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菲菲, 郭新茹, 何亚兰
(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2.南京师范大学 文化产业与创意传播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46;3.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见证。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包含中原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呈现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文化价值极高。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博物馆”式保护以及文字、音像、视频的记录式保护,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中的保护和传承。如何让大运河非遗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良性循环并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完整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
但是,学术界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研究尚不充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宏观上探讨大运河遗产的构成与评价体系[1],分析大运河非遗的价值[2],聚焦运河传播、运河城镇、运河村落、运河历史街区[3]等。而对于大运河非遗遗存梳理及活态传承的日常生活基础,尤其是对大运河非遗传承过程中会受到哪些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还缺乏研究。这正是本文所要着重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大运河江苏段北起苏鲁交界的大沙河口,南至苏浙交界的油车墩,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地级市,全程长612公里,既是全国著名的黄金水道,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廊道。其中,扬州是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遗产数量全省第一;苏州是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有瘦西湖、里运河、古邗沟故道、镇国寺塔等著名景点,以及洪泽湖大堤、清口枢纽等文化遗产。
以文化部公布的2001年、2006年、2008年、2014年四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数据来源(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project.html,访问日期:2021年2月20日。,选取江苏沿运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类别和地区梳理。截至2014年,江苏沿运城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情况是:苏州21项、扬州18项、常州14项、镇江10项、无锡9项、徐州9项、淮安6项、宿迁1项,见表1。
表1 江苏沿运城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一览表
以江苏省文化厅公布的2007年、2009年、2011年、2015年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数据来源,选取江苏沿运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类别和地区梳理。截至2015年,江苏沿运城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是:苏州59项、扬州47项、常州38项、无锡35项、徐州35项、淮安25项、镇江20项、宿迁9项,见表2。(2)为保证统计规则的前后一致性,已对“一名录多地”相关数据做区域化处理。
表2 江苏沿运城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一览表
课题组通过对2007—2015年江苏8个沿运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总量与趋势分析发现,相较于其他城市,苏州市和扬州市无论在遗存总量还是在挖掘、抢救的增长趋势上,都有领跑优势。江苏沿运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呈现出“南密北疏”的特征,见图1。
图1 江苏沿运城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特征
本课题参照张鹏[4]、崔家宝等[5]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的影响因素,包括名录适应性创新、传承人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七大因素;结合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的整体性和结构化理论,采用德尔菲法和李克特五级量表对非遗研究者、非遗传承人及相关领域的22位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和调查;又结合研究对象的生长环境,确定技艺表现形式、传承组织形式、核心技术、器材道具、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等39个变量假设。
通过SPSS26.0版对39个变量做可靠性统计,通过克隆巴赫Alpha数据得出0.879的筛选标准,大于0.879的变量予以删除,即删除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媒体宣传”“贴近当下生活观念与审美观念”“技艺表现形式”“器材道具”“传承人的传承体系”“民俗节庆活动”“社区居民参与”“居民居住形式变化”“非遗项目的销售渠道”等9项变量,保留了29项变量。
通过专家问卷的李克特五级量表的选择,计算各个变量所得分值的算术平均值(Fg)和变异系数(Vg),并删减、完善变量。假设Xig表示第g个专家对第i个变量的打分,专家数量为n,运用公式:
(1)
(2)
式(1)和式(2)中,Mg值越大,表明专家对该测量项目意见比较集中,合理性相对较高;Vg值越小,表明专家对该测量项目意见趋同,利于协调[12]。参考上述公式,计算出专家的意见集中度和意见协调度。依据筛选标准,选取3.5作为算术平均值的筛选标准,删除算术平均值低于3.5Mg的变量;选取0.25作为变异系数的筛选标准,删除变异系数高于0.25Vg的变量[12]。通过筛选发现,“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程度”“代表性传承人年龄”“代表性传承人经济基础”的Mg值均高于0.35。这表明专家们对这三个测量项目的看法不同,分歧较大。这不利于对专家意见进行集中,故予以删除。对“监督机制”Vg高于0.25的变量,由于专家们的意见不统一,协调难度太大,也予以删除。这样,变量项便缩减为25项。课题组针对这25项变量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同时,根据专家的优化建议,将“得以生存的特殊条件丧失”改为“得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体变量名称如表3所示。
表3 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的变量表(25项)
结合实际情况,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传承的主体为生活在运河沿线城镇的居民。调查时间是2020年4—5月,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10份,均为有效问卷。根据Gorsuch(2013)对问卷数量与变量的数目比例为5:1以上的要求,本问卷共设25项变量,数量与变量的数目比例为8.4:1,有利于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4。
表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由表4可以看出,大运河江苏段非遗的城市样本量分布均匀,且调查样本量在10位以上;受访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80%。
通过信效度检验,发现KMO值为0.920,高于0.60;巴特利特的Sig值为0.00,小于0.05,表示变量之间有相关,适合作因子分析。运用最优斜交法将25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相关矩阵、旋转后的方差解释和因子负矩阵,得到3个公因子。基于因子的预设维度和因子可解释性,提取6个因子进行分析。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在第一次旋转后,将25个变量归为六大因素,大部分的因子载荷值在0.5以上,说明原始变量与公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由于模型矩阵把“社会团体参与”的变量归属于经济因素,“社会团体参与”与经济因素矛盾,含义不明,指向不清,容易误解,故予以删除。第二次旋转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在成分4和成分5的载荷值相近,在临界状态摇摆,不利于分配归属,故也予以删除。对剩余的23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并命名,第一个公因子涉及各种团体形式,故命名为“社会因素”;第二个公因子涉及传承人,故命名为“传承人因素”;第三个公因子涉及政策、国家等,故命名为“政治因素”;第四个公因子体现环境变化,故命名为“环境因素”;第五个公因子被命名为“文化因素”。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算术被用来观察哪些变量包含哪些因子。成分1中的“生活方式的认同”“高校研究团队参与”“非遗进校园”“社区自筹活动资金”“企业赞助”“人口流动”旋转后的成分较高,分为一组,命名为“社会因素”;成分2中“保护政策及规划”“管理人力配备”“传承人津贴”“传承场所”“活动经费”旋转后的成分较高,分为一组,命名“政治因素”;成分3中的“传承组织形式”“核心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社会影响力”“代表性传承人技能水平”“传承人的数量”旋转后成分较高,分为一组,命名为“传承人因素”;成分4中“民众娱乐方式转变”“得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或生产方式的变化”旋转后成分较高,分为一组,命名为“环境因素”;成分5中“市场策略”“品牌塑造”旋转后成分较高,分为一组,命名为“经济因素”;成分6中“对本土文化认同”“宗教与习俗传统保护”旋转后成分较高,分为一组,命名为“文化因素”,最终确定的因子模型如表5所示。
传承人是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的引领者,其自身手艺、核心技术、传承组织形式、团体数量等影响着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承有家族传承、群体传承、社会传承等不同组织形式。各项非遗代表性人物的非遗技术,均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影响有大有小。某项非遗的传承人数量越多,代表该项非遗被更好保护传承的可能性越大,其文化价值可能被更好发扬。
表5 因子模型
自然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创新,互联网的进入以及娱乐方式、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极大影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其中,互联网技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更多非遗种类及其内涵。人们更多运用媒体和新媒体认识非遗及非遗文化,占比超过50%。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零距离购买非遗产品,使得非遗与群众生活的距离正在缩小。
江苏运河沿线非遗产品有经济性和展示性。运河博览会、展览体验活动以及相关市场策略选择和品牌塑造,可以将非遗产品和非遗文化传播给不同地方的民众。2019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暨世界运河博览会(扬州展区)、2020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暨世界运河博览会(淮安展区和无锡展区)均展示了各自特色,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名片。
非遗进社区,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及,形成社区层面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非遗进校园有助于打开面向本地居民的社会教育局面,增进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播,提升非遗文化辐射力。高校研究团队的加盟可以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在文化因素中,个人、团体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及风俗习惯,均会显著影响民众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非遗活态传承不是机械的嵌入,而是有机的融入。它应该是群众对本土文化的一种心底认同。
政治因素在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中起着约定规范和保障实施的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各级政府应对非遗项目给予经费扶持,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人群或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增强扶持的时效性与精准性。
基于以上研究,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视大运河非遗的技艺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和传承应聚焦培养会技艺指导、懂法律政策,又能从事跨领域管理的复合型文旅人才。二是建立基地,聚集大运河非遗研究力量。建立大运河非遗研究基地,以项目或课题方式组织专家从事大运河非遗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三是建立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社区的联系机制。持有非遗的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主体。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因此,就需要建立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社区的联系机制,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大运河非遗文化。
一是争取政府在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研究发现,很多地区的大运河非遗保护和传承都依赖政府对运河项目的重视程度及经费支持力度。今后,政府应当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经费扶持和项目复制。二是创新文旅融合方式。文旅融合的目标是建立文化、文创与非遗的发展、保护与传承机制,创新结构式旅游产品,以赢得消费者青睐。2019年《江苏大运河旅游消费白皮书》揭示了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消费的优势。江苏非遗文创商品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今后,可通过引入新业态和新模式,依托文旅融合、文化科技、非遗创新、非遗营销等方式,实现大运河非遗文化的落地转化,打造出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智慧非遗体验和购物空间。这既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又可以传播非遗文化。具体而言,可运用“非遗+”项目或者“运河+”项目,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发展共同体。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可根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要求,实行多要素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体系,打造发展共同体。二是建立运河非遗数据库。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大运河非遗项目数据库。三是建立展示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平台,开展节庆、仪式等活动,展示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文化。建立面向世界的文旅交流平台,宣传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文化品牌和象征性符号。
一是汇聚政府和民间力量。通过拉近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的距离,使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成为全社会的广泛自觉。二是优化互联网传播环境。通过建立虚拟社区,运用网络体验与营销,促进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