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编者按: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炎黄子孙的足迹。
历史上,很多国家大事都离不开华侨华人的支持和参与,辛亥革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海外华侨华人都作出过巨大贡献;现在,他们又在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中国梦”继续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海外6000多萬华侨华人,遍布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华商资金超5万亿美元;有较大影响的专业社团近600个,华侨华人高层次专业人才数量逾400万,涵盖所有前沿科技领域。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飘洋过海,艰苦创业。有的暂时居留以求叶落归根;有的融入当地,最终落地生根,世代繁衍。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才俊贤达,为居住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身居异域他乡的海外中华儿女,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各界翘楚精英,亦不论去国多么久远,生活顺利还是曲折多艰,始终对桑梓一往情深,支持、关心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统一事业,其善心义举,令人钦佩。
百年的实践证明,海外侨胞始终是建党、抗战、建国以及改革开放、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建设最积极、最热情的一部分。国运兴、侨运兴,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资源优势。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统战侨务工作的重要性,广泛开展海外联谊,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深交铁朋友,做好新时期的统战侨务工作。传播、沟通“侨”的信息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读者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架起了解与理解、友谊与亲情的桥梁。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百年辉煌———华侨华人的中国心、中国梦”专栏,陆续刊发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她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繁荣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海外华侨华人都如影随形,为祖(籍)国尽着自己一份赤子之情。
华侨华人——中国革命的支持者
1920年7月,旅俄华侨刘绍周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时他的身份是“中国工人党”中央局负责人。他在大会上向代表们介绍了一年前中国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运动被镇压下去了,……尽管如此,运动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他焕发了群众的革命精神。后来,学生明白了,光是他们什么也干不了,开始奔赴工人群众的事业,中国工人也开始懂得他们是有力量的。”
1897年,刘绍周5岁的时候,随父母到俄国,1917年担任“中华旅俄联合会”会长,这个协会后来改名为“旅俄华工联合会”。他还曾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让列宁和共产国际了解“五四运动”和派遣代表帮助中国建党方面,他功不可没。
也是在1920年,共产国际向中国派出了第一个使者维经斯基,维经斯基在北京见到李大钊,到上海见到了陈独秀,他向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了俄国共产党、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的情况,并与“五四运动”的领导人共同商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事宜。其中,一路陪伴维经斯基并担任翻译的是一位旅俄华侨,他叫杨明斋。杨明斋是山东人,在莫斯科半工半读十几年,十月革命后参加了俄国共产党。1920年5月,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以后,在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纷纷建立党小组。期间,杨明斋一直随维经斯基来往各地进行建党活动,他还创办了华俄通讯社,专发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稿件。
像刘绍周和杨明斋这样的旅俄华侨,他们常年生活在俄国,比国内的先进分子更早知道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了共产党,也有一些参与到共产国际的工作中来,他们把国外的建党经验传到中国,并把中国革命运动的情况反馈到共产国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党的革命活动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中,“侨民誓为后盾,特筹巨款”。实际上,辛亥革命以来,侨民的捐款和参与国内的政治斗争就从未间断过。旅居世界五大洲760多万华侨,为五卅运动共捐款200多万元,为省港大罢工共捐款113万元,占了省港大罢工总费用的四分之一还要多。
华侨迫切希望祖国强盛,只有祖国这个后盾屹立起来,他们在海外才能挺起腰板做人。他们出国多数是迫于生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经济濒临破产,很多人为了谋生离乡背井,到缺乏劳动力的东南亚和美洲、澳洲乃至非洲寻找生路。他们辛勤努力,为侨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却遭到许多国家和殖民地的歧视。
他们有的加入共产党、有的在国外奔走呼号和筹款。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从三年国内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国内时局发展变化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华侨的心。
1937年8月,马来亚地区有影响的抗日救亡团体———“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赈会”),在新加坡成立。它规定自己的任务是:发动各地华侨以最大的牺牲,协助祖国抗战,为祖国的伤兵难民筹赈。半年时间,马来亚华侨抗日筹赈捐款达到2000万元;1938年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军28人参加了新四军;很多华侨青年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1942年泰国华侨陈子谷将在泰国的全部私产和华侨捐款共20多万,全交给新四军充作军饷。
新加坡华侨陈嘉庚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是“对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爱国人士”。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访问重庆和延安后,致函蒋介石说:“至若欲消灭共产党,此系两党破裂内战,南洋千百万华侨必不同情。盖自抗战以来,欣庆一致团结,枪口对外,若不幸内战发生,华侨必大失所望,爱国热情必大降减,外汇金钱必缩减。”1947年12月,陈嘉庚发表《美国援蒋必败》一文,拥护共产党,反对美国援蒋打内战,由于陈嘉庚在南洋华侨中的地位和影响,南洋广大华侨也跟随他响应了共产党的号召。
华侨华人——中国建设的参与者
新中国建立后,华侨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1949年至1965年间,大约有50万华侨回到祖国。他们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华侨投资国内企业一直是华侨爱国爱乡的传统。近代华侨投资始于19世纪60年代。到解放前,华侨资本虽然经历曲折起伏,但在中国民族资本中的地位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郭乐、郭顺兄弟创办的上海永安纺织公司、印尼华侨黄奕住创办的中南银行,还有上海侨办的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公司都非常有名。同时,华侨还在国内办教育、修公路、促进了侨乡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无疑,华侨华人与国内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01年6月,“2001年海内外侨界科技进步与创新高级论坛暨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洽谈会”在上海举行。9月,“首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舉办。华侨华人的投资将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华侨华人史专家周南京教授分析:目前的发展总的来说,华侨华人经济在东南亚地区势力比较大。在美国,华人经济也有发展。但美国华人经济的特点是偏重搞科技,像王安公司,yahoo等。但是就经济实力来说,还是不能与以商业发展为主的东南亚地区相提并论。
以前华侨华人中小企业比较多,并且很多是家族企业。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很大的华人企业,比如印尼的林氏集团、新加坡的金鹰集团、丰益国际集团、香港世贸集团等。虽然仍有家族企业,但规模要大多了,而且是带有国际性的、跨国的垄断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大多数在内地都有投资,尤其是苏浙沪和珠三角地区,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善,这些改善吸引了世界各地包括华侨华人资本在内。
华侨华人在历史上对中国的革命和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侨”更多的向持有所在国国籍的“华人”转变,有“落叶归根”思想的老一代华侨已经逐渐开始被“落地生根”,认同了所在国文化的新一代华人所代替。同以前的华侨相比,现在华侨华人与祖国的经济联系更甚于政治或者亲缘关系。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他们到中国投资有钱可赚。同为炎黄子孙,在语言等方面交流起来会比较方便,这也是他们选择投资大陆的一个原因。
华侨华人——中国经济的推动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在居住国从苦力到主人翁的成功转变,华侨华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角色日渐凸显。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分布在海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原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海外移民不是最多的,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海外移民对祖籍国满怀深情的爱。
中国改革开放正是抓住了华侨华人众多的基本国情,4个特区全部设在侨乡,从引进侨资“一马当先”,到各种因素的“万马奔腾”。
在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60%以上的外来直接投资来自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而世界级企业的纷纷落户也与他们的牵线搭桥密不可分。他们还想方设法引来了日本三菱重工、法国达能、新加坡金鹰集团、丰益国际集团等国际巨头,华侨华人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凭借遍布世界的华商网络走遍全球。早在1995年12月,新加坡华商总会就正式推出了世界华商网络,这一大型华商资料库,包括53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万华人企业的信息资料,帮助许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打开了局面。
华侨华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完整的华侨华人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传播史。华侨华人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让全世界认识和享受了中华美食,也通过会馆社团把儒家哲学介绍到海外,还通过兴建华文学校、创办华文报刊、出版华文书籍将中国语言、文学、戏曲等等传播异域,而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也因他们的努力而得到了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承认。
华侨华人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要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发出中国声音”中的重要作用。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者,又与当地文化充分融合,充分体现了世界民族文化的交融性,成为居住国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国传播中华文化更具接受度和影响力。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各国的经贸合作日益深化,增进与各国的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就显得越来越迫切。这也为中华文化和语言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并提出了新的更广泛的要求。海外华侨华人创办中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更能够融入当地社会,为东道国所接受,从而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华侨华人的积极贡献。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经超过6000万人,分布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商贸、企业、科技、文化、政界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华人网络。在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在促进对外经济交往、传播中华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内外合力,对于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华侨华人——中外交流的联络者
海外华侨华人在促进“引进来”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华侨华人从海外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开启了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打开国门搞建设的进程,对国内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侨资企业数量在全国外商投资企业中约占70%,投资额约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0%。新一代侨商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侨商的地域分布,也重塑了产业格局,使侨商的产业链、价值链由中低端向高端拓展,产业领域由过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餐饮、零售、农业等传统产业,向信息技术、制药、航空、电子商务、电信、医疗、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拓展。因此,积极吸引侨商投资,对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海外华侨华人在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长期以来,侨商在东道国深耕细作、经营基础稳固,凭借“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利用丰富的当地人脉资源和商业渠道,积极组织国内企业赴东道国投资,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由我国境外企业和海外华商共同形成的华人经济圈,不仅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核心资源,而且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充分利用当地华侨华人资源是国内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因为华侨华人对当地投资环境最为熟悉,人脉网络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资企业所需了解的东道国信息大都可以在海外华人圈中寻找专业人士获取,能够极大地减少企业在投资东道国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
要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扎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具备深厚的文化影响力和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文化沟通和民心相通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海外华侨华人虽远在异国他乡,但与祖(籍)国血脉相连。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中,应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到国内投资、创办企业,或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内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要从投资、创业、就业及生活定居、人员往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投资兴业环境,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侨商在国外通过网络、视频就能办理业务,减少往返国内现场办理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