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品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应用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2021-05-27 19:24高春红
对外经贸实务 2021年4期
关键词:出口贸易翻译策略商务英语

摘 要: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对针灸、中草药等传统中医药疗法的逐渐认可,近年来中国中药产品出口走上发展快车道。然而,由于中医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套自身独有的语言风格,一些专业术语很难在西语体系中准确找到对应词语。中药产品走出去,首先要破解翻译难题。与此同时,商务英语以其高效、专业、实用等特征,在各类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背景下,结合商务英语与中药产品自身特点,从名称、功效以及主治病症三方面分析中药产品出口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希望能够为中药产品国际贸易继续发力创造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商务英语;中药产品;出口贸易;翻译策略

近年来,伴随《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医药战略发展规划纲要》等政府战略合作规划相继出台,中医药产业开拓国际市场迎来历史性机遇。随着国家层面的优惠政策接轨,从标准到药品注册,从中医中心到示范教育基地,国家大力投资丝路国家中医药产业建设和配套服务,有力推动了中医药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2019年期间,在国际经济动荡、下行的压力之下,中国中药类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中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1.7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40.19亿美元,同比增长2.8%;进口总额达2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在中药产品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如何结合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及语言特点,在交易的各个环节准确高效地使用商务英语,保证交易双方有效传递、理解信息,是当前中药产品出口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商务英语在中药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应用价值

(一)限定商务语境有助于减少贸易双方沟通偏差

英语沟通需要特定语言语境,同一词汇或者短语,常常有不同含义,离开语境就很难明确其具体含义。商务英语本身是因商业目的和贸易环节需求所产生的一门语言交际学,其使用语境已经提前限定为商务语境。经过40余年发展积淀,商务英语已经形成大量国际公认的专业贸易术语(见表1)。并且,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英语,商务英语语言精炼、用词严谨、正规。因此,在中药产品出口贸易过程中使用商务英语,无疑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传达和了解信息,提高沟通效率,减少沟通偏差。

(二)掌握背景知识有助于降低中药产品认知壁垒

客观来讲,中药产品贸易涉及的翻译较一般产品贸易更为复杂。进出口贸易双方的不同国别文化本身就是一道认知壁垒。而中医体系独有的半古文风格无形中又为中药产品出口贸易建立了一道隐性的认知壁垒。进口方对中医知识或者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很难真正理解部分中药产品的药性、药理分析,如“滋阴补阳”中对于“阴” “阳”含义的解释。而商务英语的使用本身具备很浓厚商业气息,讲求在贸易进行前就了解行业及贸易对象背景知识。翻译人员可通过提前了解出口中药产品质量、功能、贮藏特性等特征,将其准确地描述给进口方,增加合作成功率。另外,在中药产品出口贸易中,需要与各类型的检测机构、政府、商会等组织进行沟通和对接,处理各种复杂手续、检测报告等文件,这些过程都需要专业的商务英语翻译。尤其是在面对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更是需要英语翻译人才深入研究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手段,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

二、商务英语在中药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一)介绍药材名称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出口贸易中,将药品名称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对方是基本要求。一个容易记忆同时又能反映药品特性的译名无疑有助于迈入国际医药市场。然而,当前中药出口时,其药品名称翻译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是药品名称不统一,直接表现为一种药品名称有多种翻译形式。以“六味地黄丸”为例,其翻译名称就有“Liu Wei Di Huang Wan”、“Liuwei Dihuang Pill”、“Six- Ingredient Rehmannia Pill”等多種译文。药品名称混乱常常会使得贸易双方沟通不畅。其次是部分人员使用商务英语翻译药品名称时容易陷入字面意义,误导购买方。以中药“妇颜宝”为例,如果单纯按照字面意义理解,更像是一种美颜产品,此时可翻译为“Complexion Nourishing Pills for Ladies”。但事实上,“妇颜宝”是一种治疗妇女内分泌失调的保健药品,更合适的做法是将其翻译为“Gyne-cure”(妇科疾病良药)。第三是无法直接在名称上体现药品特性,如上文“六味地黄丸”以及“妇颜宝”虽然能够翻译出来正确名称,却不能描述具体功能,这就导致在重要出口贸易中,翻译人员还需进行额外的讲解。

(二)介绍药品功效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药出口的商务谈判中,能否清晰描述清楚药品功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订单的成败与否。然而,中药功效语言本身的表达特性介于白话文与古汉语之间,理解难度较大。加之很多翻译人员并不具备相关中医药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犯一些常识性错误,最终影响贸易进程。代表性的错误有两方面,首先是语义曲解,如中药中常见的“驱邪”功能,正确翻译方式为“Eliminating Pathogenic Factor”,即消除治病因素。如果译者不懂中药文化,很容易翻译成“Exorcism”。这个词在英语语境中表达的是驱逐邪恶作祟的东西,更侧重于描述迷信行为。第二种就是过度简译。中药产品功效语喜欢用四字结构,如“温通经脉” “通阳化气” “温肺止咳” “发汗解表” “止吐止泻”等。这些词汇的特点是高度概括,实际表达的意义往往远超字面意思。有时候,两种药物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具备同一功能,实际使用却有区分,需要根据药性、病情做出区分。这就为译者介绍药物功能带来很大挑战。以“止吐止泻”为例,翻译成“Relieve Diarrheaand Vomiting”看似并无出入。但这种功能究竟适合于偶然性呕吐情况,还是持续性吐泻,这种必要的信息并没有给到。

(三)介绍重要主治病症存在的问题

药物主治病症关乎患者是否能够对症下药,直接影响后续药物的市场推广,因此一直是采购方重点关注事项。中西医在病症上描述存在很大不同,这为翻译带来很大挑战。例如,中药中“生血丸” “当归丸”的主治病症之一为“血虚”,从字面上来看,西医中的“贫血”概念与之相近。一些译者无法在西医中找到合适病症描述,就会用“贫血”的翻译代替。但实际上,中医中的“血虚”是对患者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女子闭经等一系列症候群的概括。西医体系下的“贫血”则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不足。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又如中药“天麻虎骨丸”主治病症为“痹病”,即经络阻塞、肌肉疼痛等病症。而西医中,“痹病”更多是指关节炎症,若将之简单译为“Arthralgia”,无疑是对主治病症的曲解。另外,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细节差异也会造成病症翻译的不准确。比如“乌鸡白凤丸”主治病症之一为“气血不足”,直接翻译的结果是“Dificiency of Qi-blood”。从表面上看,似乎男女都可以用。如果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就会知道这里的“气血不足”更多针对的是女性因为月经失调等原因导致的问题。

三、中药产品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策略

(一)名称翻译策略

在中药产品贸易往来中,准确翻译中药名称是对翻译人员的基本要求。针对现阶段中药名称翻译存在不规范、不准确问题,有以下几种翻译策略可供参考。对于中药材类产品,优先参考2020版本的《中国药典》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2017年颁布的《中药材术语》。其中未涉及的产品,在首次出现时需要同时指明药品学名全称、用药部位,保证指代明确,避免贸易双方混淆。对于已经加工成型的中成药,可结合其中文名称特点,将功效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具体而言,一是采用功效+剂型或者剂型+for+功效的翻译方式。如“保和丸”可以翻译成“Digestion Peomoting Pill”、“柏子养心丹”可以翻译为“Semen Biotae Pill for Nourishing the Heart”。第二种是可以采取主药疗+功效命名的翻译方式,比如“牛黄降压片”可以翻译为“Calculus Bovis Tablets for Hypertension”、“藿香正气水”可以翻译为“Herba Agastachis Syrup for Restoring Healthy Energy”。

(二)功效翻译策略

如上文所述,中药产品的功效说明常常采用四字词语,其用法介乎白话文与古汉语之间,且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这种情况下,中医药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在西方医学中缺失或者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面对文化差异导致的中药产品功效语义曲解问题,翻译人员在介绍药品功效时必须从跨文化视角出发,让采购方充分了解药品功能。在介绍时,首先需分析四字词语内部的逻辑关系,重点分析其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如“凉血止血”一词,按照英文习惯直接翻译的结果为“Cooling blood and stopping bleeding”,即凉血与止血是同一维度的功能。在从中医术语角度分析,“凉血止血”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翻译为“Cooling blood to stop bleeding”更为合适。围绕药品功效过度简译的问题,翻译人员需要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出口药品的功效实际情况,在翻译时采取增译法,补全不足信息,帮助对方了解药物功能。例如“罗汉果茶”功效为“舒喉止渴”,没有提及其能够缓解肺热干咳,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可将其补充进去,译为“Help resolving phlegm to stop cough,clear heat and moistening lung”。

(三)主治病症翻译策略

与药品功效相似,中药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主治病症的翻译同样面临着语义曲解和表达不准确问题。针对于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内涵和外延的一致性。例如中医中病症“发热”的内涵范围为:体温高出正常标准以及自身感觉发热。但在西医中,“发热”的概念仅包含体温高出正常标准一类。在现行医学术语标准中,“发热”统一被译为“Fever”,这种翻译方式无法完全表达中医下“发热”的内涵,故在译员在翻译时,可将其翻成“Fever or fever feeling”。第二,注意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区别。以“厌食”为例,中医中指看到食物有厌恶感,不能进食,引发原因多为痰阻、脾胃湿热、积食内停。西医中的“厌食”则是神经厌食症的简称,具体表现为饮食习惯紊乱、极度消瘦,一般翻译为“Anorexia”。这种情况下,如果中药产品出口商无法准确向购买方解释清楚二者区别,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此时,对于中药产品关于“厌食”的翻译可以用“Aversion to food”来区分。第三,合理选用借译法。简单来说,就是以西医现成术语代替中文含义,如月经不调可以用“Irregular Menstruation”来表述。

参考文献:

[1]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进出口现状分析新兴市场出口需求潜力更大[EB/OL].https://www.sohu.com/ a/407913325_114835_f=index_ pagefocus_6[2020-07-16].

[2]季瓊.“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中药材出口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现代服务),2018(4):30-36+46.

[3]苏蕊,胡学坤.商务英语在农产品外贸交易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农经,2018(24):7-8.

[4]李萍凤.中药说明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技巧应用[J].对外经贸实务, 2014(1):72-74.

[5]王瑞敏.“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在食用菌对外贸易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10):95-97+100.

[6]王珊珊,周开林,陈铸芬,等.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中医英译[J].西部中医药,2019(12):154-157.

[作者简介]高春红(1985—),女,广州华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出口贸易翻译策略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