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的特点及价值浅析
——以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锡伯族古村落为例

2021-05-25 05:23鸥,刘
关键词:石佛寺锡伯族民俗文化

郝 鸥,刘 倩

(1.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一、石佛寺锡伯族古村落的价值及研究概述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乡又称双州古城,由石佛一村、石佛二村和马门子村组成。2007年,石佛寺乡被评为辽宁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初,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6月,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代表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古村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石佛寺乡作为东北地区锡伯族的发祥地之一,是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是研究东北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典范,是锡伯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民俗文化景观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其表达的人文精神内涵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保护我国文化多元性、民族地域性具有重大意义。而如何保护利用和开发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还需要根据其特点与价值来进行具体分析,因此,对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特点与价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当前,学术界关于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建筑学角度来研究锡伯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例如,杨越童[2]指出锡伯族特殊的建筑形式能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特质,从村落的建筑环境、院落组织、空间形态、装饰及特征来进行研究;马鹏飞[3]从平面形制、立面特色、院落维护3个方面总结出锡伯族传统建筑元素特点,并将其运用到新建建筑中。二是从文化产业开发的视角分析锡伯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如李阳[4]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去挖掘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特色,强调民俗文化景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价值。国内学界对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特点与价值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从文化空间视角对石佛寺乡锡伯族聚居地的民俗景观特点及其价值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基于此,本研究从文化空间视角对石佛寺锡伯族古村落整体特点和价值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期为保护利用、创新开发民俗文化景观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石佛寺乡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的特点

锡伯族是我国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长期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与新疆一带,总体格局呈现出东(北)西(北)分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特点,造成了不同地域空间锡伯族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反映出锡伯族文化的多样性[5]。历史上,锡伯族历经了两次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迁徙:南迁驻防和西迁戍边。根据《清朝文献通考》[6]和《大清会典》等文献记载,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99—1701年),为了整顿东北八旗,加强对盛京地区的防务和对锡伯族的统治,清政府在把锡伯族全部编入八旗之后,不久便将他们遣散到盛京、京师以及山东德州等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清政府从盛京及其所属诸城抽调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共计4 030人,迁往西部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7]。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导致锡伯族人口较为分散,多聚族而居。沈阳地区的锡伯族源自清政府为保护东北地区安全而主导的南迁,南迁之后的锡伯族在依附其他民族的过程中与外来文化特别是满族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特色。石佛寺乡作为锡伯族的聚居地,物质文化遗存丰富,民俗文化景观可视性强,其民俗文化景观空间主要以锡伯族特色民居建筑和山水空间为代表,民俗文化特色显著,自然山水特点突出,锡伯族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该地区的文化和景观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地域空间特征突出

石佛寺乡地处沈阳市沈北新区北郊30 km外,属于辽北丘陵地带,地势自东向西倾斜,最高海拔150 m,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干夏湿,雨热同期,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季节短暂。石佛寺乡建于辽河支流水系旁,村落大都临近平川、河谷等水源丰富的地带,土地肥沃,气候较温和、湿润,生长期约180~200天,很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了独特的锡伯族民俗特色景观。

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其村落选址多选择地势南低北高的向阳坡地,这种地形既能受到更多日照,又能减少西北季风的吹袭,并在村落的北、西两侧外围种植防风林带,使得村落在严寒的冬季也能处于温暧的小气候环境中。其民居建筑的选址朝向大都坐北朝南,形制为坐北朝南的正三间式房屋。在院落的形式分类上,在我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对外封闭的庭院格局,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合院、三合院和独院3种类型,每种院落的组合形制都是以利于生活为主。锡伯族与满族民居在建筑选址和朝向上大体一致,而满族院落布局多为四合院式,常设内外两进院落,在南北纵向的轴线上设置每进院落的正门,形成封闭的内庭空间[8]。从锡伯族的服饰来看,长袍作为最具其民族特色的服饰,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男性服式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喜用青、灰、棕、兰等颜色。为方便骑射和劳作,多穿开襟的长袍和短袄,戴圆顶帽,穿布靴。女性喜用各色方格巾,穿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的大襟长袍,套坎肩马甲,扎裤脚,着白袜、绣花鞋[9]。从饮食来看,锡伯族的饮食习俗随其所居住地域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沈阳地区的锡伯族的主食过去以高粱米、玉米、荞麦面、小米为主,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次之,现在则以大米、白面为主,副食是肉、蛋、鱼、蔬菜,尤其喜欢吃高粱米小豆干饭、鱼肉汤和酸汤子。与非东北地区的锡伯族相比,石佛寺乡位于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形成了独特的村落环境、建筑风格、服饰文化和饮食习俗,创造了与众不同的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石佛寺乡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村落起源于夏朝,辽代名为时家寨,是辽代双州辖境内一个重要的村寨,境内有辽代时期建立的城堡——双州城遗址[10]。目前城墙保存基本完好,瓮城遗址部分破损。明代为辽东的边墙,是位于沈阳北部的一个军事要地。清代则更名为石佛寺。石佛寺是古今水陆交通要塞,尚有各个时期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成为该村的特色历史文化景观,包括青铜器时期遗址和墓葬、辽代佛塔(见图1)、辽代双州城遗址、辽代双州县官府遗址、军事碉堡群、清代古井、辽河古渡口、明代长城遗址、明代古烽火台遗址、明代十方寺堡遗址、解放战争末期碉堡群、锡伯族民居、西迁纪念馆、七星山风景区、石佛寺古刹。这些历史遗迹的保存与记载丰富了石佛寺古村落文化,促进了锡伯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图1 七星山上残存的辽代佛塔

3.宗族文化特色凸显

锡伯族人对祖先的崇拜自始至终占据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象征着他们心中神圣的故土,最能凸显其宗族文化特色的是锡伯族的家谱和家庙。

锡伯族历来重视编续家谱,也称宗谱,是记录宗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简册和联结宗族之间的纽带[11]。对他们而言,家谱的重要性等同于国史。编续的宗谱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印装订成册的谱书;二是谱单,也就是或布或纸抄写的世系表。二者内容也不尽一致,谱书内容较为详尽,谱单内容较为简单。宗谱书写文字也不一样,大部分是用满文记载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民族迁移和战争,现今保留下来的宗谱很少。现搜集的宗谱,多是根据保存的旧谱重新续编而成,其书写的文字有3种形式:满文、汉文、满文与汉文对照并用[12]。锡伯族宗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为研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太平寺,俗称锡伯家庙(见图2),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一段太平里21号。据太平寺碑文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众锡伯筹银六十两,购房五间,建立太平寺。”太平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初建时,规模不大,只有民房五间。乾隆十七年(1752年),扩建三大殿、两厢配殿各三间和正门三间,才形成了真正的寺院规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对其进一步进行修葺,使之臻于完善。太平寺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喇嘛教寺庙,寺院整体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为12 406 m2,两进院落,在一条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建有前殿、中殿、后殿。东西两院之间,由一道1.5 m高的花墙隔开,花墙中间有两座月亮门。院内布局整齐,修建良好,院中有院,凸显出古朴典雅的氛围。寺院的围墙,高约2 m,厚约0.4 m,周长约250余m,墙头呈阶梯形。院内共有殿房35间,建筑面积为958.59 m2[13]。在正殿殿前两侧各立一筒石碑,东侧石碑刻以汉字,今下落不明;西侧石碑刻以满文,今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该碑于1982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两筒石碑内容一致,石碑高三尺五寸(约1.2 m),宽一尺九寸(约0.6 m)。石碑立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对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迁徙情况以及太平寺的修建等均有重要记载,这是目前发现并保存完整的有关锡伯族历史的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重要文物之一。锡伯家庙历经沧桑,已遭受严重破坏,属地逐渐被蚕食。家庙是锡伯族迁徙的历史见证,是锡伯族仅存的早期历史遗迹。锡伯族民俗文化对于盛京的文化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应传播锡伯族的民俗地域文化,扩大锡伯族文化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使得锡伯后人乃至更多地区的人们都能受到其民俗文化的熏陶,提升其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保存至今的锡伯族历史遗迹,不仅是锡伯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竭尽全力地予以保护和珍视。

图2 锡伯家庙

4.山水旅游资源丰富

石佛寺古村落整体形态与山水空间格局紧密相连,村西侧为风景优美的七星山旅游风景区,山脉蜿蜒起伏;村东侧为2.8 km长的辽河灌渠,为南部稻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境内山、水、林、田等自然地形地貌丰富,形成了西山东水的空间格局(见图3)。石佛寺乡位于七星山脚下辽河渠首,在辽河湿地与辽河灌渠交汇处,一面依山两面环水,村落整体形态依山而建、傍水而生。石佛寺水库,是修建在辽河上的大型平原湿地型水库,不仅是该地区重要的供水设施,还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14]。石佛寺境内土地肥沃,稻田、林地与鱼塘等田园风貌显著,自然资源丰富,与古朴的人文资源共同构成了浓郁的石佛寺锡伯族地域文化特征。石佛寺古村落山川毓秀,民风淳朴,风情独特,是辽沈地区锡伯族的发源地和朝鲜族的聚居区,还有满、蒙等少数民族也居住于此,民族特色鲜明,是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不二之选。

图3 石佛寺乡生态环境分布

三、石佛寺乡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的价值

民俗文化景观的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人们认知程度的高低。只有正确认识锡伯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1.历史文化价值

锡伯族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多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锡伯族的族源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至今己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锡伯族物质文化景观,不仅有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如双州古城遗址、石佛寺古刹以及明长城遗址,还有全国仅存的明代十方寺军堡遗址,此外,还有著名的人文景观——记录锡伯族西迁戍边的西迁纪念馆,西迁节是锡伯族西迁戍边纪念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锡伯族的西迁之路,历时1年零3个月,行程万里,到达新疆伊犁,与当地兄弟民族团结奋斗,为保卫和建设边疆、保护我国领土完整和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西迁的壮举丰富了锡伯族的历史文化。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指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15]在锡伯族整个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原有的历史遗迹还是后来兴建的人文景观,都呈现出更加直观的民俗文化景观,保存至今的石佛寺古村落对于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艺术美学价值

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锡伯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艺术。石佛寺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中,传统民居的选址朝向、建筑形制、修筑方式、院落布局等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自迁居汉族居住的平原地区以来,锡伯人入乡随俗,学习使用土坯墙木结构和砖木结构,采用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方式来建造房屋。同时,也将锡伯族传统建筑的特色融入其中,如院落的组合形制、室内火坑、门的位置等。锡伯族民居在建筑的外形、空间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和实用价值,对研究我国锡伯族民居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为当代建筑、艺术和民族学等专业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

3.科普教育价值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2003年,沈阳市投资4 000余万元,对锡伯家庙整体环境进行了改造,恢复家庙历史原貌。近年来,沈阳市又投入500余万元对锡伯家庙进行修缮,并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增设了锡伯族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展馆,展出面积达1 000多m2,共分为7个展厅,包括西迁壮举、历史源流、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民居、婚俗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内容,整个展览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及各种特技手段全面展示了锡伯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及沈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果,并使之成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新平台。2011年,锡伯家庙被辽宁省委宣传部、统战部和省民委命名为辽宁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6]。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原本富有民族特色的村镇正在逐渐失去其独特性。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在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17]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所以,保护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保护和维护其历史遗迹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发展背景下,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建立锡伯族博物馆、锡伯族文化广场等,对民族特色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和再现,为村落遗失的传统特色注入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理念。通过保护和建设锡伯族民俗文化景区,以旅游景区的形式呈现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有助于使人深入理解其景观特色及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锡伯族物质文化景观,发扬其传统特色文化,这对于锡伯族文化的传承乃至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4.文化旅游价值

锡伯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村落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承、保存民族记忆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传统村落具有历史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布局维持原有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等文化内涵[18]。石佛寺乡作为锡伯族的聚居地,目前仍部分保存着锡伯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国内最完整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如民族特色、传统地域、民风民俗、自然山水、历史遗迹等,这些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提升当地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有助于整合该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应创新发展模式,开展与村落环境相融的文化旅游体验,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石佛寺乡的文化旅游发展方式,可以选取合适地段打造适宜的旅游观赏区,让游客亲临现场体验锡伯族特色民俗生活,感受其自然淳朴的民风,进一步推动该地区成为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四、结 语

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与其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息息相关。石佛寺古村落人口主要以锡伯族为主,锡伯族文化是当地的主导文化,具有很强的锡伯族族群特性。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宗族特色和山水空间等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石佛寺锡伯族民俗文化景观。在对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民俗文化景观特点与价值的研究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石佛寺锡伯族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潍县石佛寺的源流与寺中铁佛的存藏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
石佛寺水库坝基液化评价及处理措施
前城市村民的后庙宇时代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