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
【摘 要】生成活动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是师幼在互动中共同生成的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教育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将以“我们的‘菇’事”为例,着重探讨幼师应该如何关注和了解幼儿的兴趣,挖掘身边的生成资源,有效开展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生成活动。
【关键词】生成 菌菇 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61
生成活动来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它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蓝本,也不是教育过程中无法更改的计划,它是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在与环境交互的作用中自由、自主、无意产生的。面对生成活动,幼师应该学会主动出击,及时对幼儿生活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分析和拓展,以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遵循幼儿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生成活动的自主权,让幼儿在“无意生成”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与探索。
一、敏锐观察,发现“生成”
童心是把加密的锁,“观察”是帮助教师走近儿童、解密童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学做一名敏锐的观察者,随时随地观察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以及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挖掘可生成的“点”,在基于幼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由“点”及“面”,生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相关活动。
案例:我们的“菇”事
一次餐后漫步,孩子们无意间发现一棵大树底下长出了一株蘑菇,像小伞一样的蘑菇引得大家蜂拥而上,驻足欣赏。“这里怎么会有蘑菇呢?”孩子们纷纷讨论起蘑菇的秘密,有的猜想:“可能是小鸟把蘑菇的种子扔到了大树底下,蘑菇就长大了!”有的发现:“这个蘑菇小小的,和我见的不一样呢!”有的怀疑:“这个不会有毒吧!”有的则兴奋不已:“我现在都想种蘑菇,尝一尝蘑菇了!”孩子们从发现蘑菇到想要种植蘑菇,“对美好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期待”就在这个瞬间活跃在了孩子的心头。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便与神秘的菌菇相伴,开始了未知的菌菇之旅。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奇思妙想,与菌菇相拥,与游戏作伴。整个过程,孩子们都能沉浸生成活动中,获得经验生长的内驱力的同时,他们也在享受课程的魅力!
一草一木皆课程。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与生活环境发生关系,就会引发许多的好奇与疑问,从而产生无数的学习契机。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幼儿感受到的自然规律、观察到的花草树木等都可以成为生成资源,他们对其探索的过程也是课程生动开展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尊重幼儿的发现、观点和立场,用专业的理念和策略,对相关活动进行延展、梳理和统筹,从而生成更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同时,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很多无意、偶发事件,其中一些无意、偶然的对话、提问、发现都可能蕴含教育契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契机,并给予幼儿及时的回应,以此生成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生成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聚焦在幼儿感兴趣并关注的事情上,让他们运用已有经验来进行自主活动,这样幼儿才能在活动中进行大胆地探索、发现与尝试,才可以运用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观察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的美妙。相信这种不期而遇,会给幼儿带来很多惊喜!
二、巧心设计,趣玩“生成”
发现生成活动的“点”之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的直接经验,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巧妙地对生成活动进行设计,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对经验的需要,让幼儿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体验生成活动带来的乐趣。
(一)“识”趣——设计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目标
在生成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将自己处于主导地位,忽视甚至无视幼儿主体的存在,从而导致了很多有价值的生成活动无法开展下去。因此,设计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目标才是开展好生成活动的第一步。当幼儿如此有兴致地探寻菌菇的秘密时,教师就应该抓住生成点,做出价值判断,挖掘活动的趣味性,从而在明确有关“探索菌菇”的活动目标后,根据目标来引导幼儿对菌菇进行更直接的观察和了解。之后,经过幼儿的种植、照顾,自然角的菌菇终于长出来了,幼儿们迫不及待地采摘菌菇,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灿烂的笑脸,笔者相信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教师及时观察幼儿的兴趣,研究幼儿的需要,并明确活动目标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探索乐趣。设计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目标,及时识“趣”,才能让生成“妙趣横生”!
(二)“生”趣——设计多种活动组织形式
1.集体、小组与个体活动的结合。在幼儿园里,生成活动大多会以集体教育教学的形式呈现,但由于幼儿心理需求、理解水平、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生成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在比较蘑菇和平菇的区别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小组,与同伴一起进行探索活动,以便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相互影响并自由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探究和交流分享中对菌菇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相互合作的乐趣。这样,教师与个别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都可以使生成活动的组织形式由单一变为多元,并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在开展“我们的‘菇’事”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收集各种与菌菇相关的资料、信息,这些就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活动的准备期间,教师还与家长相互沟通,使其明确活动目的,并给予了家长更多的时间、空间来了解活动的内容,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家长进园助教”的形式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剥菌菇、品尝菌菇等活动,让幼儿在家长的参与中更好地开闊眼界、拓展思维。当幼儿的生成活动应以家长的参与作为助推器时,活动的趣味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除了与家长合作,在生成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将生成活动的空间和内容拓宽到社区,利用社区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让幼儿自由探索与发现,从而深切地了解身边存在的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多元文化等,这样也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忆”趣——设计留白的主题环境
生成活动中的主题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为主题而创设,而主题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在生成活动中,幼儿对环境的要求是随着兴趣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生成活动中幼儿的发展变化来创设环境,同时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不完备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里自主地为生成活动的主题环境添砖加瓦。如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就可以在墙饰中布置“菌菇的秘密”,并留白等待幼兒观察发现,在探索之后再引导幼儿利用图画的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表现出来,形成“我的发现”板块,从而让留白的环境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欲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区角游戏中投放有关菌菇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主探讨游戏的玩法,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成活动的主题环境不仅能让幼儿回忆自主创造的乐趣,还能促使他们主动去参与、挖掘、感悟更多有趣的活动!
三、用心感悟,活用“生成”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会预设一些生成活动的计划,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的影响因素。因此,面对随机性较强的生成活动,教师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对生成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并在活动中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让生成活动变得更加灵动自如。
(一)因幼而动,随需而选
生成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幼儿兴趣的多样性使得教师在捕捉来自幼儿多方面信息时会在脑袋里产生无数的生成点,面对这些“意外生成”,教师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抉择。作为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教师既要顺应幼儿的探索需求,又要对幼儿自主生成的内容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一个好的生成活动应该是能从个体兴趣激发集体兴趣,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认知经验,从而引发更多隐性的活动价值。因此,并不是幼儿的所见所闻都可以变成生成活动的,在开展生成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各类生成点进行选择,筛选出当前幼儿最感兴趣、最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并对其不断整合与梳理,最终再确定出有利于提升幼儿经验及个性发展的生成活动。随需而选,才能让“生成”真正活在幼儿的心中。
(二)因观而判,随境而变
生成活动基于教师的观察,是围绕幼儿的表现而展开的。在生成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来判断是否需要根据现有活动情境的变化而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可以根据幼儿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或探究能力的强弱来决定是否继续组织原有的生成活动,并且可以根据观察,将生成活动的内容作为辅线,以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延伸到一日生活中去,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活动存在明显的缺陷,教师应该及时调整,不能拘泥于原计划,应顺应自然发展,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让幼儿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成”。
(三)因思而作,随心而行
此外,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生成”,经常对实际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以及活动中幼儿的表现进行反思,思考现在正进行的生成活动是否存在教育价值,反思幼儿在活动中能否提升探索与学习能力,以获得幼儿对生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让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实践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更有经验的实践者。反思过后,教师还可以以学习故事、录像、幼儿图画等多种形式对活动进行评价与梳理,从中寻找刺激幼儿产生新难题的激发点,并通过新一轮的教学实践去进行修正与创新,使幼儿更积极、更深入地学习与发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生成课程的回应水平。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感悟,生成活动便能“活”起来!
与幼儿相约,才能与“意外生成”相拥,当我们走近幼儿,追随幼儿的脚步、基于幼儿的立场、读懂幼儿的需求,我们才能巧妙、有效地应对生成活动!【课题:本文为吴中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以种植菌菇为例,挖掘生成课程开展价值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145QG1098】
参考文献
[1]孙丽芹.浅谈生成课程中的组织形式[J].山东纺织经济,2014(01):104-105.
[2]陈娴.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幼儿园生成性主题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师,2013,000(001):59-62.
[3]史晓旭.浅谈生成课程在幼儿园[J].才智,2008(5):76.
[4]洪晓琴.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策略的研究[J].幼儿教育,2005,000(04A):20-21.
[5]曹华.对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9):57-58.