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发苍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

2021-05-25 11:08辽宁王高岩
金秋 2021年1期
关键词:卫星

※文/辽宁·王高岩

202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前夕,当年参加过研制任务的11位老科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习主席收到信后立即给老科学家回信,盛赞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习主席回信中提到我国著名航天专家王希季的名字。100岁高龄的王希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也是1999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科学家中仍健在且依然为祖国航天事业做着贡献的3位科学家之一。王希季一生心系祖国,研究成果丰硕——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他负责完成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高一学生考上重点大学

王希季1921年7月出生在昆明一个白族家庭,父亲经商,家境尚可。到了上学年龄,父亲便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好好学习,成为有知识的人。王希季深知父亲良苦用心,上学后非常刻苦,不但课堂上认真听讲,记住老师所讲内容,课后还注重复习,坚持当天学的新知识当天消化,很多时候放学后小伙伴们找他出去玩,他若课程没复习完,就绝不答应,因此学习成绩在班级始终名列前茅。初中毕业那年,王希季因患重病不得不休学,即便抱恙治疗期间,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便手不释卷,孜孜以求认真读书,家人见状常劝他注意休息,他说:“求学读书没有捷径可走,我有病在身虽不能到学校上课,但我可以自学。只要勤奋、不懂就问,一定落不下课。”正是凭着这股劲头,半年后病好复课不久,在昆明市中学会考中竟一举摘得全市第一名桂冠。一个在家休学半年的学生能取得如此成绩,令老师和同学敬佩不已。

王希季上高中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之际,他即将读完高一那年,当时的教育部门为了抓紧培养人才,打破常规,允许学习好、有能力的高中生不受年级限制提前报考大学。消息一出,很多学习好的低年级高中生跃跃欲试,王希季也在其列。这一次他又靠扎实的知识积累在报考的高一学生中脱颖而出,被全国闻名的重点大学“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

义无反顾改行搞科研

1942年王希季大学毕业,此时正值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最艰苦之际,他心系国家,毅然进入一家兵工厂工作。工作期间他切身感到中国工业生产太落后,到处受制于人,逐渐萌生“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理念。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动力与燃料专业。到了美国,王希季顾不上欣赏异国他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一头扎进知识海洋,一如既往发奋苦读,每天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很快便跻身本专业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者行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希季得到消息,立即决定回国为新中国建设贡献才智。当时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人才,给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开出特别优厚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一些要好的美国同学听说王希季要回国,有的劝他:“你博士还没读完,现在回去岂不前功尽弃了?”还有的劝他:“美国政府承诺给你们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你干脆留下得啦!”但不管美国同学怎么劝,王希季不为所动,铁了心要回祖国。

希季参加理白族文周活动

1950年春,王希季和华罗庚教授以及一些立志报国的中国留学生一起,乘船穿越浩瀚的太平洋回到新中国怀抱。踏上祖国大地,王希季先到大连,任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后又赴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由于知识渊博,授课水平很快得到领导和老教授认可,成为同龄教师中的佼佼者,在教育界备受瞩目,没多久王希季便被任命为上海交大工程力学系副主任。

1958年11月的一天,王希季刚上完课,突然接到通知,说上海市委有关领导找他谈话。接到通知王希季心里犯起嘀咕:“我一个高校普通教师,市委领导为什么要找我谈话?”一路猜测来到领导面前,领导简单寒暄直奔主题:“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我们也要搞卫星’的号令,组织上了解你在美国所学专业,决定调你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这个设计院对外叫这个名字,实际是一个保密单位,调你去是要你专门负责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现在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听完领导的话,王希季心里清楚,这项工作对于已在三尺讲台耕耘8年的自己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自己接受任务,就意味着要面临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和压力,还将隐姓埋名。但他更清楚,将人造卫星送上天,对于新中国来说何等重要。想到此,王希季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从此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义无反顾改了行。

成就卓越硕果累累

王希季在美国攻读的是动力和燃料专业,并没接触运载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上个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要想在高端技术上寻求外援根本不可能。面对这一严峻现实,王希季便向书本求教,千方百计查找、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废寝忘食地阅读、消化,边恶补理论边搞研究。研究工作有大量数据需要计算,当时缺乏电子计算机,王希季不等不靠,土法上马,用手摇计算器,甚至算盘进行计算,硬是靠这种人工方法计算出海量数据。就这样,在王希季主持、带领下,半年后他和同事们研制、总装出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谁知检测时因受当年国家工业能力限制,一些部件达不到技术要求,火箭不得不放弃发射。面对这没想到的严酷挫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王希季虽然心中难受,并未气馁,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国情大胆修改技术方案。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于于1960年2月19日发射成功。这枚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的发射成功,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迈出征服太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此后,王希季不断攻坚克难,带领课题组在10年时间里先后研制成功涵盖气象、生物试验、核爆取样与技术试验等许多不同类型的15个型号探空火箭,成为中国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希季还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技术方案的提出者和组织完成研制者。1970年4月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空间国家。当年毛泽东主席对“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给予高度赞扬,称赞王希季等科研人员以聪明才智提升了国威,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

完成这次任务不久,王希季又受命投入到负责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这在王希季科研生涯中又是一个第一次。接受任务后,他带着科研人员全力攻关,最后确定从我国国情出发,将可行性与经济性有机结合,以“长征号”运载火箭的能力为基础,采用弹道式返回方式的技术方案。方案设计一完成,王希季立刻马不停蹄带领科研人员着手进行卫星回收系统试验。一次从酒泉发射的两颗试验火箭箭头落到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沙漠,王希季立即带队出发,直奔大漠。在漫无边际的大沙漠,克服风吹日晒,口干舌燥,体力下降,可能迷路等重重困难,经过将近24时不间断搜寻,成功找到箭头、回收试验载荷和仪器设备。经过先后数十次实验,终于将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送上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仅有的3个国家之一,在全球航天界引起轰动。十多年后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主任率团访问欧洲一些国家,许多国家的航天专家充满钦佩地对他说:中国在航天技术发展上,有两大十分了不起的成果,一是研制出氢氧发动机,二是研制出返回式卫星。

几十年来,王希季始终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辛勤探索着、耕耘着——他提出在返回式卫星上采用新型国产彩色胶片,开了我国卫星彩色拍照技术先河;他大力提倡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数字化,目前这一做法已得到普遍应用;他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力主不追逐世界发展航天飞机潮流,根据国情只搞载人飞船,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上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之道……一路走来,王希季在科研上堪称硕果累累,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及一系列国内外大奖,不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还先后担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中国卫星总设计师……

如今,已经100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空的新项目。我们相信他,耄耋之年一定能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卫星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
奋力谱写卫星应用新篇章
miniSAR遥感卫星
“北京”三号卫星
如何确定卫星的位置?
高分多模卫星
卫星“眼”中的地球 等
静止卫星派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