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
每年的九月开学季,小班的孩子怀着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与怀疑,来到老师的身边。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孩子的每一根神经。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对新环境的好奇与向往,而更多的是离开父母的不适应。因此,老师在与他们接触时,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关怀与照顾,会让他们感到更有安全感。
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我喜欢看孩子们的眼睛,从他们的眼睛发现一切。通过眼神读懂他们的心理,是我从教二十几年以来养成的习惯。
案例:靖远小朋友,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个头比本班的孩子要高很多。一天早上,我在门口接待小朋友们入园。发现靖远拉着奶奶的手不放手,不愿意进校门。我立即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宝贝,你怎么啦?为什么不让奶奶走?”他不说话,只是这样拉着奶奶,用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看着我,眼里满是恐惧,手还有点颤抖。我轻轻地把他的手从奶奶那边接过来,贴着靖远的耳朵,轻声问道:“告诉园长妈妈,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害怕的事情,园长妈妈会帮助你。”听到这句话,他紧紧攥住我的手说:“我害怕楼梯的那只鹦鹉。”于是我带着他一起来到楼梯旁边,他指着楼梯口的展示柜,里面放着一只黑色身体长长的嘴巴的鹦鹉模型,急得又蹦又跳地说:“就是它就是它。”说完就躲在我的身后。看着他这么害怕,我抱起他搂着他说:“不要怕,我馬上把它赶走。”等我把这只鹦鹉拿下来,丢到垃圾桶里后,他才放心的从我怀里探出头来。从这次以后,我每天早上在门口接待孩子们入园,发现靖远都高高兴兴地跟奶奶说再见,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自信的光彩。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自我调节的平衡过程。年龄小的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较差,需要由懂得他们心理状态的外界因素的引导,才能使其达到真正平衡的目的。在学校,老师就是发挥这项功能的桥梁。
案例:大八班玉杰小朋友有轻度的自闭,他对画画、弹琴、跳舞、书法样样都喜欢,跟小朋友相处得很融洽,跟小班刚入园时完全判若两人。记得他小班入园第一天,妈妈把他送到我身边,我伸手去抱他,他在我手上又抓又挠,双脚又踢又蹬,整个人是歇斯底里的状态。逐渐跟我熟悉以后,整天只要我一个人,他来到教室就拉着我的手,把我拉到教室后面的衣帽间里玩,不跟任何同学交流。我发现他是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小精灵,经常自言自语,时笑时哭,只有在我的陪伴下才敢走出衣帽间吃饭入厕,只要别的老师来拉他的手,他吓得马上就躲到我的身后,浑身发抖。每当看到这一幕我都无比心酸,三岁的孩子本该是年幼无知,快快乐乐的,不该是这个样子,我下定决心给他的陪伴来一次长途旅行。我联系到玉杰的父母,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了解到因为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出生就跟着奶奶在老家生活。奶奶为了保护他不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从来不敢让他跟别的小朋友接触,总是找没人的地方让他一个人玩。孩子在家门口没有一个朋友,整天面对着言语不多的奶奶,完全没有这个年纪孩子该有的快乐,更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这样的孩子怎能期待他有一个幸福的未来?经过我两年的努力,逐渐弥补了玉杰心理的“漏洞”,现在每天看到他如此开心,希望他的幼儿园生活是他幸福一生的起点。
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是老师走进孩子世界的大门,只有打开这扇门,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真正取得孩子的信任。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不能错过每个孩子的童年。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只要用心行动,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