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志林
语言表达既包括口语表达,也包括文字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需要课堂语文教学,还需要多方努力、多元培养。小学正是学习语言表达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家校合作,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效率和效果。
一、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以沟通交流为基点。他们处在知识的学习阶段,词汇储备有限,描述事物时,通常使用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口语词汇。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让学生评价一篇好文章时,他们一般使用“很好”“不错”等简单词汇,缺乏语言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生活中出现了诸多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泛滥,给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重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致使学生既没有积累到更多的语言词汇,也未能锻炼到他们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1.创新教育方式,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离开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语言表达,往往需要亲切的双向交流。语文教师要以热心和热情的态度,创新教育方式,激励学生多进行语言互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通过课内遣词造句和简要描述课文内容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清晰的结构层次、欢快的语言风格等特点,让学生以“碧绿”“别有风趣”“华丽”或“田园风景画”等词语进行仿写造句,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庭院种植的各种瓜类植物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并概括课文内容。
除了课内引导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组织一些班级演讲、课文朗读比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也强化了他们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只有当语文教师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其视为必要的责任时,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基础,家长与教师具有同样的培养责任。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培养孩子积累表达词汇、锻炼表达能力的习惯。这时,也需要语文教师发挥好领头作用,与家长保持紧密沟通。家庭活动时,家长要对孩子的语言表达实施一定的监督,如果发现他们有表达不规范的地方,要及时给予纠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督促孩子规范语言表达。
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聘请语言专家或有丰富语言表达经验的教师,结合语文课堂具体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讲解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活动;将课内语文知识与课外阅读相联系,向学生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书籍,激励学生尽可能地多表达,给学生营造一个能愉悦进行语言表达的轻松氛围,让学生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仅关乎个人,还关乎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方面的强化训练,同时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