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寓言单元教学谈

2021-05-27 14:59于明

于明

摘要:寓言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寓言因寄寓了或深刻或精辟的道理而显得意味深长,带有明显的讽喻性、劝诫性,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以构建情境连续体、细化学习任务链、搭建策略性支架的方式教寓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寓言教学;情境连续体;学习任务链;策略性支架

寓言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本体裁,常常借助类比的手法,借助短小的故事寄托丰富的哲理,给人以启示。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寓言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学段均有收录,在三年级下册又以单元整组的形式出现,可见编者对寓言的重视。

寓言因寄寓了或深刻或精辟的道理而显得意味深长,带有明显的讽喻性、劝诫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寓言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再次提醒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逐层深入品味寓意。就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感知、理解寓言故事没有太大难度,但洞察其中所蕴藏的哲理还是有较大障碍。笔者尝试以构建情境连续体、细化学习任务链、搭建策略性支架的方式教寓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文阐释相关做法。

一、构建情境连续体

寓言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守株待兔》是以文言文呈现的寓言故事,也是本册教材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陶罐和铁罐》是现代文;《鹿角和鹿腿》和《池子与河流》均为精选外国寓言。文本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便于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感知寓言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寓言故事性强,学生乐于阅读,但更多的是被故事的情节吸引,极容易忽略文字背后蕴含的道理,在交流收获时也往往根据听到、读到的寓意照本宣科,浅尝辄止,没有理解内化。由此,笔者决定聚焦情境,把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情境化,以具体可感的“情境连续体”,即由一个大情境延伸出多个小情境,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完成多样角色的转变,积极投身于“长效阅读”,理解寓意。

例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依据课文文言文的性质,考虑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设计了“街头巷尾说宋人”的大情境,并由此延伸出三个小情境:

情境一:当日傍晚,宋人得兔归家,在街头巷尾向左邻右舍“夸耀”。

情境二:次日清晨,宋人空手出门,街头巷尾,邻居“刨根问底”。

情境三:多日后的傍晚,宋人空手归家,街头巷尾,邻舍“议论纷纷”。

三个小情境设计的“说宋人”的学习活动,意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的“人”的“說”,领会宋人的荒谬行为,领悟“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的哲理。由此,又可以设计出三个紧密衔接的序列化学习活动:“夸耀”,需要学生在宋人的角度,揣摩人物心理,尽显其骄傲难抑的内心世界;“刨根问底”,需要学生站在宋人邻居的角度追问,聚焦文字填补空白,实现不同人物角色心理的及时切换;“议论纷纷”,需要学生站在对人物行为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从明白道理到因需表达的内化。

三个情境下的三个序列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不同形式的“说”中,复述故事梗概;在复述故事梗概的过程中,学生“不得不”从“口头语言”回到“文言文”,细读注释,准确理解“株”“走”“释”“冀”等关键字词,从而明晰文意,于“夸耀”“刨根问底”“议论纷纷”等关键处,明白“做事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不能想着不劳而获,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否则只能一事无成”的道理。

学生在不同情境中,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不同角色的转化,完成内容感知、细节关注、内涵理解、表达外化等主要学习任务。教师不用做过多的提示或任务说明,就让寓言故事充分发挥了“例子”的功能,让寓言学习充满趣味,让学生的“浅理解”变为“真明白”。

二、细化学习任务链

寓言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明白蕴含在寓言中的道理”,但一个单元或一课教下来,学生是否明白道理,该以何标准进行判断,是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果学生仅能机械背诵,贴标签式地说明寓言的寓意,那他们的思维没有与寓言发生碰撞,没有将寓言的文字内容、逻辑关系和寓言的主旨形成关联,是断层的学习。寓言教学中,学生对寓意的挖掘与领会必须建立在逐层剖析、逐层领会、逐层内化的基础上。为了达成剖析与理解的并进,学习活动需要呈现严密的逻辑感,需要细化为不同层次,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维碰撞和主动体验中达成理解。

例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以他们的对话展现了铁罐的傲慢和无礼、陶罐的谦虚和友善,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的道理。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读—评—议”的任务链。关联“读”的学习任务为:分角色朗读,感知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关联“评”的学习任务为:评选“最佳陶罐”与“最佳铁罐”。关联“议”的学习任务为:翻转故事,补白想象,再现陶罐与铁罐的内心世界。

任务一的“朗读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角色,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任务二中的“评一评”,是想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逐层内化理解,凭借评选“最佳陶罐”与“最佳铁罐”的语言训练,以陈述推荐理由的形式尝试深化对角色的理解。任务三中的补白讨论,是让学生拓宽视野,在深入了解陶罐和铁罐心理的过程中关注文章描写人物形象语言、神态的词语、句段,达成对人物性格的深层把握,从而洞悉寓意。

在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二,笔者让学生走进角色,在品读的言语实践中形成对角色的剖析。不管评选出的是陶罐还是铁罐,都要有充足的理由。这些理由,正是学生思考的成果,反映他们的思维轨迹,有助于达成对寓意的诠释。学生完成任务三时,笔者还根据课文设计了一段话,促成学生的补白讨论: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待学生完成填空后,笔者又创设了虚拟情境:多年过去了,人们发现了一粒铁罐的残渣,此时,铁罐又会对陶罐说些什么?陶罐与铁罐之间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通过补白想象,学生在描写陶罐的横线上填了“平静”“和气”“摇摇头,叹了口气”等词,在描写铁罐的横线上填了“怒吼”“叉着腰,大声”“恶狠狠”等词,并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有些同学成绩好就骄傲,应该谦虚一些;有些同学喜欢嘲笑别人,这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在虚拟情境中拓展想象铁罐和陶罐的对话,学生有的阐发了铁罐的无限悔意,有的描绘了铁罐“如果回到以前,我再也不会嘲笑你了,你的优点比我多多了”的诚意,有的代表陶罐表达了对铁罐的安慰。由此,大家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为个性化: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较;要全面评价一个人,既要看到他人的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做人应该像陶罐那样谦虚友善,不骄傲自满……

以任务链促成的学习活动,相互关联,形成了一条以“读”为基、以“评”为径、以“议”为向的层次化递进路线,在帮助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进程中,达成了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三、搭建策略性支架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需要根据寓言的特点及学情,提供一些策略性支架工具,让学生借助工具的使用,培养和提升思辨能力,以更有效地把握寓言说理的特点。

(一)运用思维导图支架,辨析寓言人物心理

寓言故事离不开寓言人物,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等,时时处处体现着寓意。教学中,思维导图支架能够以可视化的优势,形象、直观地展示寓言所涉及人物的心理轨迹。以此设计辨析人物心理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循着可视化的思维路径轻松走近人物,“揭秘”人物心路历程,感知寓意。

教学《守株待兔》中,在完成邻居追问宋人“释耒守株”的学习任务时,笔者先创设了问答情境:

第二天一早,宋人两手空空出门,迎面而来的邻居好奇地问道:“您这是要下地吧!今天怎么什么工具都没带呀?”宋人得意地说:“嗨,还带工具干什么?您昨天不是看见我带回的兔子了吗?我今天还要去守株待兔!”见邻人不解,宋人连忙这样解释:。

该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宋人的解释一定要符合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此认识既要紧紧依托对内容的理解,又要力求能将内容背后隐藏的思维路径外显。由此,笔者依据课文内容提供了思维导图(见图1),帮助学生理清宋人的思考逻辑。学生顺着这个支架逐层而上,主动关联上下文进行理解,便对宋人“勤劳耕种→侥幸得兔→释耒守株→为宋国笑”的经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此时,他们再理解“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寓意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运用表格支架,辨析寓言人物性格

运用表格支架助力寓言单元的教学,功用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在于通过表格对同类问题进行归因,让学生在触类旁通中感知寓言情节,辨析寓言人物性格,领会寓言寓意。

引导学生完成《陶罐和铁罐》任务二的教学中,笔者出示表1,让学生梳理陶罐与铁罐的语言、态度、行为和结果。通过对表格内容做梳理,学生对陶罐低调、包容的性格,以及铁罐傲慢、蛮横的性格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评价也更为客观。

同样,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笔者也提供了表格(见表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别梳理漂亮的鹿在池塘边喝水欣赏自己的倒影时、逃跑时、脱离危险后对鹿角和鹿腿的不同态度。通过揣摩品读相关词语、句子,学生就能由鹿前后态度的变化挖掘出“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到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为人处世不能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求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等寓意。

(三)运用链接支架,辨析寓意深层价值

本单元还以“阅读链接”的形式,在《守株待兔》一课后呈现了《南辕北辙》一文,在《陶罐和铁罐》一课后呈现了《北风和太阳》,意在让学生在顺利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跳出”文本故事,更深入地体悟和提炼寓言寓意。这提醒我们,不能让寓言教学止步于对文本情节的理解,而是要紧扣文本内在的表达重点以及寓言所蕴含的丰富价值,积极探寻文本语言背后蕴藏的思想。

例如,教学《守株待兔》结束,笔者让学生阅读链接文章《南辕北辙》,联系生活思考三个问题:“兔子不可复得,宋人为什么会被‘宋国笑?”“到楚国的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宋人和到楚国的人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错误与这个故事中的错误是一个道理?”前两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分别审视两个故事中人物言行,总结其不当处,初步提炼其中蕴含的哲理;第三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思维从文本情境转向生活实践,认识到当行动与目的相悖,就永远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寓意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寓言教学中策略性支架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样式,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情灵活设计,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无论是借助思维导图支架引导学生深度剖析人物心理,还是借助表格支架引导学生对比辨析人物性格,抑或是借助链接支架引导学生辨析寓意价值,根本目的都是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支持。

寓言教学策略的选择,要能产生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磁力”;“磁力”的强弱,又取决于情境创设的适切、学习任务的精准、策略支架的灵活。这些要素落实到位,便能很好地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推动他们沉浸于寓言学习中。此时,寓言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小学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编号:CDDB19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2] 王云峰.试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语文建设,2018(2).

[3] 侯祥敏.指向语文要素的文言文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10).

[4]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