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2021-05-24 06:57郑雄况时祥谢婷婷蔡友德高汝欣
江西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全蝎僵蚕面瘫

★郑雄 况时祥 谢婷婷 蔡友德 高汝欣

(1.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贵阳 550003)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是由面神经受损而引起同侧面部表情瘫痪的一种疾病,损伤部位主要位于面神经核及核以下。主要表现为睑裂增宽、闭目不全、鼻唇沟及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漏气、舌前2/3味觉障碍、流泪、耳后疼痛等[1]。周围性面瘫发病以成人为主,发病率约每年17/10万~35/10万[2],该疾病虽不致命,但严重影响美观及生活质量,故亦需引起重视。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激素、营养神经等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多数患者病情恢复时间长,且易留下后遗症[3-5]。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确切,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穴位(埋线、贴敷、注射)等[6-9]。相对于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局限性而言,中药复方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髓,能够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节的方式以改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症状,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及复发率。对此,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处方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探讨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组方用药特点,为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数据。

1 文献

1.1 文献搜集 分别以“周围性面瘫”或“口喎”或“口癖”加“中药复方”或“中医药”或“中药”或“汤药”或“中西医结合”等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库,检索起止日期均为1990年1月—2019年8月。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②以中药内服为主要治疗方案的文献,且所有文献中记载的中药处方均需有完整的药物组成及剂量;③文献中确认该处方有效,服用该处方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④同一文献中不同证型的处方分别记载;⑤药物配伍科学合理;⑥中药内服是主要干预措施。

1.3 排除标准 ①疾病诊断不明确的处方;②缺乏完整中药名称及剂量记载的处方;③同一处方由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仅保留一次;④多次就诊,如果证型保持不变,只保留首次就诊的处方;⑤各数据库中交叉重复的文献只保留一篇;⑥学位论文、科普文献、实验研究类文献、综述。⑦针药联合治疗类文献。

2 方法

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V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中药大辞典》对中药药名进行规范。如白蒺藜、刺蒺藜统一规范为蒺藜;丹皮规范为牡丹皮;巨胜子规范为胡麻;元参规范为玄参;炒牛子规范为牛蒡子等。

2.2 中药数据库的建立 运用Excel建立中药数据库,分别由两人单独输入数据,完成后相互核对以保证数据准确性,对于有异议处则再次核对数据并商讨解决。最后将核对准确的Excel表格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要求分别选取中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关联分析等模块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符合文献纳入 使用上述关键词检索到3342篇中文文献,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排除研究方法不符、交叉相同、多次发表、综述等文献,初步纳入与本次研究相符合的中文文献188篇,结合排除标准仔细阅读文献,剔除不符合研究标准文献共99篇,最终选取89篇文献。

3.2 药物频次分析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0”软件对此次研究所收集的121首方剂进行分析,其中总共包含156味中药,再将所含中药的使用频次、比例、剂量及标准差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出结果: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僵蚕(87次)、全蝎(85次)、制白附子(72次)、川芎(71次)、防风(61次)、蜈蚣(43次)、黄芪(43次)、地龙(38次)、甘草(36次),其中使用频次≥20的中药有17味。见表1。

表1 出现频次≥20次的药物

3.3 药物功效频次统计 对选取的121首方剂中的中药进行功效分类统计,排列前10的药物功效频次分别是祛风止痛(209次)、通络止痛(128次)、攻毒散结(128次)、息风镇痉(128次)、清热解毒(112次)、息风止痉(105次)、润肠通便(92次)、化痰散结(87次)、调经止痛(84次)、活血行气(71次)。见表2。

表2 药物功效频次分布

3.4 中医证型统计 对选取的121首方剂中记载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得出频次最高的前5位中医证型分别为风痰阻络证(31次) 、风寒袭络证(13次) 、气血亏虚证( 11次)、风热郁结证(10次)、气虚血瘀证(9次)。见表3。

表3 中医证型统计分布

3.5 不同中医证型用药特点统计 对排列前5位中医证型的药物使用频次、比例、剂量及标准差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出结果分别见表4-8。

表4 风痰阻络证中出现频次≥5次的药物

表5 风寒袭络证中出现频次≥5次的药物

表6 气血亏虚证中出现频次≥5次的药物

表7 风热郁结证中出现频次≥5次的药物

表8 气虚血瘀证中出现频次≥5次的药物

3.6 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使用该软件中“药物关联分析”模块对纳入的121首方剂进行分析统计后得出:置信度≥0.37,提升度≥0.88,支持度≥0.26,本次研究主要展示关联分析中同时出现频次≥46次的配伍药对。其中,置信度表示同时包含A药和B药的方剂占本次研究所有方剂中包含A药处方的比例,公式:Confidence=P(A∪B)/P(A)。支持度表示同时包含A药和B药的方剂占本次研究所有方剂的比例,公式:Support=P(A∪B)。提升度则表示关联规则中的A药与B药的相关性,当提升度>1表明呈正相关性,且数值越大,相关性越高,反之,如果提升度=1,则表示A药与B药没有相关性,见表9。

表9 121首处方中同现频次≥46次的关联分析表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中医学虽无这一病名,但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口喎”“口癖”“掉线风”“口眼歪斜”等范畴。如《灵枢·经筋》载:“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引颊移口。”[10]又如《诸病源候论》曰:“偏风口僻是体虚受风……使其筋脉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阳之筋,并络于颌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11]《类证治裁·中风论治》:“口眼㖞僻,因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12]周围性面瘫病因可由内外因合而为病,多与风、寒、痰、瘀、虚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常见证型有风寒中络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痹阻型,肝经风、热、阳三邪相合型等[13-15]。治疗上多以祛风散寒、清热平肝、益气活血、祛风通络、逐瘀化痰等为法。

此次研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 2.0”软件对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等进行归纳统计,发现使用频次在前10位的中药分别是僵蚕、全蝎、制白附子、川芎、当归、防风、蜈蚣、黄芪、地龙、甘草。治疗周围性面瘫中药类别以祛风类药物为主如僵蚕、全蝎、制白附子、川芎、防风、蜈蚣、地龙等;活血药如当归、赤芍、红花等。此次研究中可发现,全蝎、僵蚕最大剂量可达50 g、白附子最大剂量达60 g,研究发现,白附子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故临床上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使用药物之一[16]。但白附子乃有毒之品,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口咽部及胃肠道刺激、头晕心慌、四肢发麻等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的可引起意识丧失甚至死亡,故应避免大剂量使用,若必须使用时,可将白附子制作成分量较多且剂量适当的散丸剂,并分为多次多时段间隔使用,不可一次性大剂量使用[17]。全蝎、蜈蚣具有一定的抗凝血、抗炎作用[18],但亦属有毒之品,较大剂量服用也容易引起皮肤红斑、肝肾功能异常等毒副作用[19-20],故使用时亦建议入散丸剂,分小剂量间隔使用。病机是疾病的根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准确掌握病机,辨证施治,往往能事半功倍[21]。从中医证型统计中可得知,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医病机主要以风痰阻络为主,风寒袭络、气血亏虚等次之。对于不同证型的治疗,在以全蝎、蜈蚣、白附子为基本药物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机配合相对应的中药加以治疗,如风痰阻络证常加防风、川芎以祛风痰;风寒袭络证常加防风祛风散寒;气血亏虚证常加当归、黄芪以补益气血;风热郁结证常加金银花以清解郁热;气虚血瘀证常加当归、黄芪、红花以益气活血。通过关联分析,可以获得“全蝎→僵蚕”“制白附子→僵蚕”“制白附子→全蝎”等常用中药配伍药对。所有药物关联规则中支持度大于46 %的6味核心药物为僵蚕、全蝎、白附子、川芎、当归、防风,这6味药物组成了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框架。

综上,周围性面瘫中医证型主要以风痰阻络为主;治疗上以祛风止痛为基础治法,结合辨证,常辅以通络、化痰、清热、息风、益气、活血等疗法。本研究仅对现代医案中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药复方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医生探索该病的治疗和用药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为指导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全蝎僵蚕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全蝎软膏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