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05-24 09:56胡蓉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芜湖枢纽港口

摘 要: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是打造低成本、高质量产业通道网络,增强实体经济,优化要素配置,重构承载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在安徽省港航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芜湖港稳外贸,抓内贸,降费增效,转型发展虽然初具雏形,但是仍面临着集疏运网络不畅、规划布局小而散、服务功能少而弱的难题。因此,要建设成为适应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应该加强节点设施互联互通、运输资源优化整合、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芜湖港 物流枢纽

2020年10月,芜湖获批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城市。芜湖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是高效衔接“一带一路”倡议、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建设、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舉措,是打造长江中下游重要的陆海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推动安徽省加快承载沿海首轮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芜湖及周边地区融入长三角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芜湖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城市,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港口资源为依托、以服务港口为载体、以围绕港口的各类产业发展为引擎,形成枢纽与产业融合发展、互促互荣的新局面,打造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典型范式。而芜湖离这一要求还存在着差距和短板。因此,如何在“十四五”时期,以及国家物流枢纽加速建设阶段,把芜湖打造成为临港枢纽经济发展新引擎和绿色智慧物流中枢,是新发展格局下的现实命题。

一、芜湖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存在的问题

(一)集疏运网络不畅

随着经济的发展,2020年芜湖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35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03万标箱,比上年增长96%(表1)。虽然长江经济带芜湖段拥有规模以上港区7个,但是具备良好综合交通运输和集疏运条件的港口后方物流园区不多。现有的港口大部分只具备港口作业基本功能,后方的物流园区普遍建设滞后。港口后方拓展腹地受限,具备铁水联运的物流园区则更少。目前,闸口日均集卡通过量在800-900车次,“公转水”衔接点通行效率问题日益凸显,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尤其在2020年汛期,合肥地区水路抵港通道关闭,芜湖港口集卡通过量大幅度增长,日均通过量在1100车次左右。同时,由于集装箱业务生产的不均衡性,部分时段集中抵港时,进场闸口车辆超过180车次/小时,给道路通行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出入港区的物流通道与城区交通干道交叉重叠,不仅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通畅度[1]。

(二)规划布局小而散

安徽省港口集装箱运输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各个港口隶属于不同的管辖范围,与当地城市政府管理脱节,出现“港城两张皮”的现象。由于相关地区、部门和行业,不能有效地统筹衔接、互联互通和彼此匹配,很难形成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突出重点的格局,容易导致港口扎堆、竞争激烈、低水平重复建设。在芜湖市几十公里内,同时设有多个集装箱港区,因此,出现了能力过剩和恶性竞争的现象,使得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2]。

(三)服务功能少而弱

虽然线上物流飞速发展,但是与线下的协同效应还不够,尤其在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方面相对薄弱。同时,大部分港口企业仍然以传统服务为主,缺乏供应链思维和运作方式,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一体化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导致枢纽网络业务难以有效地与相关产业联动和深度融合,并满足客户即时、多元化的要求[3]。因此,芜湖港在推动枢纽专业资源集聚和企业战略联盟合作方面还有待提升。

二、芜湖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对策

(一)节点设施互联互通

首先,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色鲜明的多式联运业务,将芜湖枢纽与新物流业态发展形成良好的业务联系和功能协同,加快完善服务功能,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和物流业开放,构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物流有效协作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打造国家级现代物流节点。通过建设芜湖智慧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平台和安徽省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各个物流企业、物流环节的界限(信息孤岛),整合铁、水、公等运输货物、仓库、车辆、标准化运载单元等信息[4]。例如,通过集装箱装箱装车需求计划、集装箱货物运单、集装箱货票等信息共享,将企业信息汇聚在一起,实现货物追踪、查询等功能,畅通枢纽与外部的循环,达到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并向不同区域市场分拨大宗物资。

其次,加快完善和优化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以朱家桥物流区和裕溪口物流区为核心的枢纽,以芜湖综合保税区和三山物流园区为联动,以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物流园为配套的枢纽布局。发展铁水、公水、干支直达、河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全力推进皖江航运中心和安徽外贸主枢纽港建设,促进港口转型升级、物流业“降本增效”,不断增强港口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立体交通体系优势,努力将芜湖港打造成长三角其他港口和中部地区的腹地资源支撑中心,形成通达全国主要城市圈的河江海联运大通道。

第三,提升干线中转运输组织功能。中转换装业务是港口的基本功能,充分发挥芜湖位于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朱家桥物流区、裕溪口物流区和三山物流园区良好的多式联运条件。通过铁水联运,河江海联运形成良好的物流联动,形成围绕枢纽的水水中转、水公、水铁联运的干线中转体系,与干线运输组织功能实现有机对接。特别是合肥、马鞍山、宣城、池州、铜陵等芜湖周边区域生活消费品及水泥、矿石、建材、汽车等大宗货物可通过芜湖物流枢纽向周边地区进行分拨配送。增强铁、公、水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中转换装能力,开展河江海联运,促进港口拓展辐射范围与运输腹地,通过枢纽培育周边地区货物的水陆中转和长江中下游水水中转业务,提高港口竞争力。利用沿江产业转移和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以及两区枢纽、两联区域的公路条件,形成区域商品分销和物流组织中心。

(二)运输资源优化整合

首先,进一步完善通道网络。一是芜湖港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作为利益合作共同体,加快推进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之间航线天天班开行。二是利用安徽港口整合资源配置优势,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力求错位发展。三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内陆港联动工程,打造面向长三角其他港口和中部地区的腹地资源支撑中心。四是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内陆港建设,形成通达全国主要城市圈的河江海联运大通道。

其次,实现降本增效提质。一是以规模化的物流组织提高物流运行实载率,实现边际效应最大化,以破解芜湖枢纽针对中部地区地缘因素导致的运输方向不平衡、腹地货运需求不稳定以及物流相对成本较高等问题。二是着力提升运输产品或货物的价值,降低相对物流成本。三是提升运输服务能力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物流服务价格生成机制与大客户信用评价机制。四是协助管理部门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物流服务制度成本,提升区域营商环境竞争力。

第三,安徽省应加快编制全省港口布局规划,明确全省港口尤其是沿江港口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分层次布局港口,优化通道结构,聚集产业资源,实现错位发展,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芜湖港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在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建设方面进行宏观调控,避免省内港口之间因重复建设而形成恶性竞争。

第四,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多式联运组织平台。发挥芜湖作为长江黄金水道重要“十”字节点的地缘优势,突出芜湖在安徽省河江海联运优势,构建覆盖安徽全省及周边地区、畅通国际的多式联运服务网络。针对货源发生地与到达地,推动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创新以及腹地市场开发,促进长江黄金水道水水中转、铁水中转、公水中转运行提质增效与网络化运行,全面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多式联运组织平台。

(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首先,打造要素组织平台。以芜湖枢纽建设为契机,打造聚集产业发展要素平台。加强港口枢纽与周边产业集聚区的业务联动,通过港口枢纽物流环境营造、供应链体系构建和政策制度创新,集聚产业要素资源、提升产品辐射能级,推动港区物流与实体经济协调联动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物流枢纽聚集芜湖产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土地、资本等要素,对原有位于城市中心的物流功能整合,预留产业发展用地,可为枢纽产业集聚提供发展空间。加快吸引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入驻,为产业的扩张发展提供金融、信息、技术等相关要素支撑。以政府平台数据为基础,通过整合内外部客户、资金、数据,持续培育以“港口B2B+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为平台架构,形成基于芜湖枢纽的大数据生态圈的数字化要素组织体系。

其次,营造物流供应链环境。加快朱家桥物流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及保税区建设,提高进行国际物流运作的条件。根据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要求,加快对芜湖枢纽物流云平台的建设和功能完善,建设智慧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平台及大宗散货交易平台项目,服务对象之间进行信息交互,采集数据,并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实现信息交互。积极联动其他产业、金融等企业拓展供应链、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业务,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业态模式创新,构建高效率、低成本、服务品质优的物流服务生态[5]。通过物流服务生态的构建,为相关要素的聚集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带动芜湖市水路货运量和物流业高速增长,将物流产业培育成芜湖市主导产业。以发展物流业为契机,通过延伸物流产业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迈入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分工领域。以芜湖枢纽为核心,整合枢纽上下游产业链,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产业,实现港口产业多元化发展,发挥“港产城”的聚合效应,打造智慧港产城融合发展枢纽新模式。

第三,构建区域枢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芜湖枢纽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探索,已不是降低绝对物流成本,而是提高货运质量和数量,以优质的“门到门”服务以及穿梭巴士服务,实现规模化的区域物流组织,降低物流相对成本,积极吸引汽车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等产业成为临港产业,从而引导产业重新布局和结构升级。以朱家桥物流区为载体,通过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协调,不断完善跨境口岸通关一体化运行,进一步提高国际货物口岸通关效率。联动芜湖综合保税区、三山物流园区推进保税物流、跨境电商,拓展销售、展示、结算等新兴业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有序推进特色商品进出口基地建设,形成区域性保税仓储、交割交易中心。同时,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大力推广绿色装备应用,着力构建绿色物流服务体系,通过物流规模组织降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将生态保护落实到经济建设中,将芜湖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枢纽。

三、结论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是打造低成本、高质量产业通道网络,增强实体经济,优化要素配置,重构承载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6]。虽然在安徽省港航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芜湖港稳外贸,抓内贸,降费增效,转型发展初具雏形,但是仍面临着集疏运网络不畅、规划布局小而散、服务功能少而弱的难题。因此,要建设成为适应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应该加强节点设施互联互通、运输资源优化整合、相關产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翁雨薇,贝淑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港口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6):8-9,19

[2]韦宏芜湖市江海联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5

[3]柳涛如何建设国家物流枢纽[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24(10):86-87

[4]管斌彬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多式联运枢纽经济发展的研究及启示——基于美国及欧盟经验的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3(4):7-11

[5]陈红梅,李芏巍,杨倩,张震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概念、特征及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J].供应链管理,2020,1(9):62-73

[6]童彤优化物流枢纽布局提升流通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2018-12-28

〔本文系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项目“安徽省科技创新效率市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项目编号:202006f01050037);芜湖市创新环境建设(软科学)计划项目“芜湖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城乡绿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rkx1-3)阶段性成果〕

〔胡蓉,中共芜湖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教研部〕

猜你喜欢
芜湖枢纽港口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威海港口》
Fog
济南、青岛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港口上的笑脸
枢纽偏好型产业
去港口走走
中国枢纽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
轨道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