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初,荷兰首相吕特向国王提出了辞职。这件国家大事在网络热议中却“歪了楼”,大家讨论的热点变成了:如此重要的国家领导人,竟然是骑着自行车去面见国王的。实际上,这位荷兰首相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看起来似乎有点儿离谱儿,甚至有人怀疑首相在“作秀”,然而这在荷兰,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不光首相“接地气”,很多荷兰高官每天也都是骑车上下班的。
编辑有话说
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荷兰人口约为1720多万,自行车的拥有量为2200多万辆,也就是说,包括老幼病残在内,荷兰人均“坐拥”1.33辆自行车。荷兰政府鼓励国民骑车,荷兰拥有许多规模庞大、科技感强的自行车停车场,各项自行车行车安全设施完备———可以說,自行车是荷兰的“国车”。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荷兰人越来越感受到自行车环保、健身、省钱的好处,变得越来越喜欢骑行。社会文明往往并不表现在人们开着名牌车这种外在的富有上,而体现在国民具有更前卫、更健康、更环保的意识上。从这一点来看,荷兰人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呀。
2021年1月下旬,北京市大兴区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某个社区的居民被要求离开住所,集中隔离。这本是没有办法的事,居民们也都表示愿意配合防疫工作。但当天有不少居民在网络上发出了“求救”的声音。原来,这些居民的家中有猫狗等宠物,如果主人进行集中隔离的话,宠物只能被独自留在家中。没有主人的定时喂养、清理和照料,小家伙们很可能会生病甚至死亡。
事情很快得到了关注,很快,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19场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应急决策:“考虑到有些家庭饲养的宠物需要照料,在保证各项防疫要求严格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同意留下一名家庭成员居家隔离。”并且新增了可携带宠物的专门隔离点,派遣专业的动物检疫人员进驻。
编辑有话说
如今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但疫情绝不应该是人们抛弃宠物的理由。相反,越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们越应该全面考虑,珍视、保护每一条生命。
你有没有留意过家中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后,我们大概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我们每天的生活垃圾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不可回收的外卖盒、饮料罐、塑料包装袋等。然而一位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留学生小姐姐,竟然能做到每隔三到四周才倒一次垃圾,而她的“垃圾袋”竟然只是一个拳头大小的玻璃罐。
编辑有话说
这位小姐姐坚持不用任何一次性塑料袋购买或存放食物,在外订餐、用餐往往自备餐盒餐具;为了避免购买塑料包装的日化用品,她还自制了洗衣粉;一条牛仔裤穿了7年;家中的厨余垃圾被她巧妙地堆肥种植花草;居住的公寓中全是整洁、耐用的二手家具……她的“无痕生活”虽然节俭,甚至有点儿不方便,但小姐姐觉得很快乐。有人说她太极端,不过我们至少可以从中有所借鉴,为我们的环境做出一点点贡献,不是吗?
还记得曾经好评如潮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吗?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来啦!这部仅有三集的纪录片聚焦故宫这片庞大的建筑物,以及围绕着故宫建筑工作的平凡人。片中的主角有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行走在北京紫禁城和安徽明朝中都遗址间,探寻古代皇城的奥秘;有研究故宫木建筑结构的工程师———从根根“扶脊木”中发现了有趣的皇家故事;有定期“飞檐走壁”的除草工匠———负责到宫殿屋顶清理杂草;有专注于拓印砖墙文字和纹饰的技术人员———为了尽可能多地保护文物而昼夜操劳;有夜晚为故宫修缮运送木材的司机师傅;更有已从故宫博物院退休,“陪跑”故宫大半生的老前辈。
编辑有话说
学者马未都先生曾说:“要把文化血脉传承下去,这是一个文化人的历史视野,也是一档文物类节目更高的立意。”在故宫600岁大寿之际,这部纪录片表达了一个最重要的主题———传承。传承历史文化这件事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仅仅依靠专家、学者远远不够,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肩负起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