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物理习题课互动场的策略探究

2021-05-26 05:36陈涌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习题课高中物理

陈涌光

摘要:当前习题课教学往往以讲练结合为主。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听得懂教师的解题方法,可自己做习题时却无法完成。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讲课时不注重问题的设置,为讲题而讲,而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完全融入课堂,为得到答案而听,所以易产生思维疲劳。近几年,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很注重习题课中问题的设置,并尽量在习题课上渗透实验元素等,创设互动场,以提高学生习题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课;互动场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5-0042

什么是教学互动场?“场”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本文所指的教学互动场是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行互助式、自助式的交流,使教学依托群体的动力,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构建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和个性展现中形成良性循环,然后合作、共创构建和谐的互动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物理习题教学要融合教与学,就需要充分调动课堂中各方群体的力量,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控制外在的互动场来进行。而当前的物理习题课堂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而常常事倍功半,效果甚微。所以,近几年来,笔者有心于此,对如何提高物理习题课堂效率作了初步的思考,得出以下三点。

一、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互动场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讲理论,但因为某些学生对某些问题缺乏自身的生活体验,难以进入问题的实际情景之中,缺少对问题背景的认知。他们会对知识的信度产生疑惑,从而极易产生思维疲劳。基于此,笔者尝试将演示实验引入习题课,收效颇丰,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起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习题1】如图1所示,一个电动机,线圈电阻是0.4Ω,当它两端所加的电压为220V时,通过的电流是5A。这台电动机每分钟所做的机械功率有多少?

本题看似简单,但涉及三个不同的功率: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P电,电动机的发热功率P热,转化为机械能的功率P机。这三个功率很容易混淆。仅仅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分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所以,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学生往往乱套公式,错误百出。因此,笔者寻思,如能将此习题设计成实验,让事实说话,或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再现】

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M为小电动机,L为小灯泡,R为可变电阻。

先用导线把安培表短接,合上电键,调节电阻,使电动机正常运转,此时小灯泡几乎不亮。然后用外力使电动机停止转动,小灯泡立刻发光。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非常吃惊,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师生一起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原理。

1.合上电键,调节电阻,使电动机不运转,记录此时电表读数:

电功率P电=热功率P热,此时电动机为纯电阻电路。

【教学感受】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对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学生真正理解了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P电、发热功率P热、机械功率P机,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并为研究非纯电阻电路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互动场

相较于常规习题,开放性问题更富有挑战性,能够改变思维定式,提高探索兴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问题所含信息可能是相互矛盾,答案可能不是唯一,问题不一定是充分必要的。开放性问题的创设,更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育,更有利于思维全面性的提升,这就更易于引起思维碰撞,形成头脑风暴,生成互动场。

【习题2】如图3所示,一个质量为m,宽为d的矩形线框从匀强磁场的上方自由落下,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后,再从磁场中穿出。匀强磁场区域的宽度L大于线框的高度h。已知线框的电阻为R,下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的加速度为零,空气阻力不计。根据已知条件,你觉得可以求出哪些物理量?

师:这是我们前面学习中多次提到的电磁感应中的线框模型,按照要求,设置恰当的问题,请其他学生回答。(课堂中分男女两组,分别设置问题,请对方回答)

学生1:求下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的速度大小?

学生2:求下边到磁场上边界的距离?

学生3:求出此线框刚从进入磁场到完全进入磁场所通过线框截面的电量q?

学生4:求出此线框刚从进入磁场到完全进入磁场,线框中产生的热量Q?

学生5:求出此线框从静止释放到完全出磁场时所需的时间。

学生6:画出线框出磁场时有可能的v-t图像。

学生7:求线框在穿越磁场全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

【教学感受】

在习题课上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是对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归纳和总结。设置这样一个特殊的性别大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既能主动设置问题,也能努力思考对方组员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设置的问题难度很大。例如,学生5设置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能求解(当时笔者让设置问题的学生来求解,他也不能解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进行思考,不能求解的原因在哪里?可以求解到哪一步?

这种开放性的习题课,打破了传统习题课以教师为主导、师问生答的僵硬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放下受教者的沉重包袱,开放思想,自由展示,团结互助,寓教于樂,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物理课堂的精妙绝伦。

三、以学生在习题中的错误为载体创设互动场

习题(试卷)中的错解,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缺陷,以及平时解题的错误习惯。在批改中,笔者常常会发现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在习题讲评前,笔者对这些错误进行整理,并在课堂上用投影的方式给全班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题目,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剖析自己的逻辑思维,反思自己在解答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问题的错因归因分析,构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如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如轨迹分为直线、圆周、抛物线,如问题的情境为水平面、斜面、竖直面等等。正确的解题表征为画好图形,建立好方程,结果正确。

【习题3】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

1.备有如下器材

A.干电池1节;B.滑动变阻器(0~20Ω);C.滑动变阻器(0~1kΩ);D.电压表(0~3V);E.电流表(0~0.6A);F.电流表(0~3A);G.开关、导线若干。

其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电流表应选。(只填器材前的序号)

2.某学生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试根据这些数据在图中画出U-I图像,根据图像得到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V,内电阻r=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本题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是刚在实验室做完了实验做的。但学生在描绘U-I图像时却出现了很多错误。笔者在习题讲评时,将学生犯的典型错误通过投影一一展示出来。

师:我们来看看三位学生的作图情况,来个“专家会诊”,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请大家先看第一位学生的作图。

学生1:纵坐标从0开始,导致没有充分利用方格子,根据此图像,得到的E和r误差可能较大。

师:如图,第二位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2:图线超出了方格子。

师:如图,第三位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3:纵坐标的交点超出了方格子,很明显,对电动势E的值造成较大误差。

【教学感受】

作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有些作图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以学生的错题为载体,进行“专家会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也达到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效果。笔者在搜集上述图片材料时,学生已经将错误纠正了,当笔者要求学生将以前的错误思路再在方格纸上展示时,学生能很快地、清晰地画出原先错误的图像。可见,经过课堂上的“专家会诊”,学生对原先的错误解法印象深刻。

通过投影学生的解题过程,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带着评价的眼光看周边学生的解题状况、得分情况如何等等。学生转换角色,从一个解题者转变为一个批阅者,在了解其他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更能够把握习题的难点和知识的易错点,从而加深印象。而投影参考答案的详细解答过程及得分点,是为了给学生以参照,与学生自己的解答过程形成对照,方便快捷、清晰明显地将学生答案中存在的问题暴露,从而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便让学生在今后解题中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习题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位置极为重要,而互动场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纠偏思维错误,提炼解题策略,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在准备习题课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典型性,在学生认知的疑惑点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有的放矢。如果遇到一些能够用简单的演示实验来展现物理情境的习题,教师应尽量化臆想为直观。另外,如果习题具有拓展性,教师应尽量创设平台,引导学生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进行变化,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尽可能地创设互动场,改变传统习题课的讲练模式,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率。

通过师生间构建的互动场,师生在课堂这个互动场中相互提问题、相互探究、相互碰撞,产生高效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师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大同.中学物理实验大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廖伯琴,李洪俊,李晓岩.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及教学建议[J].中学物理教与学,2020(1).

(作者单位:浙江省蕭山第十一高级中学311200)

猜你喜欢
习题课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实验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
如果没有“搭桥”条件,怎么办?
“启发引导综合法”在习题课中的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