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琦
教育事关重大,别让校外培训“带乱节奏”。
“校外培训”是近来日趋火热的话题。几乎每个人都对校外培训怀有复杂的情绪:学生们躲不开它,又离不开它;家长们“爱”它,也“恨”它。提起校外培训,你也许会联想到刷不尽的茫茫题海、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接不完的推荐电话……
“您好,请问是XX小朋友的家长吗?我们这里是XX培训机构,您的孩子有学数学的需要吗?我们目前提供XX课程……”
这样的广告电话,相信很多家长都曾接听过,并感到不胜其烦。而另一方面,在一些知名教育培训机构中,家长们却趋之若鹜、踏破门槛,为了将孩子送入其中学习,不惜花费巨大财力与精力。
教育,是关乎人一生的大事。在社会竞争日趋严酷的当下,教育似乎已成为一场“战争”,而在课外的“战场”上,“厮杀”尤为残酷。随着资本大量涌入,校外培训行业展开了一场真金白银的较量。这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却牵连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校外培训行业乱象丛生,遭受诟病已久。2021年,监管的重拳给予了行业有力的提醒与警示。校外培训的发展道路中,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
激烈竞争中的群体选择
校外培训,并非一个贬义的概念,其诞生之初的初衷也不乏美好。适当的课外培训是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良好补充。不论是在学科上培优补差,还是发展艺术、体育特长,校外培训皆能助学生一臂之力,成为满足学生差异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得力帮手。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高。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作为知识的“加餐”。在望子成龙心态的助推下,课外培训热度逐渐攀升。
校外培训深受追捧,背后也存在其他现实因素。
首先,中小学生放学后的看护断层,是催生校外培训需求的一大动力。孩子放学时间早,无人看护,是很多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让孩子放学后有人照料,不少家长都会采取报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次,家长辅导作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培训班则能为他们“分忧解难”。众多“家长辅导作业崩溃瞬间”的幽默视频,以及家长群内老师与家长起争执的社会新闻,都暴露出来家长“苦辅导作业久矣”的难言之痛。给孩子报一个课外班,将辅导学习的大任转移机构手里,在很多家长看来,是既省时又高效的做法。
归根结底,教育的激烈竞争仍是助推校外培训发展的首因。竞争压力越大,报班的人数越多;报班的人数更多,竞争也就愈发激烈。由此形成的循环,导致了“内卷”现象的产生。为了考取更好的成绩、升入更好的学校,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纷纷投身于课外学习的浪潮中。盲从、攀比、焦虑等心理,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大环境赋予了校外培训行业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数据显示,我国校外培训行业的总体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其中,中小学校外培训的规模约占40%。
据统计,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之后,2019年校外培训机构总数新增达到近60万家的峰值,2020年又新增40余万家,注销10余万家,机构总数已经远超同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 量。
在线培训机构更是“野蛮生长”。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行业此前10年融资总和。
“虚火”背后的弊病
校外培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团“虚火”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弊病。
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效果,引发了家长群体乃至全社会的质疑。为迎合家长的焦虑心理,很多培训机构以升学目的为导向,一味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机构在教学中往往采取题海战术,只强调考点、题型、答题模板,学生即使能考出更高的分数,也并不能收获真正的能力。这种短视、功利的“唯分数论”理念是很多机构的通病。
“超前”“超标”也是一个明显问题。不少机构在寒暑假开设“预科班”,让学生提前学习下个学年的内容。小学生学初中知识、初中生学高中知识,类似的“抢先学习”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被迫接受超过自己年龄理解范围、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往往只能浅层次地了解皮毛,实则并不能真正掌握这些超前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严重违背了认知发展规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等行为。但在教育培训市场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对学生的正常受教育过程带来很大的危害。
校外培训大肆蔓延,对学校教育体系而言也是一种挤压和侵蚀。《半月谈》评论指出,学校教育、家长、学生、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校外培训“大有再造一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趋势”。一些学生和家长受“唯分数论”影响,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用在参加校外培训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难以依据国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课时安排、教育程序,完整、系统地接受义务教育。
评论指出,“这种大范围过度培训直接影响到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阻碍了教育实质公平;违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不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人的健康成长;挤压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难以实施完整的教育,与‘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相背离。”
当公益向营利让步
在教育资本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培行业乱象叢生。在资本的驱动下,很多培训机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采取商业化营销模式,背离了教育的公益属性。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教职工待遇。校外培训同样属于民办教育的范畴,然而其费用的使用却往往远超合理的范围。有的机构将收费用于过度的广告投放,有的推出大量低价课程以抢占市场,还有的用收来的学费做投资、做投机。
在利益的牵引下,教育沦为一门生意,培训被视为圈钱的工具,行业也成为逐利的战场。很多机构醉心于牟利,忽视教学研发,课程质量差;有些机构一心只想从家长口袋中“掏钱”,早已背弃了做教育的初心。根据教育部门规定,培训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但现实中,一些机构会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诱导家长存款。
随着逐利心态而来的,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培训机构资金链断裂、爆雷跑路的事件时有发生。企业倒闭,苦果却要由学生和家长来承担。倒闭企业拖欠课程退款、学生家长投诉无门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占领行业主导权,以赔钱模式运营,目的是挤垮中小机构。而恶性竞争的同时,培训机构自身也面临经营风险,一旦融资跟不上,资金链断裂,企业可能迅速倒闭,造成群众预收费无法退回,损害群众的利 益。”
校外培训乱象引热议
规范还是取缔?
校外培训乱象已经引发社会各界关注。2021年两会期间,出现了不少与校外培训有关的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提出,建议加强教育培训类广告管理,大力整治教育培训类广告乱象。据方燕分析,当前教育培训类广告之所以乱象层出,是因为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类广告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监管、广告发布前审查不严等。方燕建议加大对教育培训类广告虚假宣传、内容低俗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发布平台等各方的责任,对未履行审查义务、不作为的行为依据职责及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提高不良教育培训类广告违法违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张咏梅建议提高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效能。张咏梅建议,加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积极教育和引导家长理性对待校外培训,让家长明白有智慧的陪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陈众议甚至建议彻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他表示,许多孩子放学后被送校外培训班,甚至天天连轴转:白加黑、五加二、寒暑假都无法休息,这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许多选拔也都借助着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中间环节来遴选,孩子和家长“被绑架”到校外培训机构。他还提到,很多丁克族不愿意结婚、生孩子就是担心被卷入这种可怕的漩涡、畸形的陷阱。
“强监管”的明确信号
目前,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整治校外培训,校外培训迎来“强监管时 代”。
1月7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
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不下,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加重学生及家长负担,破坏教育生态。吕玉刚称,将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积极推广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家长合法权益。
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请家长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不一次性缴纳超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提示指出,近期,仍有部分培训机构无资质、无证照开展培训活动,还有部分培训机构以充值优惠、买多送多等方式,诱导家长一次性缴纳超期高额培训费 用。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提醒家长,务必首先确认培训机构是否具有相关资质。正规校外培训机构须持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证照,并张贴在培训场所醒目位置,且按照办学许可证审批的培训项目来开展培训业务。家长可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查询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名单。同时,不要一次性缴纳超期高额费用。如有机构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应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投诉举报。此外,尽量选用教育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要妥善保管好合同文本、票据等资料,以作为维权凭据。
在3月15日北京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北京市已经研究出台了相应的规范和引导和指导,一方面针对办学资质和办学标准以及疫情的防控要求,另一方面,市教委將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资质、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特别是预付费资金、培训服务合同、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监督,坚决堵住隐患。
知名头部企业受处罚
从集中整顿到常态化管理
近段时间,各地政府纷纷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集中整治。被处罚的机构中,不乏新东方、学而思、猿辅导等知名的头部企业。
4月23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近期检查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发现问题的通报》。通报提到,近日,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针对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机构的招生收费、广告宣传、课程师资等内容进行了检查。通报指出,学而思网校、高途课堂、网易有道精品课、猿辅导等四家机构均存在上述相关方面的问题,北京市教委表示已责令相关机构立即停止违规行为,并限期在本机构网站或公众号显著位置公示整改措施和结果。北京市教委将联合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查处力度,持续规范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秩序。
面对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给予的警告和50万元顶格罚款的行政处罚,新东方在线、学而思、高思、跟谁学四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分别承认错误,并下线涉价格违法的相关标识。
新东方在线表示,之前对促销标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其中存在认知偏差,并非恶意提高原价价格。“我们接受处罚,已经整改完毕。”
学而思则表态,“我们诚恳接受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的决定,并即刻下线相关不合规的价格标识,同时开展针对全平台、全渠道标价问题的专项审核。未来学而思网校将以更严格的标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服务。”
高思教育回应称,已收到《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公告,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整改。未来高思教育将强化依法经营,进一步加强广告审核与发布等合规体系建设。
跟谁学答复道,积极拥抱监管,诚恳接受处罚,并已下架相关不合规价格标识,对全公司产品进行全面排查,后续将持续坚持在政策指导下做好自己的工作,优化业务流程,以更高标准的要求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内容。
近日,重庆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出文件,对近期发现学而思、新东方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课程设置、教师资质、招生收费、广告宣传等问题进行了通报。此次通报共涉及18家校外培训机构。其中,重庆学而思有关校区的部分课程超标超前培训、对新学员提前超期违规收费、利用学员入读名校进行宣传,涉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重庆新东方培训学校北碚校区未公示学科备案信息,未按要求公示班牌,公示栏培训教师信息与教师花名册不一致。还有培训机构存在实际经营地址与登记地址不一致、未签订培训合同示范文本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重庆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已责成区县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加快调查进度,加大查处力度,对涉嫌违法违规的机构从严从重查处,及时公布查处情况,持续规范校外培训秩序。
对于政府的出拳整治,网友们纷纷表示“大快人心”。集中整顿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真正治理好校外培训的乱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制定常态化管理的机制。《人民日报》评论称,在校外培训的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多部门握指成拳、联合解决。应当制定专项法规细则,加大对教育培训类广告的审查与监管,明确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发布平台等各方的责任。“校外培训乱象,是很难治理的痼疾,也是迫在眉睫的‘急症。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校外培训市场才能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真正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