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面临全新挑战

2021-05-26 04:27王仲昀
新民周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涨价怪兽美团

王仲昀

2021年开始至今,“共享充电宝”的话题持续火热。

另一方面,从今年4月起,先是怪兽充电上市,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然后小电科技赴港IPO,再接着是街电与搜电完成合并——此前位于行业头部的“三电一兽”接连传出新动态。

外界纷纷将这些动态与共享充电宝的生存联系起来。有人认为这标志着行业已经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亦有观点表示,上市或者整合都是表象,并不能说明共享充电宝就此在互联网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

事实上,想要分析共享充电宝的现状与未来,不妨回到那个最接地气的话题——涨价。换言之,尝试回答共享充电宝为何越来越贵的过程中,也就能窥见行业发展的脉络与问题。

到了非涨不可的时候

“行业发展至今,涨价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结果。”2021年4月,怪兽充电工作人员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当月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令其成为国内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今年5月初,搜电发布公告称,街电与搜电已完成合并,两大共享充电宝品牌所属母公司正式定名“竹芒科技”,继续深耕共享充电宝市场。同时,合并后其用户规模已突破3.6亿,超过了怪兽充电。

而就在合并发生前几日,“三电一兽”中的另一电——小电科技,于4月30日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成为首家冲刺港股的共享充电宝服务商。

然而,在这一次轮流迈入资本市场前,国内几大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在经历过初期的迅速生长后,实际上沉寂已久。

当人们把目光投回2017年,会看到彼时共享充电宝在生长初期的惊人态势: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先后涌入,融资金额累计达12亿元,融资效率是2015年共享单车兴起时的5倍。

自从共享单车拉开国内共享经济的帷幕,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共享KTV等各种冠以共享概念创业的项目,便纷至沓来。人们一时间发现“万物皆可共享”的同时,舆论场上关于它们真需求与伪风口的争论从未停止。

不过资本在当时显然将共享充电宝视为了下一个风口。至于为何共享充电宝看起来比共享单车更有生命力,或许一句话便可解释:现代社会,人们可以没有自行车,但大多离不开手机。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年2个月的时间里,单就小电一家,融资3轮,融资金额近5亿元。街电也获得融资5轮。怪兽充电后来居上,并以最快的速度拿下3轮近6亿元融资,背后投资方阵容也颇为豪华,有高瓴、顺为、小米、清流等十几家投资机构。

这些融资来的钱,很多被共享充电宝用于拓展自己的“点位”,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个行业本质上是“地推行业”。各家不断拓展自己的“疆土”,但融资的热潮没过多久便停歇了。

从2017年11月到2019年4月,整整17个月,原本平均三个月就要融一轮资的怪兽充电没有再公开融资消息。2019年,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只有怪兽进行了一笔融资——高瓴创投对怪兽做了一轮2000万美元的内部轮领投。

其中的原因,还要回归到共享充电宝的属性。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企业竞争,依旧是典型的“互联网”竞争,先圈地跑马,再提高价格。这也意味着,起初谁能获得更多的融资,谁在这个赛道占得起跑阶段优势。再往后,彼此思考的就是如何跑得更远。

因此,正是如今共享充电宝从早期“燒钱圈地”,走到了追求“盈利”、寻求可持续发展阶段,所以靠涨价这种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回血”,变得比之前任何时段都要“正常”。

涨价不只是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更有数据支持。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统计,国内共享充电宝服务平均每笔订单的价格(不包括免费订单和人民币99元或以上的订单规模)自2017年的1.3元增加至2018年的2.3元、2019年4.1元、2020年5.3元,并预计于2025年达8.0元。

那么,为何涨价会发生在2021年上半年?业内人士指出,2020年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一度重创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令其感受到生存压力。彼时,各大商圈、社区、餐饮、酒店、旅游、影院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都受到严格管制,共享充电宝使用量随之锐减、营收更呈断崖式下跌。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企业竞争,依旧是典型的“互联网”竞争,先圈地跑马,再提高价格。

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去年在一封员工信中表示:“公司收入已经骤降到冰点,加上5000多名员工的工资,以及供应链和各地办公租金费用等多项支出,公司正面临考验。”

这种外部的不可预料因素,加速了共享充电宝行业洗牌,令其在这一时间点开始了涨价、上市、合并的过程。

营利模式单一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涨价可能不是长久之计,单一的营利模式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共享充电宝在一二线城市以直营为主,而在三四线城市以及下沉市场,则主要靠代理模式。共享充电宝行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共享充电宝的租金收入,再刨除入场费和佣金以及折旧、人工费等支出,剩下的才是利润。

以怪兽充电为例,其招股书显示,2020年产品租赁收入为27.11亿元,占据总营收的96.5%,而充电宝销售业务营收0.78亿元,其它营收0.20亿元,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小电科技的招股书也显示,其三大业务分别为共享充电宝业务、充电宝销售和广告服务。但是在过去3年,小电97%以上的收益均来自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业务。

既然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充电宝租赁,那么红利期过后的营收压力也就落到了广大消费者身上。此外,共享充电宝企业在营收的问题上,也一直陷入与商家分成的博弈。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的成本构成是:支付手续成本占0.5%,仓储物流成本占2%,BD成本占10.5%,设备成本占15.4%,商户入驻成本占46.8%。能够看到,商家的入驻费用在所有成本中占很大比重。

通常来说,共享充电宝企业需要依靠自家的地推和商家谈合作,获得入驻机会。有行业头部企业人士此前称,他们和商户的分成最初为4:6(品牌方得到利润的四成,商户得到六成);但随着彼此竞争的激烈,他们已经将部分商户的分成变成了3:7。

一位上海知名商圈的餐厅老板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他和小电科技目前达成的合作就是3:7的分成,其店铺目前只有小电的租赁机器。而如果想要保证自家充电宝“独家”入驻,品牌还需要给商家一笔“入场费”。

另外,针对不同的场地,共享充电宝企业也会进行大致A、B、C等级的划分,其中机场、KTV等客流量较高的地方,属于A级场所,所以商家定价高,而消费者的租赁费也随之上涨。

家乐福超市里的怪兽共享充电宝。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对此回应称,公司定价策略对标农夫山泉。“农夫山泉带给大家用水自由,它在一些场景卖一两块钱,在一些比较高端场景里面卖更贵,可能5-10块钱。”

有观点提出,共享充电宝本质就是一个低天花板、低壁垒的“小赛道生意”。因此,营利模式单一似乎不可避免。从企业角度来看,也无法逃避这一核心问题。事实上,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已经纷纷开启了“第二增长线”的尝试。

今年初,怪兽充电内部孵化出新锐白酒品牌——“开欢”,目前已在线上线下同步发售。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春生认为,从客户画像来看,将共享充电宝的消费者与白酒消费者联系,有一定的逻辑,即使用共享充电宝和喝小白酒的用户都以白领居多。但这种跨界尝试,未来能否改变行业营利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有待观察。

此外,4月22日,饿了么充电宝服务在全国上线,首批接入怪兽充电的全量点位和设备,消费者用饿了么App扫码即可借还充电宝。对于怪兽充电而言,饿了么拥有全国第二多的线下商家资源,通过这种合作,能够有效进驻那些和饿了么联系紧密的线下门店。

外界将怪兽充电的这一操作对标此前美团在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尝试。2020年,美团成立共享充电宝事业部,此后开始了自己的市场拓展。由于自身拥有数量庞大的商家群体,美团在推广过程中还允诺商家,只要和自己的充电宝签约,每当有消费者在店内使用美团充电宝,商家的美团排名就会相应上升。

而搜电与街电合并后成立“竹芒科技”,将定位指向更加宽泛的“创新型消费场景”。除共享充电宝业务之外,竹芒科技已推出口罩机、体温监测仪等智能终端,试图在智能硬件领域有所斩获。

有待检验的未来

从开辟其他营收模式以及上市等动态来看,不论未来发展如何,共享充电宝正在努力缓解生存压力。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共享充电宝面临的市场压力使得上市成为大势所趋。不过从上市之后的表现来看,行业还远没到一劳永逸的阶段。

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4月1日,怪兽充电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开盘价为10美元。截至5月7日美股收盘,怪兽充电报收于7.6美元,跌幅为0.78%,总市值约18.96亿美元,较上市首日蒸发超10%。

选择在港交所上市的小电科技,目前仍在虧损当中。根据小电科技招股书显示,其过去3年净利润分别为-0.45亿元、1.94亿元和-1.07亿元。小电成本及开支中,占比最大的一项是分销及营销开支。2020年,分销及营销开支为14.72亿元,同比增长39.8%,远高于同期营收同比增速的16.8%。

除了高额的营销成本,作为互联网经济的新兴产物,共享充电宝也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已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充电宝的技术不断升级,现在人们自己买一个便携的充电宝,价格比前几年便宜不少。”

刘春生也表示,“共享充电宝的应用场景本来就比较小,其科技含量也不高。从需求端来看,一是用户可以用自购的充电宝代替,二是随着手机电池续航能力的增强和超快充等技术的应用普及,手机电池在越来越轻薄的同时,蓄电量是在增加的。”

从早期的疯狂融资,到如今涨价、上市,热闹的话题终究是表象。共享充电宝的竞争,已经告别了早前拓展场景和增加市场覆盖而进行地推或融资。能否谋求加大研发投入,让共享充电宝能够更快、更便宜而且有更多玩法,这些问题才真正地决定了行业在未来的走向。

猜你喜欢
涨价怪兽美团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尿素涨价坐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有一个怪兽
美团点评和拼多多体现了对数字中国的兴奋之情
共享单车涨价只能是权宜之计
失眠这个小怪兽
唉,又涨价了
美团、大众点评抱团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