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建立固定诊疗关系的分析

2021-05-25 12:47:40唐春芳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居民

唐春芳

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上海 200023

医疗卫生向来都是国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的方面。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已经有了跨越性的提升,但是社区医疗服务相对而言略显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制度,很多服务工作不够贴合当前我国社区的实际情况,难以取得理想的服务效果。因此,在实施社区医疗服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医疗团队的服务制度。而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当前,我国基层社区正在逐步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施首诊和分诊制度,按照不同社区居民的特点,并结合社区现有的医疗条件来完善医疗服务,探索出一条新型医疗制度,在社区内全科医师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一种固定的诊疗关系。

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当前的困境

1.1 医学教育理念有待健全

在王显君等[1]研究中提出,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全科医学相对而言发展较为落后,而家庭医生的整体素质从目前来看与全科医师的要求仍然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开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全科医师的能力。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其个人健康需要由全科医师一力承担,因而对于全科医师的服务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虽然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前期实施当中,对人才的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没能完全符合要求,社区居民也无法将自身健康完全地交付给全科医师。基于此背景下,虽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形式上已经有所开展,但是内涵质量仍然堪忧,需要进一步增强医疗团队的培养工作。

1.2 医师积极性未能调动

在刘静[2]研究中提出,相对于大型医疗机构而言,家庭医生在薪资待遇和社会认同力上仍然还有所差距,特别是在个人职称的晋升方面更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因而, 当前全科医师和相关护理岗位上的从业人员比较少,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参与到临床医疗工作当中。这种问题是一项长期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上对医疗资源进行分配,同时增强全社会对家庭医生的认同感,在社会舆论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让家庭医生得到更多的尊重。

1.3 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在杨俊娜等[3]研究中提出,在家庭医生签约过程当中,如果信息化建设出现之后则无法体现出家庭医生的具体功能,甚至会导致家庭医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重复工作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需要做好社区卫生中心的信息化工作,对全科医师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让其能够早日完成区域标准化信息工程,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提供实质性的支撑,继而提升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标准。

1.4 职责分工不明,工作标准不规范

在朱志为等[4]研究中提出,对于当前家庭医生团队而言,需要重点优化其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的队伍。另外,还需要设置专业化的助理和护理人员,对当前社会组织力量予以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家庭医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得以充分提升。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进行整合设置,对医院的既往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让家庭医生能够更好地发挥。

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建设

2.1 转变医疗观念

在陈爱云[5]研究中提出,从家庭医生制度上分析,首先需要进一步转变医疗模式,建立起一种行之有效的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一种单位、载体、基础、形式的全新医疗模式,对应为家庭、社区、健康档案、契约服务。保证所有的服务对象都能够享受一种集管理、关怀、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模式,让社区内每家每户都拥有家庭医生。

2.2 明确服务对象和服务职责

在侯进等[6]研究中提出,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言,其服务的主体是全科医师,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服务的平台,服务的对象则主要包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且将其进一步延伸到村镇当中,为服务团队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并构建一个完善的社区团队。 这一服务团队当中,其主要成员是家庭医生,而其他成员则包含有社区护理人员、公共卫生服务医师、健康管理师、康复医师等,所有成员共同辅助全科医师来开展签约服务,通过这种签约的方式来为社区居民提供首诊和转诊服务,同时还对所有签约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康复知识、预防知识、保健知识、计划生育指导等, 并且为所有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并提供医疗服务。

2.3 分析服务人员的地域特点和宣传

在徐榕等[7]研究中提出,基层地区的地域比较广阔,但人口密度却比较小,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医疗机构则属于一种全面覆盖的网络,并不会由于服务半径过大而导致服务质量受到影响。 对于服务对象而言,其学历水平比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狭窄,需要进一步提升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程度, 将其设置为签约服务的重点内容。另外,还需要针对全社会来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重点。 首先,需要从里到外对医护人员进行政策性培训,并做好一系列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家庭医生能够制定出签约服务方案并予以实施,并进一步征求广大居民的意见,与社区服务人员达成初步的共识。另外,社区政府部门也需要做好专题汇报,对政府部门在签约服务方案上提出的意见、合格建议予以采纳,获取辖区内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肯定,让其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选取社区居民作为代表来完成咨询和访谈工作,统一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并完成受益分析。组成流动宣传小组,在各个社区进行巡回宣传,并且制定宣传折页,将其发放到各家各户,通过宣传栏、横幅、广播等方式来完成宣传工作,让社区居民能够放心。

2.4 发挥家庭医生签约的优势

在丁黎雯等[8]研究中提出,在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当中,需要对居民的属地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其中包含就诊、首诊和转诊区域,在医疗机构当中设置不同的报销比例,保证在制度层面上为签约居民的首诊和转诊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在社区居民医疗当中, 其选择性比较多。但是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医疗体系,就医方式比较杂乱,因而需要统一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提升就医便利性。从当前的情况上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以社区卫生室为延伸点,对所有社区居民进行一体化医疗服务,并且对辖区内所有的卫生机构进行统一的绩效考核、业务、行政、药械、财务等管理,对所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基于此,为家庭医生通过卫生机构平台签约提供制度保障,对全科医疗团队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实现签约服务当中的连续性、可行性和便捷性。

2.5 重组工作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在江雨露等[9]研究中提出,在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当中,全科门诊一般均予以坐诊制,由居民到社区完成就诊工作,但是医患双方均不固定。 为了进一步保障医疗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需要建立起一套固定的诊疗管理,将家庭作为最为基本的医疗主体,对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进行优化,将预防工作和治疗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在木洁[10]研究中提出,首先需要将区域全科工作制度进行建立,让区域医疗机构为固定的社区开展签约居民服务,选择高年资全科医师来担任团队管理者,对团队内的工作进行全面性的组织和协调,并且担任社区卫生室的主任,做好乡村医师资源的调整。 将所有医疗区域划分为4 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包含有2 个医疗团队。并且由2 名家庭医生共同使用一个医务室,每天进行上门服务和随访工作,让分区工作室保证全年随时开放。

2.6 主动上门签约,建立电子档案

在娄玉兰[11]研究中提出,从现有的家庭医生制度上看,契约服务属于一种重要保障。而家庭医生签约的形式包含有很多种,门诊签约和特殊群体签约均较为典型,考虑到社区居民的特殊性,家庭医生可以采取上门签约的方式,对社区居民的信息进行全面性的采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签约居民在接受家庭医生服务过程当中,逐步提升其服务价值,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遵循多劳多得、有劳有得的原则,提升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2.7 提升家庭医生的能力

在刘然等[12]研究中提出,需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来提供相应的签约服务内容,不仅能够保证服务工作的标准性,还能进一步提升临床服务效率,同时也能有利于社区居民去往社区卫生机构就诊。而要想提升临床整体服务质量,就需要对家庭医生的医疗工作进行量化性的考核,将家庭医生的工作量转化成为相应的系数表,让家庭医生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内容和绩效考核工作联系起来,选择最大的签约人数作为基数,还需要予以家庭医生相应的签约服务费,增加其服务质量,保证固定诊疗关系得以真正建立。

在蔡利强等[13]研究中提出,另外还需要提升社区居民和社区服务中心的紧密程度,将服务对象分别规划为健康管理、健康关怀、健康服务3 个类别,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签约内容。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群众就诊。为了保障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需要将所有全科医师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激励家庭医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提升签约居民的固定程度。

3 结语

从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上看,需要明确签约目的,其主要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型综合医院就诊数量多、医疗费用高的问题,并实现基层首诊工作和分级诊疗工作。 另外,还需要明确签约服务工作和满意度之间的联系,让社区居民在获取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能够获取充分的满足感,通过直接签约的方式来为居民获取优惠,提升居民的获取感。家庭医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是落实签约服务的保障,社区需要抓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这条主干线,建立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让医师能够发挥开展医疗服务的积极性,而患者也能从获取医疗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猜你喜欢
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居民
家庭医生
石器时代的居民
医学人文融入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口腔全科医师执业范围(讨论稿)
家庭医生签约理 想照进现实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09:54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