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萍姗
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历经时代的考验。传统中医药流通渠道为厂商→医药公司→医院/医馆→医生→患者,存在渠道长、效率低的问题。重庆籍“90后”青年石锐植根专业领域,探索建立高效的“S2B2C”供应链整合平台,创新中医药通过集采、云仓的模式从厂商直达患者的流通渠道,使医生、患者、厂商共同获利,争做“中医界的美团”。
石锐因家境贫寒,自中学时就摆过地摊卖过服装,做过话务员、导购员、餐厅服务员,也在大街上发过传单,较早养成了自立的习惯。2011年,石锐就读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一方面通过助学贷款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做过十多种兼职,赚取生活费。作为班长,他平日里热情地为同学服务,建立了良好的人缘,正因如此他在创业初期便获得了许多同学、老师的支持。
石锐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利用中医学专业优势,研发中药护肤品。2014年3月,他靠着一腔热血借款3500元开始创业,没有开展调研,也没有缜密的规划,在国医堂买了祛痘配方的中药,在学校实验室把中药打成超微粉,再把超微粉分装到自封袋里送给周围的朋友试用。他心想:如果效果好,没准儿可以挣钱。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试验,石锐初步确立了产品雏形,而后每个月竟能有一万至两万多元的收入,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虽然初创项目渐入佳境,但是“三无产品”毕竟难登大雅之堂,石锐寻思着产品化发展。
石锐和他的伙伴们经常向药学院的教授请教,调整产品剂型;反复考察、对比市场上的中药护肤品,研究产品的功效定位、包装设计、定价区间等,逐渐开始设计包装,构建产品品牌的视觉形象。在产品质量上,也逐步与学校老师、化学工程师等专家建立起合作,进而开展物质基础分析等更科学的产品试验、论证。
经过半年的奋斗,石锐做出了一百多万元的营业额。2014年9月22日,在各方的帮助下,石锐注资百万成立了福州茵荀化妆品有限公司,同年10月申请注册商标。在这个项目的运营过程中,石锐遇到过资金、技术及推广方面的困难,但最令他煎熬的是时间与精力的平衡。
作为医学生,休学创业是较为鲜有的。石锐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导火索—在漳州中医院实习期间,上楼时晕倒了。石锐告诉记者,那段时期他每天六点多起床,早上跟随带教查房,医院的工作节奏快、责任重,尤其轮转到ICU急救科时,基本上要吃住在科室,通宵值班。与此同时,一有时间他就得和团队电话会议、往来邮件,通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身体严重透支。
“晕倒事件”使石锐不得不正视学业与创业的冲突。当了解到“弹性学制”,休学不等同于辍学、不影响完成学业后,石锐于2015年2月正式提出申请休学两年,专注于创业。两年后复学时不仅项目有了起色,他也顺利地完成学业、取得中医学学位。2015年,石锐获评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他的创业故事在《福建日报》《创业天下》等报刊上宣传报道,成为在校生创业的正能量。
随着项目深入,石锐与他的团队必须探索产品升级,其中一个方向是尝试化妆品的私人定制化。他们找到厦门医学院的天然护肤品研发中心及广州的工厂合作。随着项目继续推进,他越发意识到化妆品行业的竞争远远超出一开始的认知。
“因为是自己创建的品牌,我们也的确受益于那个项目,对它有种执念与路径依赖,以至于最开始我们并没有正视困难。直到那年春节,资金压在库存里,连发工资很艰难,才终于重新思考中药护肤品这个项目是否可以养活我们。”采访过程中,石锐连连感叹第一个项目所经历挑战、亟需转型升级的过程颇为波折。
于是,石锐的团队开始调整方向,以调理为核心,采用“内服+外用”的解决方案,准备研发中药保健品。石锐考察了湖北及广州、深圳等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但结果并不如预期。他又获得了新的认知:保健品和化妆品行业,都属于高毛利行业,这种高利润率的属性注定了竞争激烈、运营成本高、难度大。这类行业真正竞争的战场可能并不只是产品本身,而在于营销环节。高利润率项目的生命周期通常较短,很难可持续发展。石锐最终决定:做一个有长期价值的项目。
2016年,通过学校的引荐,石锐的团队与盛国荣研究所开展合作,成立福建盛国荣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建设“盛国荣共享药房”。2017年10月,“盛国荣共享药房”正式立项,运用新零售的思路,以集采、云仓的模式:在上游整合药厂等供应链,建云仓;在下游汇聚医生资源,做集采;再直连上下游,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中药O2O等更便捷的服务。
据石锐介绍,他的团队是福建省内最早做共享药房概念的,本土类似的成熟品牌较少,他们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北京、杭州、广州等“互联网新贵”的业务分支。共享药房因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立项初期就被广泛认可。有了第一个项目的经验积累,石锐对第二个项目也更有大局眼光,应对挑战更加沉稳。
石锐十分重视竞品分析,团队定期开竞品研讨会,仔细评估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向竞争对手学习,同时找到自己的定位差异和客户细分。在资本与技术不如行业“巨头”的情况下,石锐找到了项目的生存空间—向颗粒度更小的终端客户渗透,做下沉市场。行业“巨头”把重心放在三甲医院的名医,因为名医能带来不错的营收;石锐的团队则把重心放在竞争对手暂时没有盯上的群体,例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青年中医等,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把量大面广、分散度高的医生资源拼凑起来,扩建体量。
“第一个项目转型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瓶颈,面临能不能‘活’下去的考验,团队凝聚力也发生过危机。对于凝聚力,我们现在的看法是‘打胜仗就能加强凝聚力’。初次创业往往有很多主观的臆想,把过程想得很美好;二次创业时,我们更能体会项目规划的重要性,会结合项目周期做持续部署,心态上也更加从容、更有耐心,学会了‘短期放弃幻想、长期坚守理想’。”
石锐的团队用了近八个月的时间做项目原型,包括整合供应链、洽谈首批客户、迭代服务等内容。在上游厂商方面,先和一个厂商达成协议,把业务做起来,看到数据的增长模型,便有了和其他厂商洽谈的样板,然后逐步增加合作厂商的数量,扩宽产品线;在客户方面,团队将福州一千两百多家卫生服务站和诊所挨个跑遍,一家一家地谈,每人每天可以跑近十家,两个月就能完成福州市区诊所的全覆盖。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90后”团队始终保持着初创企业的热情。
“我们的工作内容包括原始项目设计、供应链管理、客户开发、访谈管理、业务优化、产品线开发及团队培训等。核心团队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一年365天,有330天以上凌晨一两点我们办公室的灯还是亮着的。劳动时间并不等于劳动价值,但也很现实:早期我们提升效率的方式就是投入大量的工作时间。”
2019年9月,石锐的团队获得与中医界代表人物张伯礼院士的学术合作机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了“互联网+医疗”行业新的机遇,石锐也将重心放在线上,合作医生激增至三千多名、服务患者十万余诊次,做到了福建省内细分领域的领先水平。在线上运营中,“盛国荣研究所”微信公众号对客户端发挥了重要作用:线下首诊→线上复诊→医生开具处方→患者通过公众号进行传方、支付→平台将订单分配给上游厂商集群→厂商接到订单后直接配制并配送至患者家中。同时,公众号也为患者提供售中、售后等环节的咨询服务,并结合SaaS系统开展病案管理与疗效评价功能。
中医药事服务具有很强的时效要求,石锐的团队坚守一个原则:建立“边界感”。“所有的生意都有‘半径’,‘美团外卖’就是这个逻辑:消费者的就餐范围通常局限在周边三百米,它通过‘线上+配送’的方式将可选范围覆盖至三公里,既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又大幅增大了商家的营业半径。我们实际上是通过‘线上+云仓+配送’的方式,实现流量重新分布。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扩大‘边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确‘边界’在哪里,而时效就是边界之一。例如,福州市的订单,下午的处方晚上就能把中药煎好送至患者家中,收到时药还是热的,非常便捷;省内的订单次日早上送达,仍具时效性;但省外就难以保证时效,患者收到时可能病情已发生变化,不符合用户利益。”
尤其在医院、诊所下班时间的空档,线上的共享药房更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应用场景和用户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在石锐看来,团队、项目原型及市场容量,这三个要素是初期评估项目的重要指标,而覆盖率、成交率、复购率、渗透率等指标,则需要长期坚持做数据分析。
石锐向记者透露:当前,团队投入三百万元用于复制泉州、宁德运营团队,专攻基层诊所类客户地推,争取增加五百多家合作诊所;至今年底,预计投入六百万元用于测试医教、共享门诊业务,扩大用户规模,争取实现七千名合作医生的目标;2022年,计划投入一千五百万元,实现“共享药房+共享门诊+医疗教育”三个业务板块并行,做成福建省内领先的中医集团,达成一万五千名合作医生的目标。
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获得肯定与支持,进而有信心展望未来,石锐和他的团队一路上披荆斩棘、脚踏实地。既往经历与荣誉都是创业路上的标记与激励:2017年,“盛国荣共享药房”获评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组银奖、福建省教育厅优秀高校创新创业项目;2018年,盛国荣中医药研究所捐赠成立福建中医药大学盛国荣文库;2019年,团队与张伯礼院士合作,承办“第六届全国中西医心脑血管学科创新论坛”,石锐获评福州市高层次人才,项目获“植根榕城”一等奖;2020年,项目与国药集团、同仁堂、丁香园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
从早期加入福建省青年创业促进会,接受创业导师的辅导、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到如今自己作为新晋创业导师参与帮扶青年创业,从被服务、被关照的一方转变为服务的一方,在组织的带领下努力做些创业相关的公益,石锐不仅怀揣着感恩之心,而且有了使命感。他相信社会的善意和正能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石锐在创业中曾受邀参加了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及湖南省高校的公益创业讲座,为大学生分享创业经验。此外,石锐还通过福建省青年创业促进会的平台,为青年创业者做项目诊断,协助他们梳理思路……
中医专业出身的石锐,更爱沉下心来思考。中医研究人体与自然的规律,创业研究的是经济与市场的规律,二者颇有暗合道妙的感觉。经过不断复盘,石锐得出这样的结论:选择很关键,创业者对事物的关注点要尽量往前推。
“很多创业项目很难存活下来,问题的症结可能不在过程,很可能在一开始项目的方向就错了。有时候我们太注重过程和结果,却忽略了归因。《战争论》里讲,古时候战争靠的是量,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当今社会靠的是准,是事先侦查、卫星定位,然后后端一个按键、精准打击的模式。这其实是事中管理和事前管理两种不同的模式。我们应该更关注选择、研判等早期环节,尽可能让事情一开始就正确。如同中医倡导的‘不治已病治未病’。”
石锐以自身情况举例,第一个项目是凭感觉做事,虽然现在化妆品公司仍存续,在福州大学城的商超、化妆品店铺货了一百多家销售终端,但很难有较大的发展,究其本质,他认为与最初的赛道选择有关。第二个项目吸取了经验,立项前做了更详尽的调研并运用商业模式画布等方法论进行分析。中医药行业较服装、餐饮等行业而言,有一定的专业壁垒,外行相对难介入,因而竞争小一些;同时,石锐恰好可以把在零售业经验证过的模式放到专业领域中实践,团队学习、创新的优势得以发挥。因多配置一些精力在前期工作上,后期行动得以更顺畅。
“我们坚定看好‘互联网+医疗’,也怀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种信念去践行。在项目的开始,我们做了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虽然不擅长顶层设计,但我们更敬畏底层逻辑。共享药房切实解决了单个开办药房的库存、损耗、人力成本问题,也解决患者买药难、煎药麻烦的问题,是真需求。基于底层逻辑的正确,我们才可以说愿景是‘让天下的中医都有自己的药房。’”
石锐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其印象深刻的事情:2015年,为石锐的化妆品公司代工的工厂主是一位年近古稀的平潭藉老伯,他的人生特别传奇:白手起家,20世纪80年代时身家上亿,后来因投资失败又逐渐没落。有一天,老伯带石锐参观他在平潭岛上修建的占地60亩的庄园,有围墙、护城河、一片树林,那座庄园只修建到一半,由于经济不足没能竣工。老伯告诉石锐,他这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不是自己取得了什么,而是带出了五个亿万富翁,他说,“没准儿你是第六个。”“虽然那话毫无根据可言,但当时站在屋顶,海风呼啸而来,眼前风化的岛石、辽阔的海湾,彼时彼地,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有些事情我们原本不相信,因为太遥远,但见识到了,开始相信人生的可能。那么一瞬间,好像打开了我人生的想象力……”
从申请助学贷款到兼职每个月挣一两千,再到懵懂地创业做化妆品公司月入一两万,如今这群年轻人正砥砺前往更宽广的未来。倡导决策数据化、过程透明化的企业文化,参与创业公益事业,石锐正一点一滴地缔造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