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人类学视阈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以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为例

2021-05-26 07:26鹏,赵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柱县龙河石柱

宋 鹏,赵 刚

(1.延边大学a.民族研究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2.西南大学 材料与能源学院,重庆400715)

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China-N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概念[1]。GIAHS项目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2]。农业文化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一种全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方式,同时具有动态适应管理的特征,需根据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3]。

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人—地—水”相互作用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以水为纽带,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自然体和人类群体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生活世界的本体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文化的发生角度看来,流域就是一条条文化赖以起源、演化、传播、交融与发展的时空通道;从社会内涵角度而言,流域是一个问题域,集结了诸如资源、人口、生态、民族、族群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龙河流域,盛产名贵中药材黄连,素有中国“黄连之乡”的美誉。1989 年首届中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上,石柱黄连被确认为道地黄连。2017 年2 月,“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申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6 月正式获批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流域人类学视阈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崭新视角,具有区域化、人文化、共生化的研究特点。通过对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研究审视,为增强区域农业文化自信,促进黄连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龙河流域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1 研究方法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地理范围包含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各项要素,并以行政单位为边界,即龙河流域县域全境(图1),幅员总面积约3012.51km2,人口54.79 万人。研究团队于2017 年10月至2019 年9 月数次深入龙河流域石柱县的冷水、枫木、黄水、悦崃等乡镇进行实地考察,运用田野调查法重点调查了黄水镇的大风堡村和青杠坪村、枫木乡的枫木村,主要收集“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历史、文化、地理要素等背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重点查阅《石柱县志》《补辑石石主厅新志》《石石主厅志》《石石主厅乡土志》和农业、林业统计资料等,了解黄连栽培历史和产业状况。运用访谈法,采用“5W”提问开展参与式调查,访谈对象包括县农业局与林业局、乡镇有关部门、农业企业领导与雇员,村组干部、连农和普通村民。

图1 龙河流域地理位置

2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起源与演变

黄连是我国传统中药黄连的原植物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石柱县具有悠久的黄连种植与商贸历史,据可考文献记载,其黄连种植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200 多年的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元丰九域志》中载:“施州上贡黄连十斤,木药子百粒”;北宋时期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忠州领五县:丰都、临江、垫江、桂溪、南宾,土产苦药子、黄连……时州领五县,唯南宾县(今石柱县)产黄连”。元末明初之始(公元1360 年),石柱县开始了黄连的人工栽培,黄水坝、双河(今枫木乡)一带农户以种黄连养家糊口。明中期,黄连的栽种技术已经日臻完善;明后期,石柱黄水坝场成为黄连集散地,重庆、武汉、江西等地药商纷至沓来;清光绪年间年黄连产量达1000 担;民国初期,石柱黄连年产量已达4000 担。1934 年中国银行编纂的《四川省之药材》中有“味连,只有家种,专产石柱”的表述,1959年《四川医学院学报》中《黄连史》提到“峨眉、洪雅野生品种驰名天下,石柱栽培品种品质优良,产量甲全国”[4]。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黄水曹家大梁和东木坪乡大风堡的深山密林里发现多处房屋遗址、连棚迹地和连坑废墟,根据老农祖辈传说和科技人员对连棚迹地复生树木年轮判断,石柱县在三四百年前就已经开始采用“搭棚遮阴,挖坑炕连”的黄连生产和加工技术。

2.1 新中国成立前的石柱黄连

石柱黄连自古以来就被药商争相抢购。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 年),江西平城县药商熊来成迁居西沱界,开办“熊恒泰药号”,所购黄连大部分顺长江销往外地,少量加工炮制成酒炒黄连、生姜汁炒黄连、吴芋炒黄连就地销售。据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海关统计,川东黄连出口量占主要川产药材出口量第16 位,约15 万市斤,其中大部分为石柱县所产,少部分为巫溪、城口等县所产。民国时期,外地来石柱经营黄连者已不计其数,尤以汉口、江西、广州、成都等地居多,贸易往来络绎不绝,有祥和、成孚、天成兴、兴发祥、肖恒泰等10 余家老字号,年购销量占产量十之八九,近销湖南、广东、浙江等地,远经柳州、广州、吴淞口转往香港、南洋、印度、日本。民国二十至二十二年(公元1931—1933 年)出口平均量居川产出口药材第三位。

新中国成立以前,收购黄连者有滚子、坐庄、行客之分。滚子又称秤杆子,即本地小连贩,资金不多,或走村串户,零星收购到一定数量就转卖给坐庄、行客,又或为坐庄、行客牵线搭桥拉生意,成交之后按预约收取“跑路钱”。坐庄多为本籍大地主和外地资本家,生产购销兼营,也有外地大药房(如重庆大桐君阁)设庄收购,资本雄厚,所购黄连自行运销或卖给行客。外地庄客以重庆、万县及汉口居多,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 年)在黄水坝的庄客中重庆有5 家,万县有4 家,汉口有2 家。行客有本钱之分,以外埠药号,行帮为后盾者本钱达,专接坐庄之批货,个体药贩本钱小,购销贩运,来去无常,行客多来自重庆、万县、汉口,也有来自湖南、广东、浙江、江西、上海、天津、山东、河南等省市者。坐庄、行客常雇滚子收购黄连,用大秤、小秤大坨及压价等手段坑害连农,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 年)连秤每斤十九两二,比官秤每斤大三两二钱。滚子坐庄,行客与连农的交易有预货(先钱后货)、赊购(先货后银)、现钱现货、以货(布、棉、油、帛)易连等方式,彼此信托而定,如遇市场价暴涨暴跌也有纠纷发生。

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石柱黄连

1953年7 月,中国工农贸易公司万县分公司在西沱设收购组,每逢当地场期“赶场”,收购组则派人员前往收购黄连。据西沱办事处1953 年8 月统计,西沱、黄水、石家、双河、万胜等乡收购的黄连,国营企业占比86.5%,合作企业占比1.9%,私商企业占比11.54%。到1953 年末,国营企业收购的黄连占全县黄连总量产的72%左右,下降明显。1954 年5月,石柱黄连被列为国药和一级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明令由国营药材公司、供销社、外贸公司经营,其他任何个人和社会团体均不得进行收购。

统销方面,分为国内销售和外贸出口。国内销售由国营的药材公司经营,每年由国际药材总公司委托四川省公司按计划调供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石柱县公司按调拨计划发货,上水经涪陵转往专区内各县,调拨和转运业务由万县、涪陵两地公司和重庆药材采购供应(转运)站具体办理,经重庆站分销省内各地,经成都出川,销往北方各省;下水则由万县转运出川销往南方各省。外贸出口由省地外贸公司按国家出口计划统一调出,多经万县转运上海、广州等口岸出口香港,再转销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西德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也有部分经重庆、北京、天津出口。从1958 年起,外贸出口绝大部分由黄连总公司供应,每年出口量40—100 担。从1980 年起,概由黄连总公司按外贸(精算)等级标准供应加工,1980 年为420 担,1981 年为180 担,1982年为200 担,1983 年为353 担(其中黄连总公司自销53 担)。期间为了规范黄连收购,政策自1954 年起也有了许多变化,如1954 年10 月,石柱县政府规定售连连农必须由乡政府出具证明,收购部门凭收购证收购[5]。1962 年国家对黄连实行奖售政策,每交售一担黄连,奖售粮食160 市斤、棉布16 市尺;1964年调整为粮食160 市斤、棉布40 市尺,化肥60 市斤;1973 年调整为粮食360 市斤、化肥60 市斤。1979年国家改黄连统购为派购,严禁私购和贩运,违者予以没收并罚款,对完成派购的自产黄连允许外运自销。1985 年国家彻底放宽黄连的购销政策,将黄连调整为三类农副产品,取消统购派购,实行产销见面的自由交易。这一政策实行后,外埠客商纷纷前来争相经营,所购黄连大多运往上海、广东、深圳、福建等沿海省市出口,剩余部分则运销湖北、湖南、重庆、成都、广西、江苏、河北、江西、浙江、北京、天津等省区,也有用以出口。

黄水镇黄连市场大门对联“生长两千多天沐雨雪风霜经历春夏秋冬,世居六百余年属正品系地道普救东西南北”是石柱黄连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也是对石柱黄连价值的有力诠释。石柱黄连因产量大、品质优良、市场占比高,素有“黄连之乡”美誉。

3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龙河流域特征

龙河发源于鄂渝交界处的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南麓,全长约160km,天然落差1262m,其中在石柱县境内有103km,在“鬼城”丰都县城对岸的王家渡注入长江。河水穿越石柱、丰都两县20 多个乡镇,在石柱县境内称为“南宾河”。

3.1 流域生态特征

石柱县地处龙河流域,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此地日照少、气候垂直差异大,年平均温度16℃,极端高温40℃、极端低温-5℃。黄连喜阴、喜寒,石柱黄连适宜栽培地区的海拔一般在900—1800m之间,如果海拔过高或过低都将会影响黄连的生长。黄连种植加工核心区属龙河流域高山高寒地区,海拔多在1500m左右,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日照时间短,无霜期短。常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高(7 月)平均气温20℃,最低(1 月)平均气温只有0.5℃,全年月平均气温超过7℃的有7 个月,超过15℃的只有4个月,年积温3419℃,石柱黄连生长期日平均气温为5℃—22℃,营养生长期(4—6 月和9—10 月)的日平均气温为11℃—16℃。常年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间,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35%左右,主产区黄水镇年降雨量1373mm,最高的7 月份降水量为209mm,最低的1 月份降水量仅22mm,月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有7 个月。在这样的高寒地区,气候寒冷、温差较大,符合黄连的生长习性,保证了当地黄连的产量,也决定了在这里只能种植黄连,如果种植其他的作物,产量不高、收成不好、效益不高。

3.2 流域景观特征

在景观生态系统上,“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有着强烈的龙河流域特征,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构成:自然景观包括生物景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水文景观;人文景观包括历史遗迹、民俗风情、史事传说等。此地,方斗山、七曜山山脉海拔逐渐降低,两山之间区域海拔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方斗山以西向长江方向海拔逐渐降低,全县70%的面积位于海拔900—1800m之间,尤其是黄水旅游度假区平均海拔1500m,拥有优良的度假气候、丰富的山地植被景观和大量的养生度假空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7%,森林覆盖率达55.5%,草地覆盖率达8.9%,全域水系均达到饮用水源地标准,森林片区达到国家一级水源标准。同时,石柱县还拥有以“两园一场一街一人”为核心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两园”即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一场”即千野草场,“一街”即西沱古镇云梯街,“一人”即秦良玉。围绕“两园一场一街一人”的核心景观,集中体现出绿色生态、民族风情、传奇历史三大特色。除此之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还有鲜明的龙河民俗文化,“歌”、“舞”声名远播,基于口罗儿调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唱响全国,土家“摆手舞”闻名遐迩。与此同时,西沱古镇从汉代至明清皆为川盐销楚重镇,也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长江文化、巴盐古道文化、土家饮食文化等在此汇聚。

3.3 龙河流域土壤特征

石柱县位于渝东褶皱地带,全县土壤母岩出露比较齐全,共有5 个土类、22 个土属、95 个土种。石柱黄连产区地质构造数侏罗纪沙溪庙组,成土母质主要为长石石英粗沙岩和紫色页岩,土质为轻壤土、壤土。基础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PH 值4.5—7.6,土壤含钾氮而稍缺磷,含氮一般在130—180mg/kg,速效磷在4—20mg/kg 之内,速效钾在160—350mg/kg,土壤含钙一般为8—20mg/kg,土壤全磷含量极低,有效磷、钾含量偏低,以铁、锰含量变异大,土壤疏松多孔,上松下实,通气透气性好,土壤湿度大,含水量达到40%—45%。土壤表面灰黑有团粒结构,底土黄色无团粒结构,有机质和全氮、钾含量高,有效氮基本不缺乏,有效微量元素中等,具有潜在肥力。其中,紫色土和黄棕壤有机质含量11.5%、全氮0.464%、碱解氮415mg/kg、速效磷11.3mg/kg、速效钾350mg/kg,耕层腐殖质较厚、肥力适中,种植的黄连产量高、质量好。经农业部重庆农业环境监测中心检测,石柱黄连产区土壤质量符合GB15618 -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

3.4 龙河流域黄连的种植与加工特征

由于黄连种类较多,石柱县种植的黄连品种是通过选拔之后再进行推广的。调查发现,石柱县黄连的种质资源丰富,主要分为革大叶、革花叶、革细叶、纸大叶、纸花叶、纸细叶等栽培类型,通过集团选育法发现革大叶和纸花叶产量与其他类型具有显著差异,有效成分含量超过药典标准,适宜在生产中推广。

石柱县一般家庭种植黄连的历史都在30 年以上,并坚持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有价值的经验和技术都流传了下来(具体种植工序见表1,加工工序见表2),为下一代人种植黄连提供了基础[6]。部分地处相对平坦种植地的种植户会采用机器挖地,但占比较少。虽然机器能减少劳动量,也避免产生大量的人工费,但这样种植出的黄连产量没有人工种植出的黄连产量高。机器挖地浅,搅土细,不利于黄连根部的生长,此类因素恰恰保证了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方式得以保存和发扬。

表1 龙河流域黄连种植工序简表

表2 龙河流域黄连加工工序简表

4 黄连与“苦文化”

“苦产业”酝育了“苦文化”。黄连因种植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而孕育了“苦”的理念,又因“苦”的理念而衍生出“苦文化”。勤劳的石柱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条件下养成了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坚强意志,“谦卑、质朴、坚韧、不屈”是石柱人的优良品质。“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励志文化,也是东方文化核心价值的要素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非常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说做人要吃苦。“同甘共苦,始知人情冷暖;艰苦奋斗,才能苦尽甘来”,追求“苦”的价值是中国文化特质的重要标志。

“苦”为五味之一,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揆度》中说:“其在味者,辛、酸、成、甘、苦也”;《诗·唐风·采苓》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就是描写采“生山田及泽中,得霜恬脆而美”的苦菜情景。在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味觉的“苦”早就被赋予了丰富厚重的文化色彩。“苦”在汉语修辞中可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有“勤劳、磨砺、竭力、恳切、穷困、难受”等近20 余种独特含义。据粗略统计,近代以前我国涉及苦或苦意的诗词就有3000 余首。古今的诗词歌赋、文学及学术典籍、民间乡土文学中,有众多关于“苦”的文化阐释,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教育观、哲学观中都蕴含了内涵丰富的“苦文化”印记,这对我国的国家价值、民族精神、国民品格有着长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积淀而成的善良、勤劳、敦厚、淳朴、勇敢等优秀品质中,“苦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探究“苦文化”的历史内涵,开发“苦文化”的现代功能,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品格、振奋民族精神、锤炼民族意志具有重大意义。分析梳理“苦文化”领域研究成果,就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而言,有3 层含义值得人们重视:一是“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社会的本体意义;二是建立在辨证哲理和心性学基础上的“苦乐观”;三是实现从“苦”到甜,到乐,到成功,到幸福的方法体系。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一个艰苦奋斗、负重前行的发展中国家,吃“苦”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价值导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5 发展思考

5.1 保护环境优势

在龙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的繁育与发展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黄连作为一种对环境条件要求极高的中药作物,栽种环境是左右其生长质量的首要因素。可以说,自然环境是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的“根”之所在。作为一项“传统性”极强的农业文化遗产,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极度依赖龙河流域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龙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对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合理规划地方产业布局,尤其是对龙河流域黄连核心产区周边的产业配置应予以高度关注。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环保意识宣教应紧扣“人—地—水”这条主线,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体,巩固地方环境优势,为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筑牢“自然屏障”。

5.2 夯实人文基础

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是龙河流域因地制宜创造的农耕文化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作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具有凸显龙河人文精神,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价值,当前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作为一种“活遗产”凸显其丰富的文化功能,发挥其典型的文化代表性、示范性对龙河流域的“五位一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与打造,让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走向世界的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对石柱黄连进行“标志化”建设,有助于推动石柱黄连文化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精品。

5.3 理清发展路径

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的发展目前已然具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作为中国重要农业产业,围绕其核心功能构建发展路径体系是保证其长期向好发展的必然路向选择。①重视优化黄连种质资源。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已通过建设“中国黄连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基地”、“中国黄连良种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与“中国黄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长期保存龙河流域黄连属物种基因,不断优化黄连作物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尚需进一步深化与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县—校”合作成果,强化产、学、研联动,不断加强对石柱黄连的育种科研攻关,从而巩固石柱黄连的品种优势。②大力建设“黄连生态旅游示范区”。依托石柱高海拔、多植被、原生态的特点围绕龙河流域优势深化“农旅融合”,以“龙河旅游观光带”与“黄连特色健康旅游走廊”打造为龙头大力开展“黄连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树立龙河流域旅游精品工程,进一步凸显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的旅游与观赏价值。③不断拓宽石柱黄连的市场化优势。依托“中国黄连交易与物流中心”不断巩固石柱作为中国黄连交易“核心地”的市场话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科学技术开展黄连副产品的创新与研发,通过建设黄连产业集聚区强化石柱黄连的深加工水平,使石柱黄连产品“由粗到精”,塑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上路径,在现代的农业文化遗产规范化框架下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不仅能够实现高示范性的可持续发展,还可有效促进龙河流域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石柱县龙河石柱
绘画龙河晨曲
石柱县农技协联合会组织验收VR数字展馆
浔龙河好事多
石柱迷宫
蘑菇石柱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土家族婚姻的变迁——以石柱县桥头乡长沙村为例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
重庆·石柱县黄水听风
欢迎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