提高表达的连贯性,根据表达意图和受众特点,有意识地选择和运用语言。课程结构中的“文化知识”部分还强调,学生应理解常用英语典故和传说,能比较汉语中相似的典故和传说,分析异同,能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能从跨文化角度认识词语的深层含义,应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应在跨文化交际中初步体现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
“学业质量水平二”也要求,高考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在表达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词汇或语法结构,确切表达意思,体现意义的逻辑关联性;能使用多模态语篇资源,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将汉语的表达习惯迁移到英语表达中,在衔接手段上运用逗号代替连接词,将几个不带任何关联标志的句子一“逗”到底,出现串句现象。如“It rained all night,the ceiling began to leak”,正确的英语应为“It rained all night,and the ceiling began to leak/The ceiling began to leak because it had rained all night”,其汉语意思是“雨下了整整一夜,天花板开始漏水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能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语与汉语分别为形合语言与意合语言。英语句子呈“形合”特征,即注重形式联系,以动词为中心,通过词形变化和各种连词、介词来表现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句子成分的“各居其位”来体现意义。与此相对照,汉语句子呈现“意合”特征,即词语间的组合以达意为标准,对词的形式、顺序没有太多特定的要求。
英语中的并列句或复合句,一定要有连词或引导词,或通过改变动词词形来表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或各单句间的关系,讲究结构上的严谨性。而汉语书面语言,不像英语书面语言通过丰富的句法手段来表达,而更多通过汉字和标点符号来传递信息,所以,汉语的逗号比英语的逗号用得更加频繁。因此,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句法,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那么,他们将习惯使用逗号进行衔接,串句就会绵绵不绝。
中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经常出现“中式英语”的问题,这是按照汉语字面意思直接翻译造成的。笔者随机从学生的作文中抽取以下几句比较常见的“中式英语”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见表1)。
表1 中式英语中的词汇运用不当实例
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英语单词的用法和真正含义,断章取义,按中文的字面解释去找等同的英文单词,而忽视了表达是否正确、地道。下面,笔者就上表中的五个句子,从中西思维模式来分析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1)中国人是整体思维,西方人是个体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在语言使用中的不同表现。汉语的词或概念的意义往往相对笼统,必须靠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所指。而英语则相对较精准、明晰。例如,表1中的第二句,汉语中有时候“经济”“金融”可以是互通的,如“经济危机”,也可说“金融危机”,但在英语中只能说“f inancial crisis”。再如表1中的第三句,汉语中经常说“吸烟对身体不好”,而英语中就要说“Smok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因为在英语中“body”没有“身体健康状况”的意思,它指的是“身躯”的意思。(2)汉语多采用原词复现的形式以取得表达清晰生动或强调的效果,英语却常常为了避免原词复现而采取替代或省略。如表1中的第四句,汉语说“诸如……”,而在英语中“such as”“and so on”是不能同时使用的。重复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在英语中显得冗余。(3)英汉语言文化历史差异。两种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信息和语言习惯,英汉表达“不等值”现象也随之产生。如表1中的第五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又如,汉语的“红茶”,英语表达为“black tea”。这种“不等值”现象在熟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不求甚解”,只按中文的字面解释,在英文写作中就难以摆脱“中式英语”的“魔咒”。
笔者从平时的学生习作中收集到如下语法结构不当的例子(见表2)。
表2 中式英语中的语法结构不当实例
从表2中我们发现,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是中西思维差异对两种语言的表达所产生的影响。
1.整体性与分析性
比如,表2中的第一、二句。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查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2.结果与过程
比如,表2中的第三、四句。英文对问题的陈述是先描述结果再描述过程,由内到外、由近及远地进行描述,而中文则是先描述过程,最后描述结果,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地描述。另外,这个思维习惯还体现在语篇结构上,美国学者卡普兰认为,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典型汉语作文方式呈“螺旋型”,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
3.偏正结构与正偏结构
比如,表2中的第五、六句。在描述时,中文是由轻到重,倾向于在中心词前加修饰语,是向左扩充的;而英文是由重到轻,倾向于在中心词后加修饰语,是向右扩充的。
4.状语位置
状语位置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英语中,一般副词修饰动词时是放在动词后的(除非动词后跟的宾语特别长,副词需要前置),如上表第七句。而汉语中,状语的位置很多情况下是在动词前或句首,如“他恶狠狠地盯了我一眼”等。又如,在英语中,通常是按先地点后时间的顺序排列在句尾(表示强调等特殊句式时则另当别论),如表2中的第八句。
故事是这一题型的常见文体。它通常以某个国家为背景,因此在写作中,学生需调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例如,2021年1月八省适应性模拟演练英语试题的读后续写题型,故事发生在“我”和一个墨西哥家庭之间。考生在进行文本解读与故事续写中,对墨西哥文化习俗进行一定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第一段“When I was about to say goodbye,the girl asked if I'd had lunch...”在中国,第一次被陌生人邀请吃饭,在中国通常会先客气地拒绝以表示礼貌,实则不一定拒绝。但在墨西哥文化里,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社交礼仪呢?在墨西哥,邀请方是否就当真认为对方是“真的不饿”,以致就不邀请了呢?又如,当接受邀请后,什么食品是符合具有墨西哥文化典型性的食物呢?从改卷中发现,极少有学生写到墨西哥典型食物taco。还有学生描写“The girls stared at me with amusement gleaming in her eyes.”“Come on.Join in us for lunch.”(女孩忍俊不禁地看着我,邀请我吃午饭)。该句子从措辞来说属于优美句子,但从社交场景来说不符合刚认识不久的陌生人之间的交际。因此,笔者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中发现,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们常常以自身习惯的文化代入,以致失去了读后续写中的文化典型性,造成了交际不得体、表达不恰当。
英语语言因其形合语言、法制语言特点,教师有必要结合学段、学情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英语句式的知识图解,特别是掌握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动词非谓语形式的概念。在学生掌握了主要英语句式的情况下,笔者建议采取同级评估的方式批改作文。一般来说,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写作,我们采用“思路先于表达”的方法,让学生批改时先关注文章的内容要点是否切题,然后关注其表达方式是否正确。批改者要给文章打分,并写评语,评语中要体现优点、不足之处及建议。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确定的表达方法,要先在组内讨论,然后将文章原句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讨论。这样,通过“句式的学习—同学互评—教师点评”,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语言既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又反映了思维的方式。受思维的控制,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必定有其思想上的根源。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不能将英语的学习简单看作一门语言技能的培训,而是应加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笔者经常结合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错误,或不自然的表达方法进行讲评,并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对系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英汉表达差异的了解。常用的对比形式有cultural differences on lexical level,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yntactic level,cultural differences on discourse level等。另外,笔者还常指导学生进行读译结合,结合教学进度及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高频率错误,让学生随堂进行汉译英、英译汉的对比练习,比较英汉两种表达方式,发现语言规律,分析和比较两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习者仅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学习英语规则是远远不够的,使用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习得,习得的语言易于使用。换句话说,学得是课堂学习的结果,而习得是参与社交活动的结果,更有助于语用能力的提高。
但是,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学得”,“习得”只占了微乎其微的比例。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的性质和大小,也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课程的功能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因此,教师必须优化学科课程结构与目标,增加主题群文真实语料输入,引导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习作。
“中式英语”是英语写作中汉语思维模式负迁移产生的结果。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衔接手段、词汇运用、语法结构及跨文化意识方面,进行中西思维比较,比较英汉表达的差异,引导学生学会用英文思维,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