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建民
1983年4月,我大学毕业后来到国家经委工作,具体办公地点在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九号院是个神奇的院子,历史上是礼王府,院里大多是木质结构的古建筑。历史更迭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已经住进过4位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李先念、姚依林、张劲夫)。我在红色小东楼办公,靠近院东门,下班后偶尔会看到院子里独自散步的原国家主席华国锋同志,他见到院子里的工作人员很客气,经常是点头示意并不说话。
我最初的工作岗位是办公厅编辑部,从事机密简报编写和编辑加工,简报一个是《经济动态》,一个是《经济工作简报》。当时的编辑部共计8人,处长霍恩德,副处长彭文庆。简报稿源来自全国各地经委责任部门提供的经济情报,处长挑选有价值的内容让我们精编,不管原件文字内容有多少,都要精简到800—1000字,主题突出,标题鲜明。印出来后,通过机要渠道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为中央领导政府机关提供经济动态信息、研究决策的依据。
简报是中央决策的依据之一,兹事体大,所以原稿往往被我们修改得面目全非。处长给我们决定好的定稿字数,多一个字也不允许。我们年轻编辑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文字功夫的锤炼。除了做编辑简报工作外,我们小年轻还轮流跑到王府井国家经委地下印刷厂进行监改、校对,签字后印刷等。
1984年2月,我们跟着处长创办了《经济工作通讯》杂志社。《经济工作通讯》的杂志名字,还是袁宝华同志亲自圈定的,并为杂志社题写了刊名。创刊之始,当时是半月刊。我们掌握着原有工作简报的行政通讯网絡,加上每个同志又很努力参与创办工作,特别是吴慧婵专家加盟,创办初期发行顺利,反响良好。我们开始是自办发行,先后在九号院、羊皮市、铁二中、和平里砖角楼做征订发行工作。
《经济工作通讯》当时的月发行量达到了48万多册,杂志社的先声夺人让我们始料未及,红火起来后,又有不少人加入了杂志社团队,邵宁(国资委原副主任)就是在那时成为同事的。记得当时我们除了做责任编辑组稿,还要做记者写采访、会议纪要类稿子,还帮拉广告。创业初期,大家没有特别明确的岗位分工,领导分配做什么就努力做什么,团结协作,基本没有遇到大麻烦,事业就发展起来了。
因为《经济工作通讯》的创建成功,大家深受鼓舞。当时的办公厅副主任齐向武和我们处长兼杂志社社长霍恩德又谋创举——申办中国经济出版社。因为杂志社当时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申办出版社上头,于是《经济工作通讯》杂志社的编辑工作就剩下我和邵宁两个人来做了,一人负责一期,轮流当班。
我们当时在杂志社的工作,思不出其位,尽职与尽心,充实而踏实。每个人之所以能任劳任怨,加班加点而不以为苦,或许正是感受到杂志社的前途犹如东方之日,事业朝阳,我们心头常怀有无名的喜悦,所以意兴洋洋,与之共成长。
从1984年4月《经济工作通讯》创刊到1997年更名《中国经贸导刊》,直至今天的出刊1000期,期间杂志社的一路改革、一路发展,浸润着从业者历年来的辛勤与努力。所谓万物聚散,皆在春秋。杂志社创建迄今,逾三十年,近四十年。回看每一期的封面,感受深入人心的亲切,流光有痕,记录了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作者为原中国经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