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指挥者。”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要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如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结合我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愉快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一只贝》一课时,我课前收集“贝”、“贝壳”的标本,还精心地制作了一张在海边沙滩上各种各样贝壳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关于“贝”的资料,充分了解“贝”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谈话导入法:“同学们,你们见过贝吗?”“见过贝壳吗?”,教师出示标本,让每个学生能有机会认真地观察“贝”、“贝壳”特点。然后出示准备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舞台上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将是一潭死水的课堂,所以,课堂上只有不断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一只贝》第一课时,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初先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自学课文,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把不明白的地方先记下来。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解决,也可以查找相关课外资料,想方设法能解决问题即可。这样做法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几方面都得到训练,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展示个性风采,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教师指点,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对质疑问题提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进行辩论,交流。例如:在教学《一只贝》一课中,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是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呢?有的学生质疑:一只贝的可怜表现在哪里?可敬表现在哪里?等等。教师以多种形式对学生指导,让学生多读课文,在读中去领悟,这样学生得到深受启发:这篇文章借物喻人,赞美那些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做出贡献的人。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使学生懂得知识是无限的,同一个问题从不角度去看待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开放性教学课堂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让学生去思考,争辩,在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了生机。
四、朗读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体现了“读”的重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词语运用的巧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如果不讲究读的方式方法,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只有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如:小组比赛读,个人比赛读,开火车读,读书会等。通过朗读来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找在教学《一只贝》时,让学生抓住重点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通过进行反復诵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句子内在含义,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权力,让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课堂上飞扬。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龙马小学 周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