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凯宇
本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遗产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核心区范围包括正果镇兰溪村,荔城街的莲塘村、桥头村、群爱村、挂绿园、荔枝文化公园,仙村镇的基岗村、竹园村,石滩镇的塘口村、石湖村等合计10处村落和景点。
栽培历史悠久,素有盛名
广东增城荔枝栽培历史悠久。晋代顾微《广州记》明确记载:“(增城)县北又有搜山,有荔树,高八丈,相去五丈而连理”。可见早在1600多年以前增城就有了古荔树。
北宋张宗闵《增城荔枝谱》明确记载:“增城多植荔枝……搜境内所出,得百余种。”足见千年以前增城荔枝的栽培盛况。谪居惠州的大文豪苏轼曾一次食百余枚增城晚熟荔枝,不禁惊叹其香如福建陈家紫,“二广未有此,异哉!异哉!”此外,他还数次将增城荔枝作为礼物馈赠友人。
南宋咸淳年间增城籍进士李肖龙所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其中有“荔子漫山红”一句。宋末元初陈大震编著的《南海志》称:“(荔枝)今佳品多出增城。”这再次说明增城荔枝的品质已具相当高的水准,在广东难有出其右者。曾任明朝吏、礼、兵部尚书的著名文人湛若水,从福建著名的荔枝之乡——枫亭怀荔枝核而归,培育了广东荔枝名种“尚书怀”。
明末清初著名广东文人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有载,论广东之荔枝,“则以增城为贵族”。明末清初的澹归大师亦有“增城荔枝妙绝天下”的评价。
相传八仙中的何仙姑是增城小楼仙佳村人。何仙姑15岁时得仙人点化,食凤凰山云母片学会飞身法术。16岁因父母将她许婚别人,何仙姑不同意,在婚礼前夕乘人不觉,飞身罗浮山得道成仙。后因不忘家乡令人陶醉的荔枝佳果,常常回乡漫步荔枝园中。一天,何仙姑留恋西园荔枝美景,坐在树枝上编织腰带,离开时把一条绿色丝线遗留树上,绿丝飘绕在荔枝果上,于是荔枝果上都有一道绿线,人们给它取名“挂绿”,可见“挂绿”之神奇和名贵,带有不凡的“仙气”。
种质资源丰富,佳种繁多
增城是荔枝种质资源的一座宝库,自古就以品种众多而闻名。北宋时期,增城荔枝就有100多个品种。民国时期,增城荔枝“岭南种几全有”。当前,增城荔枝品种亦多达70个,基本涵盖广州所有的荔枝品种,在全国县(市)区荔枝产区中品种最多。50个品种为原产增城或在增城种植已久,挂绿、水晶球、桂味、糯米糍、仙进奉等不少知名品种产于增城。此外,凤凰球、踏死牛、胭脂红、桂花香、南蛇皮、素馨香等原产品种,在其他荔枝产区均为少见,许多品种尚有数量不少的古树或母树存留。
增城荔枝之繁盛已經延续千余年,若干传统及新育佳种的推广,进一步巩固了荔枝产业作为增城农业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
《增城县志》有载:“全县290多个行政村中,有286个村栽种荔枝”。自获得“增城挂绿”“增城荔枝(桂味、糯米糍、仙进奉、水晶球)”2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及4项荔枝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后,增城荔枝的经济收益不断提升。
近年,增城荔枝生产发展态势良好,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7.3万亩左右,占广州市荔枝栽培面积35.3%,建成连片100亩以上的荔枝基地265个。荔枝种植户分布在全区各镇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面积较大的有正果、派潭、增江、荔城、中新、朱村等镇街。
增城荔枝挂绿果实中等大,单颗果实重20克,近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果顶浑圆,果肩微耸,一边突起稍高,谓之龙头,一边突起稍低,谓之凤尾。果实成熟时,果肉白蜡色,肉质致密结实,特别爽脆,清甜带特殊香味,食之回味无穷。1948年,西园挂绿首次拍卖。2002年,一颗西园挂绿果被拍出了55.5万元。
中国荔枝邮票原地,文化丰厚
今天的增城,1.5万余株百年荔枝古树遍布全域,其中以二代挂绿、桂味、糯米糍、怀枝、黑叶为主,也不乏北园绿、苎麻子、凤凰球等稀有品种。在正果镇的兰溪、麦村,荔城街的桥头、廖村、莲塘、三联、蒋村,仙村镇的基岗、沙头、碧潭,石滩镇的塘口、石湖、金兰寺,朱村街的山田、横塱,中新镇的坑背、五联、田美等村,大量古树集中分布。此外,在增城农村地区的房前屋后、风水林、塘基,以及增江、东江、西福河的河堤内外均零散或集中分布有大量古荔树。
浓郁厚重的荔枝文化,在增城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带有“荔”字的地名多达126个,以红荔、丹荔、挂绿等字眼而命名的企业、商品、商标更是数不胜数。六月荔子红,举办荔枝会(节),广邀亲朋品荔饮酒的传统延续至今。增城的荔枝干、荔枝酒千百年来畅销国内外。荔枝美食承袭传统、不断创新。
有着敬祖传统的增城人重视保护先辈留下的荔枝古树,采摘前会举行“拜树”仪式。《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省非遗项目)《尚书怀的故事》等若干荔枝故事流传已久。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非遗项目。《增城荔枝谱》《挂绿沧桑录》《一棵树的历史与文化——增城挂绿荔枝》《增城荔枝》等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16年,增城成为了中国荔枝邮票原地。当前,正果、仙村两地荔枝特色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
技术体系完备,颇具地方特色
长久以来,增城荔枝的栽培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一套完备且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自古至今普遍采用驳枝法和嫁接法。驳枝法育苗选用丰产性好的枝条。嫁接法育苗,砧木多选用怀枝、山枝,需充分考虑温度、光照、土质、水分等因素。北部山区易发生霜冻,多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建园。山坡地,多开垦成梯级,有效保护了荔枝园的水土和肥力。幼龄荔枝园,多间套作豆类、红薯、蔬菜等农作物,这些作物收获后将枝叶犁翻入土,能够为土壤增加肥力。成年荔枝园则多发展林下养殖,多选择早晨未见太阳时采摘。对于高大的优质品种荔枝老树,为了方便采摘果实且不破坏树木,果农会围绕树搭建高大的“棚架”。采果后将荔枝的荫枝、枯枝、过密枝剪除或剪疏,使养分集中,以保障翌年顺利开花结果。果农多采用“生草法”、释放平腹小蜂、“烟骨水”杀虫、果穗套袋、放置杀虫板(灯)等绿色防控手段。金龟子有趋光性,果农多夜间在树下燃火堆,并摇树枝加以诱杀。冬冷春寒时节,果农会在果园四周,分放火堆熏烟以预防冻害。对于日烧病,果农多在繁殖初时,多留树冠枝叶,以便遮阴。
增城大规模的荔枝种植,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多样化的荔枝园间套种与林下养殖,在丰富农产品种类、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保障了该系统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增城人普遍在河堤上及两侧广种荔枝。这些树木既美化、绿化了环境,又起到了保持水土、加固河堤、防洪防涝的作用。增城人普遍在房前屋后或院内种植荔枝或与其他类树木混合栽植,在树下散养家禽,形成荔枝树和其他树种、家禽和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