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 王庆
走过耳顺、走过古稀、走过耄耋……他们的故事就像淡淡的素描,没有浓墨雕琢,没有重彩修饰,却让大家口碑相传。
这个特殊的团队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平均年龄68岁,由最初几人发展到如今的70人,有党员、群众,有“50后”,有“80后”,有专业理发师——田宝成、李若勇、王敏;有维修小家电的能工巧匠——叶成富、王志;有业余心理咨询师——安玉珍、王秀珍;有送学上门的老讲师——孙敏、李士彬、卞妙兴;有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宣讲航天精神的老领导、老专家、老模范——李小平、曹化桥、李忠禄、刘文勤……无论人员怎么更替,不变的是老航天尽职尽责的初心和使命,不变的是航天蓝永远的底色。
每段旅程都有终点,每个生命都有尽头,而入殓师是伴随生命走过最后一站的人之一。于少全,一位有着52年党龄的7103厂退休职工,2003年退休后他就承担起为病逝职工家属穿衣、净脸、化妆的殡葬工作。
这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常常面对生死离别,还要遭受世人的偏见与忌讳,可他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坦然面对冷眼与不理解,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坚持让每个逝者有尊严地离去。
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一接到电话随时出发,昼夜颠倒已是常态。多少个节假日、多少个风霜雪夜,奔波在家、医院、殡仪馆的路上。从1998年到2020年,他义务为逝者服务达500人。如今,无论是六院地区还是附近城乡,于少全已成为人们称赞的善人、好人,他因此荣获第二届“感动六院十大人物”、第二届“航天系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多项殊荣。
“兰生幽谷,不畏莫服而不劳;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他用一颗仁爱之心诠释着航天人向善向上的美德。
朴素爽朗、精干利索,当兵出身的朱华明已是古稀之年,但只要提起他照顾张万年的事儿,街坊邻里都竖起大拇指。
两人不在一个楼栋却背靠背住着,只要张万年在窗口叫一声“老朱……”,他就下五楼再爬五楼小跑到张万年家中。那年正值酷暑,张万年双目几乎失明需要手术,他用尽全力硬是把比他还壮实的张万年从五楼搀扶下来,两人都大汗淋漓。从此家里、医院两点一线,早出晚归,一来一往,他在医院照顾张万年就是两周。第二年,张万年眼睛再次手术,他又是没黑没夜跑了两周,无微不至照顾着。
为了缓解张万年郁闷的心情,他一有时间就陪张万年晒太阳、遛弯,从不言累、从不厌烦,冬来暑往整整三年。
在大家眼里,义务理发志愿队发起人庞岱是个热心人,义务理发队每年要为500多人服务,为此成员们大都落下了腰疼的老毛病,站久了腿肚子直打转,腰眼钻心地疼。实在坚持不住了,他们才休息一下,转转腰,随即又理了起来。连续握推子的手磨出了血泡,用纱布包了继续理。
现在理发志愿者越来越多,但老庞始终珍藏着一把刀头缺角、手柄斑驳的“老推子”,他说“老推子”剪掉的是头发,剪不断的是大伙儿间的情意。
航天六院7103厂有1701名离退休职工,分布在六院9个小区中的7个,很多住户的房子没有电梯,为了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严、做细、做实,离退休37名栋长和老航天志愿者们担负起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重任,编织联防联控的严密网。
2020年大年初四,按照上级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的排查要求,需要对所有离退休职工节日外出、家中来访人员、居家人员身体情况和租户情况展开排查。各栋长和志愿者们逐户摸底,及时跟踪、上报信息,疏导老同志情绪,对独居、身体不便、孤寡老人上门慰问,第一时间给他们送去口罩、米面油、蔬菜和日常生活用品。
排查工作刻不容缓,责任重大,志愿者们早上一睁眼,扒拉几口饭就忙活起来,一整天都顾不上喝水,嘴唇起皮皱裂,嗓子干疼,耳后因长时间戴口罩勒破了皮。为精准摸排退休职工信息,栋长们每天爬楼梯、按门铃、讲政策,不知疲惫,常常晚上10点还在沟通信息。当问及这样辛苦吗,他们淡淡地说:“当年加班加点生产也就这节奏,作为航天人我们有准备。”
退休是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有人感叹“船到桥头车到站”,7103厂离退休志愿者却说:“如果今后我满身病痛,步履蹒跚,如果今后我糊涂了,不能再说很多的话,但我依然会用无声的行动表达作为航天人和共产党员对航天事业和党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